致友人的二十封信 短评

热门
  • 9 nothing传叔 2017-08-02 11:16:56

    一版一印140000册,还有“内部发行”加持。。。

  • 4 汪杨 2014-05-02 15:09:18

    很多内部资料,基本上关于斯大林之死的情况的信息主要来自于此书。

  • 4 小宇 2013-01-18 18:12:38

    这本书的文学素养非常高呀。

  • 1 Y酱 2011-12-19 18:52:24

    在对那些美好而无常的人事的深情回忆里, 那段岁月的残酷不言自明。

  • 3 乡下人 2020-06-28 13:56:19

    真挚动人。是斯大林造就了苏联模式,还是苏联模式造就了斯大林?作者倾向于后者。这种带着亲情偏袒的观察,反而使本书更深刻——个人崇拜的根源在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而非个人。

  • 1 斑驳虎也有春天 2021-08-18 16:52:30

    很多时候没有办法用一套标准去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物,一个时代……一切就是这样发生了,一切又结束了,又能怎么办呢?各过各的坎儿。

  • 1 Lilyのcat 2017-07-30 17:10:30

    “只是从范围不大的生活方面反映了斯大林和苏联在这些年中所经历的重大事变的一些侧面,但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值得一读。”

  • 1 尼罗优钵罗 2017-01-28 20:22:55

    political related不说,就这种父对女的控制和驯化,和桐野夏生《残虐记》里绑匪对少女做的一摸一样,并最终毁了她的心理和灵魂,以及一辈子的正常生活。“至于那些想置身于革命之上的人,那些想加快革命的到来,想在今天就可以看见明日才能取得的成果的人,那些想用恶的手段和方法达到善的人,想使时间和进步的车轮转得飞快的人,他们达到预期的目的了吗? 千百万的人毫无意义地牺牲了,成千累万的天才、智慧的明灯过早地泯灭了,这不但是二十封信容纳不下的,而且二十本厚厚的书也写不完的;如果让这些人活在世上,为人民服务,而不仅仅是在人类的心灵上留下“以命偿命”的痕迹,那不是更好吗? 历史的审判是严峻的!它会弄清楚:谁是为善而献身的英雄,谁是追求虚荣和空名之辈。这不是我能判断的。我没有这种权利。”

  • 0 湖人附近 2010-11-27 14:10:51

    独裁者的悲惨生活

  • 0 DMC 2013-09-29 00:48:58

    樸實的悲劇記述

  • 0 希仁 2009-02-23 19:30:28

    许夫子无意间说过这是他大学时印象深刻的一本书,后来我也是

  • 0 鹰头猫 2010-07-26 22:56:34

    伏尔加啊!伏尔加!

  • 0 齐遬 2012-12-05 14:09:49

    豆瓣居然有这本书……

  • 0 Rachel 2012-05-06 03:52:21

    在中國書店淘到了.. 值得看..

  • 0 情兽 2013-08-05 17:33:18

    周末书市淘的旧书,很不错。宏大时代下的个人视角,任何东西一旦具体起来就总是变得不一样了,至少有感染力了。。只能说,中国确实比苏联强多了,有苏联这样的老大哥在前面确实是中国之幸运,他在前面趟路,不断地为中国提供经验和教训

  • 0 溅人流 2022-10-10 15:16:16 江苏

    斯维特兰娜78年加入美国国籍,多少象征着肃反的错误与失败…即使是掌握着无上权利的斯大林,却也无法知道自己生活的开销数目。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亲人也几乎没有幸终,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哀痛,更是一个民族难以抹去的伤痕。

  • 0 owen 2022-10-11 15:39:33 江苏

    独裁者的家庭,甚至家族都是悲惨扭曲的。

  • 0 木木 2024-09-11 22:47:15 浙江

    图书馆借的书,标价是0.55元,书本封底留着的借阅记录,最新一条是87年。跨越快40年的借阅呢。 宏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视角,从另一面了解了斯大林这个孤独的独裁者。 读的时候不禁想要探究,雅克布是否真的和父亲无法相处、反而跟继母关系更好?那个被判刑十年的date对象真的是带着目的接近她的吗?等等。但无奈豆瓣上此书的讨论甚少。

  • 0 愿这繁花覆雪 2023-06-19 02:31:56 浙江

    文笔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 她非常爱母亲和保姆“奶奶”,父亲即使伤害过她很多也仍然爱他,并不认为他是暴君,认为贝利亚才是那个坏人。 作者说这一切应该有未来的人评判,而我依旧认为斯大林是一个暴君一个独裁者。 斯大林身边的每一位最终都被伤害,或是惨死,或是家破人亡,或是从生活中消失。

  • 0 坚毅 2023-10-15 11:11:53 北京

    1斯大林们后期都是喜欢蜗居到一个房间里,吃穿办公都在里面。2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保有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单独的在孤独中迎来自己的晚年、疾病和死亡,不愿牺牲自己的暮年自由。3斯大林对人是乾纲独断的,断了再难有更改机会。斯大林们对人的黑白二分判断是有合理性的。那种高压斗争时代下,跪着的每个人都必须非黑即白、非忠即叛,必须树立榜样严刑逼问时时敲打,保障高压斗争形势持续维持。直观体验上,锅总是甩给领袖身边的奸佞小人。4他们结婚时一个还是中学生,一个近四十岁:不轻信任何事物,偏重理性的思考,遇事冷静地权衡利弊-都是对政治家十分重要的特点。5那种政治家庭再无普通人伦,都是政治和斗争。领袖家庭不能用普通人伦解读,亲人不过是亲密些的下属。时间颠倒,不信任何人,有礼物博物馆,想节约又奢侈—太相似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