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十六声 短评

热门 最新
  • 16 旗旗 2006-11-14 11:52:50

    应该换个有趣的人写这些玩意.

  • 10 布宜諾斯 2015-02-25 09:04:52

    实在有点看不下去。不说内容罗帙了,就考据一块,说玉枕既瓷枕,证据为一出土瓷枕上的诗有“纱厨”二字,说自己适合纱厨午睡用;然后李清照词有句“玉枕纱厨”,就得出结论玉枕既瓷枕,我咋没看明白呢,难道都在纱厨里用,就肯定是一个东西?

  • 10 Frank Zephyr 2011-04-04 17:14:05

    读之前期望有点高。这本书既不像文物资料,也不算风物考据。东拼西凑的,有点文抄的味道。当然,我这么说未免太刻薄了些,里面可取的东西还是有的,只是我个人不大喜欢这种风格而已。

  • 2 盘子 2009-10-05 11:53:34

    偶然从郑老师那里得知作者原来出自这个家庭。才情无限的一家子啊!

  • 4 秉存 2019-12-19 16:13:44

    我们于古人的不相亲,大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无法体会他们在细节处的生活。譬如我们从小熟诵的“红酥手,黄藤酒”,多少师长只告诉我们那是红润柔软的手呢?不知道酥山、不识得酥花,何以贴近那只撩拨了词人半生的手呢?这确是一本辅助我们进入古人的好书,但却写的缺乏诗态的意境与文学上的传统。如果作者在文学上的功底再强一点的话,也许这本书能更入于眼,不至于时时让人有鸡肋之叹了。

  • 3 蚂蚁 2012-04-26 11:57:57

    看过扬之水的,再读这本,差距明显。

  • 2 chuchau 2010-02-15 23:31:42

    作者三观犹如社区治安监督队大妈,真叫人吃不消……顺便说我这本书被谁顺走了?!

  • 3 席缪 2013-06-25 13:15:04

    以文学入器物史,极难而功力顿显。尤需注意文史互驳

  • 1 suenhe 2009-12-29 21:38:23

    去青岛的火车上慢慢看完的。添了一些知识重温了一下诗词。

  • 1 文泽尔 2008-12-04 01:06:03

    由诗文中考证古人生活,甚至聊到白居易的房屋装修。从居住地、全球气候、生活习惯等方面去考察诗文、文物,实在是有趣。光是讲床头屏风,就引用了数十首诗。图也多,且精美,文笔有女子的温婉,推荐之。

  • 3 2009-11-26 15:30:50

    适合大跳跃的阅读,须无视作者有些不靠谱的猜测,和为验证猜测冗长无趣的引证。

  • 3 曜九 2011-10-22 11:05:27

    很枯燥,读不下去。作参考资料时使用吧。

  • 1 魚山飯寬 2010-09-25 13:19:09

    前几章或是《重屏》一书的补充。山枕这物亦觉有趣。(我只在风入松临时选读了前几章)

  • 1 清暉 2012-12-06 21:56:12

    看过之后很长知识呢。现在每天烦恼了就看几种文字,再看看画。原来在很多方面都有丰富的知识。也是种训练方法吧。

  • 2 折耳根 2015-11-19 17:55:27

    最喜欢这些小器物,屏风、枕头,特别是头饰,虽是以《花间集》来讲,但是单单看了这些器物,阅读很多古籍、去博物馆看文物,对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很好的画面补充

  • 1 祝英台与海菲兹 2011-01-30 10:05:25

    受不了隔代贵妇那么奢侈啊······

  • 1 小M 2013-02-21 14:43:17

    高中时候就觊觎的一本书!终于看完了~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小山是什么?香腮上是哪种雪?这本书就是考证古代生活细节和器物的 看了这个觉得现代人活得太粗糙了 那种雅致情怀全没了。。遗憾

  • 1 苏颜 2012-01-04 21:56:49

    没想过封面和题材都很风雅的书会是如此的考究及严谨。什么叫做学问的态度?我觉得就应该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任何下定论的言语都引经论典,一丝不苟。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