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是不受中国的历史现实左右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那些深怀焦虑和不安全感的西方人的一条出路或退路。
一九八九年春,史景迁北大演讲录。突破了过去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建构的历史写法,而创造了一种以文学和对人类的关切为基础的新的历史风格。
演讲整理,生动易懂。
当作形象学的跨文化批评实践来读算是还可以的一本书。个人的理解是,柏拉图和斯宾诺莎哲学上的“非我”概念,向文化领域延伸,就有了文化他者的概念,而维柯提出的,人只能认识自己经验里的事物/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创造即真理,之类论调的加持,又使得将“文化虚构”上升为“历史真实”的行为合法化。对所谓东方主义的批判,当中这些起点开始寻找线索。
比天安门那本还要浅尝辄止……
就是从这部书开始喜欢上史景迁,他搞汉学其实可惜啦。
没想到近代西方是这么描述中国的,有点悲哀。虚构+贬低,难道我们落后了,就要受此待遇吗? 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
国外如果利用一个已经即存但不确定的文化,来对自身的文化思想制造影响和牵制力。
本书很有条理描述了从1740年开始外国对中国研究的态度转变。从崇拜到否定再变为创造性描述最后把理论模式和虚构故事模式结合在一起。虽然是一本很理论的研究外国文化对中国研究的理论书籍,但是看起来很清晰,没有很多枯燥的术语,语言平易近人,容易理解。从外国的监督观察中国,加深了对中国了解
史景迁的西方"中国主题“小说私人榜单。形象学研究所模糊了的历史真实与虚构想象的边界,似乎与史景迁本人对历史叙事理论的实践颇为吻合:“从历史时期来看,西方的理论家与那些写虚构故事的想象作家几乎是同时对中国发生兴趣的。”换句话说,西方有关中国的言说到底是虚构的叙事还是严肃的理论探求?(马尔罗《人的境遇》和巴拉德《太阳帝国》值得“再解读”)。
非我与自我
作者梳理了对西方如何看待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哲学家和者社会学家对中国的分析偏向理性与客观。而文学中的中国往往只是幻想的投射,借着中国的片羽吉光进行发散,更契合标题中的“文化利用”。篇尾张隆溪的文章十分精彩,分析了作为非我的中国在西方文化中发挥作用的实质——“对衬”,也指出了文化比较的价值所在。
讲座,读着轻松,观点并不新颖。
一句话概括:西方对中国的理解一直是基于自身的需求。
乐黛云的序和张隆溪的“非我的神话”一前一后写的比整本书的正文还要好,乐黛云的序和第一章《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基本上就能把整本书很好概括了
我们总喜欢过分强调相互间小小的差异,我们的仇恨,那是错误的。人类若想得救,我们就必须集中注意我们的相同之处,我们和一切别人的共同点。我们必须尽一切办法避免扩大差异。—- J.L. Borges
11.15第二次组会 讨论总是戛然而止,更像是一个历时性的梳理,主要是围绕西方对东方的理论建构和虚构书写进行介绍,可能这些由一个美国人提出更具有政治意义上的冲击力吧(史景迁其他的作品有机会再读读)读起来比詹姆逊的要轻松(同样是讲演录风格还真不一样)(不过现代性和后现代的话题相对来说在当下仍具有广泛的热度)
史景迁搞这种普及性的东西真是有一手
比较偏普及性,没有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深入分析,能用到的地方不多
> 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
7 有用 Bridges 2014-01-04 13:50:00
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是不受中国的历史现实左右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那些深怀焦虑和不安全感的西方人的一条出路或退路。
1 有用 [ e c h o ] 2011-02-01 23:51:02
一九八九年春,史景迁北大演讲录。突破了过去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建构的历史写法,而创造了一种以文学和对人类的关切为基础的新的历史风格。
1 有用 夏天珍珠梅 2010-11-07 20:21:42
演讲整理,生动易懂。
1 有用 Cléo林真棒 2021-09-07 02:27:34
当作形象学的跨文化批评实践来读算是还可以的一本书。个人的理解是,柏拉图和斯宾诺莎哲学上的“非我”概念,向文化领域延伸,就有了文化他者的概念,而维柯提出的,人只能认识自己经验里的事物/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创造即真理,之类论调的加持,又使得将“文化虚构”上升为“历史真实”的行为合法化。对所谓东方主义的批判,当中这些起点开始寻找线索。
0 有用 小城鱼太郎 2015-04-11 14:44:17
比天安门那本还要浅尝辄止……
0 有用 奥兹的铁皮人 2009-03-30 01:28:43
就是从这部书开始喜欢上史景迁,他搞汉学其实可惜啦。
0 有用 sweetxiao 2008-11-08 22:41:18
没想到近代西方是这么描述中国的,有点悲哀。虚构+贬低,难道我们落后了,就要受此待遇吗? 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
0 有用 LSQ 2016-03-18 23:32:12
国外如果利用一个已经即存但不确定的文化,来对自身的文化思想制造影响和牵制力。
0 有用 彳亍 2012-08-19 09:27:58
本书很有条理描述了从1740年开始外国对中国研究的态度转变。从崇拜到否定再变为创造性描述最后把理论模式和虚构故事模式结合在一起。虽然是一本很理论的研究外国文化对中国研究的理论书籍,但是看起来很清晰,没有很多枯燥的术语,语言平易近人,容易理解。从外国的监督观察中国,加深了对中国了解
0 有用 fanneyfly 2018-08-07 17:16:16
史景迁的西方"中国主题“小说私人榜单。形象学研究所模糊了的历史真实与虚构想象的边界,似乎与史景迁本人对历史叙事理论的实践颇为吻合:“从历史时期来看,西方的理论家与那些写虚构故事的想象作家几乎是同时对中国发生兴趣的。”换句话说,西方有关中国的言说到底是虚构的叙事还是严肃的理论探求?(马尔罗《人的境遇》和巴拉德《太阳帝国》值得“再解读”)。
0 有用 大明明 2014-04-11 22:01:53
非我与自我
0 有用 Echo 2022-03-23 16:21:56
作者梳理了对西方如何看待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哲学家和者社会学家对中国的分析偏向理性与客观。而文学中的中国往往只是幻想的投射,借着中国的片羽吉光进行发散,更契合标题中的“文化利用”。篇尾张隆溪的文章十分精彩,分析了作为非我的中国在西方文化中发挥作用的实质——“对衬”,也指出了文化比较的价值所在。
0 有用 gudetama 2021-12-21 19:58:02
讲座,读着轻松,观点并不新颖。
0 有用 烤肉君 2021-10-22 16:35:31
一句话概括:西方对中国的理解一直是基于自身的需求。
0 有用 鹤归 2023-10-11 10:43:53 上海
乐黛云的序和张隆溪的“非我的神话”一前一后写的比整本书的正文还要好,乐黛云的序和第一章《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基本上就能把整本书很好概括了
0 有用 光而不燿 2022-05-30 17:49:05
我们总喜欢过分强调相互间小小的差异,我们的仇恨,那是错误的。人类若想得救,我们就必须集中注意我们的相同之处,我们和一切别人的共同点。我们必须尽一切办法避免扩大差异。—- J.L. Borges
0 有用 吃饭睡觉学习 2022-11-16 14:23:28 江苏
11.15第二次组会 讨论总是戛然而止,更像是一个历时性的梳理,主要是围绕西方对东方的理论建构和虚构书写进行介绍,可能这些由一个美国人提出更具有政治意义上的冲击力吧(史景迁其他的作品有机会再读读)读起来比詹姆逊的要轻松(同样是讲演录风格还真不一样)(不过现代性和后现代的话题相对来说在当下仍具有广泛的热度)
0 有用 鄭巨源 2022-12-06 13:59:22 浙江
史景迁搞这种普及性的东西真是有一手
0 有用 海深不太蓝 2023-01-17 17:57:14 江苏
比较偏普及性,没有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深入分析,能用到的地方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