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
道士们都有关节炎,我要警惕。
"独立高峰上,白云去复还。群山拥足下,岚雾出袖间。坐观天地阔,静听古今闲。无真亦无妄,明暗落山前。"
再一次坚定了我私奔去小乡村隐居的念头
每个人总有一点关于隐士的偷窥癖。
最为难为情的是,此书来自外国人。
七十多岁的波特重返终南山,水泥路取代了混凝土路直通山脚,游客、隐者、妄人,以往安静的山区满是人烟,政府把整个山区作为旅游开发。“阿弥陀佛,师父请开门,我是比尔波特,以前来过这里。我今年七十多岁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来访,能让我进来吗?”
读书只是饱腹,修行才是饱心
用了一整个炎热的夏天来读它,直到秋分来临。明白心安为静,静为止,止为观,观为玄之又玄的道理。建立一颗空的心,在铺满欲望的世间,心底已经种下兰花的种子。疲憊時刻里,腦海總能閃現那雲中,松下、塵世外,靠著月光和芋頭过活,风雨晦瞑之時片刻小憩的隱士,奢侈的清貧。心安即是家。
你可以一生都在城市大道上嬉戏,也可以万世在深山老林中修行。时间会以宁静来回馈那些弃平原尘埃取高山烟霞的隐士。中国宗教文化的修复任重道远。
一個深諳中國文化的漢學家的西北遊歷志 倘若說這不稀奇 稀奇的則是 他對於隱士這一遊離於社會之外 卻又頗有精神意義的群體的探訪 為我們揭開了神秘面紗 也在不知不覺間親近了禪學。哪怕不出於對於現代文明的思索和個體的應對之道 單純是好奇 也頗為有趣和引人回味。終南山 未必是誰的歸處 卻無疑是一個深厚和明亮的地方。
美国人能把中国文化研究到这个地步真是太佩服了!
很有意思。隱修者結成羣體,最終形成寺院。寺院中人厭倦羣體生活,又出去隱修。歷史上這種過程一再重復。
这是一本让人安静的书 我敬佩于一个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 羞愧于自己作为一个华夏大地子民求源与寻根的浅薄 也扼腕于每每出现的红卫兵对历史的摧残……
天生万物,而万物都朝着不同的方向运化。但是迟早它们会回归于同一个地方。这个宇宙的目标,它的最高目标,就是“无”。“无”的意思就是回归。看过书后,对道教重新理解,却对中国大多从事教会研究的人质疑,一个外国志士尚且可以不远万里寻觅隐士,那么所谓的中国学者还在名利场里浑水摸鱼乐此不疲。
修行实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度秒杀大部分中国人啊……
“修道者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从政还是不从政,韬光养晦还是大放异彩。把道德原则运用到人事上去。孔子、屈原、诸葛亮都是这样做的。要理解这些道德原则,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被认为是必要的。但是有时候隐居会持续一生,不过它的目标仍然是在世间建立和谐、扩展和谐。不管隐士是否走出隐居生活去从政,他们对于整个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是一泓泓“纯粹的思考”和“纯粹的生活”的源泉,迟早会找到合适的管道,流向城市的。我还看到了隐士传统中一个主要矛盾:修道的人无法脱离人群,然而为了找到道,他们又必须暂时远离社会隐居,自我修炼和制心一境。”一个美国汉学家来大陆,避开乌烟瘴气的寺庙,只为找寻终南山中离群索居的修道人。这一传统的延续从未断过,直到今天。寻访完他不愿意做隐士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大概是他达到的境界。
不能太苛求了,可是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是过于表面,而没有深入研究。
感觉更像本游记
> 空谷幽兰
170 有用 沉歌 2010-12-26 13:14:51
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
169 有用 Touma 2010-12-16 18:50:11
道士们都有关节炎,我要警惕。
86 有用 海若 2007-10-03 20:24:59
"独立高峰上,白云去复还。群山拥足下,岚雾出袖间。坐观天地阔,静听古今闲。无真亦无妄,明暗落山前。"
42 有用 叶酱 2011-04-30 07:41:55
再一次坚定了我私奔去小乡村隐居的念头
32 有用 shininglove 2011-10-24 10:05:19
每个人总有一点关于隐士的偷窥癖。
15 有用 尉迟 2008-08-04 18:27:53
最为难为情的是,此书来自外国人。
17 有用 素鱼 2016-12-12 22:56:04
七十多岁的波特重返终南山,水泥路取代了混凝土路直通山脚,游客、隐者、妄人,以往安静的山区满是人烟,政府把整个山区作为旅游开发。“阿弥陀佛,师父请开门,我是比尔波特,以前来过这里。我今年七十多岁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来访,能让我进来吗?”
20 有用 Mchicato.TM 2010-11-11 21:14:25
读书只是饱腹,修行才是饱心
16 有用 HalloZen 2013-11-20 11:07:57
用了一整个炎热的夏天来读它,直到秋分来临。明白心安为静,静为止,止为观,观为玄之又玄的道理。建立一颗空的心,在铺满欲望的世间,心底已经种下兰花的种子。疲憊時刻里,腦海總能閃現那雲中,松下、塵世外,靠著月光和芋頭过活,风雨晦瞑之時片刻小憩的隱士,奢侈的清貧。心安即是家。
11 有用 失控芭乐 2009-10-03 13:45:27
你可以一生都在城市大道上嬉戏,也可以万世在深山老林中修行。时间会以宁静来回馈那些弃平原尘埃取高山烟霞的隐士。中国宗教文化的修复任重道远。
6 有用 Azeril 2014-01-31 19:24:06
一個深諳中國文化的漢學家的西北遊歷志 倘若說這不稀奇 稀奇的則是 他對於隱士這一遊離於社會之外 卻又頗有精神意義的群體的探訪 為我們揭開了神秘面紗 也在不知不覺間親近了禪學。哪怕不出於對於現代文明的思索和個體的應對之道 單純是好奇 也頗為有趣和引人回味。終南山 未必是誰的歸處 卻無疑是一個深厚和明亮的地方。
12 有用 豆友1485565 2007-10-19 11:02:08
美国人能把中国文化研究到这个地步真是太佩服了!
8 有用 文在兹 2014-04-24 22:01:44
很有意思。隱修者結成羣體,最終形成寺院。寺院中人厭倦羣體生活,又出去隱修。歷史上這種過程一再重復。
12 有用 yaz 2012-03-20 22:17:20
这是一本让人安静的书 我敬佩于一个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 羞愧于自己作为一个华夏大地子民求源与寻根的浅薄 也扼腕于每每出现的红卫兵对历史的摧残……
6 有用 Toughcookie 2009-04-23 11:43:38
天生万物,而万物都朝着不同的方向运化。但是迟早它们会回归于同一个地方。这个宇宙的目标,它的最高目标,就是“无”。“无”的意思就是回归。看过书后,对道教重新理解,却对中国大多从事教会研究的人质疑,一个外国志士尚且可以不远万里寻觅隐士,那么所谓的中国学者还在名利场里浑水摸鱼乐此不疲。
5 有用 素手纤纤 2010-07-09 00:43:12
修行实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6 有用 sleepy Mia 2017-12-25 23:26:39
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度秒杀大部分中国人啊……
6 有用 Dhamma Geek 2014-12-18 20:37:54
“修道者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从政还是不从政,韬光养晦还是大放异彩。把道德原则运用到人事上去。孔子、屈原、诸葛亮都是这样做的。要理解这些道德原则,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被认为是必要的。但是有时候隐居会持续一生,不过它的目标仍然是在世间建立和谐、扩展和谐。不管隐士是否走出隐居生活去从政,他们对于整个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是一泓泓“纯粹的思考”和“纯粹的生活”的源泉,迟早会找到合适的管道,流向城市的。我还看到了隐士传统中一个主要矛盾:修道的人无法脱离人群,然而为了找到道,他们又必须暂时远离社会隐居,自我修炼和制心一境。”一个美国汉学家来大陆,避开乌烟瘴气的寺庙,只为找寻终南山中离群索居的修道人。这一传统的延续从未断过,直到今天。寻访完他不愿意做隐士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大概是他达到的境界。
4 有用 小亚 2011-06-04 21:11:14
不能太苛求了,可是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是过于表面,而没有深入研究。
2 有用 格雷斯金 2009-05-07 16:38:17
感觉更像本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