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黑暗 短评

热门 最新
  • 61 小米=qdmimi 2017-04-08 01:55:33

    译林的新版恐怕是永远永远木有指望出来了。是不是再多一千个人打五星这个条目就不复存在了?

  • 30 Ooooooscar 2013-03-07 19:41:58

    更喜欢台版的书名《正午的黑暗》,正午和中午的区别是雅和信的区别。这本是我接触过的西方所有讽刺苏联的书里最振聋发聩的一本,直接用一个“叛变”的政治犯在狱中的思索,接受审判的过程,来阐述作者所想。直击要害!

  • 26 chrissy 2014-08-05 11:15:45

    人最终只会因为自己的信仰被钉在十字架上

  • 8 霏昀 2013-03-29 23:08:22

    较之反乌托邦(以及后续的模仿和陈词滥调),更现实,更有趣,实际上出现得更早。

  • 10 Hephaestus 2019-12-30 15:42:17

    比1984更让人绝望的故事,这本书很难再版了吧

  • 6 smile 2017-05-23 22:37:41

    我承认有罪,罪在不了解政府政策的万不得已,罪在因此而持有反对派的观点。我承认有罪,罪在凭借一时感情冲动,因此陷于与历史必要性相矛盾的地位。我让我的耳朵倾听被牺牲者的哀号,因此对证明有必要牺牲他们的论据充耳不闻。我承认有罪,罪在把有罪和无辜的问题置于有用和有害的问题之上。最后,我承认有罪,罪在把个人置于人类之上。 起来,你这人世间的可怜虫。 人啊,人,没有怜悯,一个人是不能生活下去的。 人最终只会因为自己的信仰被钉在十字架上。为此,你也必须付出代价,对此,你也是有责任的;因为在他做梦的时候你在行动。 那又怎么样?这些群众,这些人民后来怎么啦?四十年来他们用威胁和允诺,用幻想的恐怖和幻想的酬报把人民赶过沙漠。但是许诺的乐土在哪里?

  • 3 天涯明月刀 2019-01-17 10:21:52

    中午的黑暗,何处是乐土?期待重版的一天。

  • 4 岫烟 2014-03-25 02:43:24

    鲁巴肖夫三次提审前的日记思考非常精辟。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和背叛的故事。

  • 2 ητοςouti 2018-04-04 14:20:00

    不接受这是反乌。跑题更是一种前梅洛庞蒂时代关于死亡萦训的精神现象学,逼仄极限中长袭的磨砺,或是什么。思想分为理性/结论、非理性、证明、讽喻、寓言,反乌通常都是“世界寓言”,概念定位的语言计算,或策略、方法。而它不是。甚至可能也不是穆启尔。书中有犬儒(逻辑上不虔敬的智术师官僚)、道德(人类体质学上不虔敬的硬汉官僚)等等的“完全概念换位”思辨,但死亡的判决比那些历史科学要新颖和启示录得多:死亡并不是死亡能写的,也不是死前能写的,甚至既不是概念,也不是经验,死亡是一组事变,比像K、布朗肖想到的还要庞大得多。“霍拉旭,‘死亡’的事变,你们哲学知道的太少了”。118136147:死亡作为在逻辑方程式中的一个因数已经失去了任何身体上的特点。清算的分类。161负疚感,升华,语法虚构领域。个人妓院。海洋感觉

  • 6 柠檬 2017-11-28 19:35:07

    历史反复轮回,第一号去了又来。

  • 5 电话无人接听 2020-06-08 15:28:13

    比我看过的类似的小说少了些清洁的铺陈,多了些哲学的思辨。用译者的话来说,与其说是反乌托邦不如说是反共。这也许是我现在只能看1988年第一版的盗版版本的原因吧。 但这本书读起来甚至比反乌托邦小说更恐怖,更让人后背发凉。真实的让人感到可怕。仿佛一本寓言。

  • 2 推你一把 2014-10-16 17:26:06

    反乌托邦真的够了。不过其中更有意思的是对「目的」与「手段」矛盾的提问,这其实是政治、策略、理念的疑惑,一种好人的疑惑:钢铁的心看不到策略预计的远景,是否可以继续错到底?

  • 2 menghanyao 2014-09-05 07:28:26

    较之稍后的《1984》,更为写实也更注重细腻的心理描写,但在营造氛围方面似乎稍逊一筹

  • 1 risingsun 2011-05-07 13:10:20

    讀著很難受。

  • 2 譬如朝露 2020-02-21 17:14:54

    伊凡诺夫的死已经预示了鲁巴肖夫的死 因为前面说了两个人是同样的人被放在不同的位置上

  • 1 2020-03-19 02:18:26

    “经验教导我们,”格列金说:“对于所有困难复杂的事情,必须给群众一个简单易懂的解释,根据我对历史的了解,我认为人类没有替罪羊是不行的。我认为在任何时代这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制度。你的朋友伊凡诺夫教我,这有宗教上的根源。据我记得,他解释说这个名词本身来自希伯莱人的习惯,他们一年向上帝奉献一只羔羊,承担他们所有的罪、”格列金停一会儿,拉直了袖口。“此外,在历史上也有自愿当替罪羊的例子。在你得到表的年龄,我听到村里的教土教诲我说,耶稣基督自称羔羊,把一切罪过都承担了过去。我始终不懂,如果有人宜称他为了人类作牺牲,这怎么能够帮助人类。可是两干年以来,人们认为这是很自然的。” 党教导你怎样做到这一点。无限是政治上可疑的一个量,“我”是可疑的一个质。党不承认它的存在。个人的定义是:一百万群体除以一百万。

  • 1 悠游 2021-03-14 00:59:14

    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就算是崇高的目的也失去了纯洁性。反对就是犯罪!

  • 0 胡桑 2012-12-30 16:34:54

    还有个译林版~

  • 1 小细 2020-02-03 18:03:34

    一百万除以一百万,个体在逻辑中的湮灭。

  • 4 野原新之助 2020-05-22 22:34:52

    这篇小说出版于1940年,是当时对苏联大清洗的最深入的刻画;作者本人曾经是德共党员,因为对大清洗的反思而转向自由主义的阵营。故事并不复杂:一个老布尔什维克因为对党内的某些现象产生怀疑,被打成了反对派(在书中,成为反对派很容易,任何方面的观点分歧都有被打成反对派的可能,并因此入狱,比如反对给孩子打针),在三次狱中审讯中受到了疲劳轰炸,也面临了信仰的崩溃,因而承认了莫须有的反党罪名。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关于如何平衡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现实施行的手段,书中没有深入,作者似乎无意于讨论这种信仰本身。有一个内容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主人公鲁巴肖夫在监狱的房间号码正好是404。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