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讨论的是“人文的风土”,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并提出:“世界史必须给不同风土的各国人民留出他们各自的位置。”的观点。
> 全部原文摘录25条
思路
影响人的思想与习俗的是他的眼光,去看到那肉眼所不能见的
上世纪初叶的老书,在这个年代的我国才看到。还当成新作一般来推介。服了,我们对日本的了解。
粗略地读了一些,没有读完,主要看了一、二、三章,当然也跳读了。
关于某些书里的观点……我能想到最靠谱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集点点滴滴的论据,留待以后看你写的对不对
安藤挂在嘴边力荐的书居然是一部日本哲学家的作品,还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有个意思比较有趣:一个东西你意识不到它(作者在此指的是“风土”),不等于它不存在,只是你不自觉地受它影响而已;但是如果充分意识到它,你就能改变或调整它对你的影响。宗教和儒家都涉及人类的一些基要的方面,这些方面你永远不可能摆脱,只要你是个人,它们就在那里。长期无视它们,何如去“做”它们,去改变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运动的意义在于使人意识到自己之前失落了什么。
当时给我一些新启发
此书是看了边留久《风景文化》后发现有参考引用,便翻阅一遍。对各地域文化的有些表述很特别。
风土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气候气象地质等自然条件的统称,更是人类为适应自然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及民族精神的烙印。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在与风土对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塑造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虽对中国的论述有失严谨,但对三种风土类型的解释是非常详细周到的。将日本的矛盾性格与台风联系起来,妙。
> 更多短评 63 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6篇
黎戈 (平淡之喜)
2013-12-11 08:09
好吧,我承认我读的是影印本,捧在手上时恍惚像拿着讲义在听课,第二章怪有趣的,讲风土的三种类型,季风型,沙漠型和牧场型。以及水土对人的性格构造的影响。和《街道的美学》一样,直觉抓的挺准,至于观点是否正确以后我再好好想想。好了,今天的晨读结束!
芋头
2017-04-30 18:03
但原因之二是,潮湿又意味着自然的淫威。
2017-04-30 18:01
原因之一是,对于居住大陆的人来说,潮湿又意昧着自然的恩惠。
2017-04-30 17:54
所以,我们一般可以认为,季风地带的人的特性就是忍受和顺 从,体现这一特征的正是"潮湿"。
clovergreen
2011-07-18 14:48
竹嬾
2015-05-17 20:23
园林:(树木)取不同性质形状的品种进行搭配在此显得至关重要,必须突出它们在四季变化中的色彩特征。变化较小的常绿树与变化较大的落叶树,这些不同品种的树木在它们各自的位置按各自的大小布局完后,随着季节迁移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又彼此保持着调和。一个庭园若不能够体现这样的制作,便算不得是上乘之作。 与庭园的制作方法最为接近的是绘画。。这样的构图无论在何种意义上都不会看到对称法在其中,但能感到那里具有严丝合缝的平衡。可见每一个实体的位置都是必然而不可变动的,通过这种气韵均衡的关系,即便像这幅物象只占画面一角的作品,也能让人感到它丰富的统摄效果。 在东方,自然因其非合理性而被视为根本不可能征服的东西,而且其中存在着无限深远的意义,人们从那里寻找安慰寻求救助。特别是日本诗人芭蕉,他纯粹从审美的、伦理的甚至宗教的角度来看待自然,而并没有露出一丝求知的兴趣,与自然共同生存是他所关心的问题,所以其自然观所照映的目标便是宗教式的解脱。这一切都是在有了东方自然那不可揣度的深邃之后才成为可能的。人们通过自然反映自己,从而认识到那里有条道路通向无限深远的形而上学。杰出的艺术家在其体验之上抓住了这一通路,并试图把它表现出来。
> 更多读书笔记(共13篇)
商务印书馆版
东方出版社版
> 51人在读
> 269人读过
> 983人想读
订阅关于风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zs4.0 2010-07-02
思路
1 有用 藕花风 2008-04-25
影响人的思想与习俗的是他的眼光,去看到那肉眼所不能见的
0 有用 卢冶 2007-12-18
上世纪初叶的老书,在这个年代的我国才看到。还当成新作一般来推介。服了,我们对日本的了解。
0 有用 STEP BY FLIGHT 2014-11-03
粗略地读了一些,没有读完,主要看了一、二、三章,当然也跳读了。
2 有用 黎戈 2013-12-14
关于某些书里的观点……我能想到最靠谱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集点点滴滴的论据,留待以后看你写的对不对
0 有用 NarCotique‼️ 2019-10-03
安藤挂在嘴边力荐的书居然是一部日本哲学家的作品,还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0 有用 如月 2019-08-22
有个意思比较有趣:一个东西你意识不到它(作者在此指的是“风土”),不等于它不存在,只是你不自觉地受它影响而已;但是如果充分意识到它,你就能改变或调整它对你的影响。宗教和儒家都涉及人类的一些基要的方面,这些方面你永远不可能摆脱,只要你是个人,它们就在那里。长期无视它们,何如去“做”它们,去改变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运动的意义在于使人意识到自己之前失落了什么。
0 有用 反正 2019-07-23
当时给我一些新启发
0 有用 pufg68 2019-05-01
此书是看了边留久《风景文化》后发现有参考引用,便翻阅一遍。对各地域文化的有些表述很特别。
0 有用 尘的城池 2019-04-01
风土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气候气象地质等自然条件的统称,更是人类为适应自然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及民族精神的烙印。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在与风土对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塑造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虽对中国的论述有失严谨,但对三种风土类型的解释是非常详细周到的。将日本的矛盾性格与台风联系起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