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的原文摘录

  •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苏联经济和国防实力到70年代中期处于空前的鼎盛时期,和美国的经济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1950年,苏联国民收入仅为美国的31%,1975年以来已达67%。 195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仅为美国的30%,1975年以来已达80%以上。 50年代初,苏联农业产值仅为美国的70%,70年代初以来已达85%。 1950年,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不到美国的30%,1975年以来已达55%以上。 1965年苏联石油产量仅为美国的63%,钢产量为美国的75%,1985年已分别为美国的136%和191%。 随着生产、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职工月工资由1965年的96.5卢布提高到1983年的180.5卢布,增长了87%,加上社会消费基金的支付和优惠,平均月收入由129.2卢布提高到254卢布,18年间增幅达96.6%。农庄庄员的收入由1965年的51.5卢布提高到1983年141.1卢布,增幅达174%,高于职工收入增加的速度。而同期消费品价格只提高了7.8%。电视机每百户拥有量由1965年的24台增加到1983年的95台,电冰箱的每百户拥有量由1965年的11台增加到90台。“到了80年代初,苏联居民肉、奶、蛋的平均消费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居住方面,1965年城市人均面积为10平方米,到1983年为13.7平方米,而在莫斯科已达16.4平方米。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免费医疗、免费教育、退休金等各项制度均有进一步的改善;国家对多子女困难家庭增加了补贴,每周5天34小时工作日,基本保证了全民就业。这一时期苏联人民在吃、穿、全民就业、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其他现代消费品的生产供应方面虽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但也有明显的改善。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9-11-21 10:59:59
    —— 引自章节: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和社会对改革的呼唤
  • 苏联为了谋求全球的扩张和世界霸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在世界面前严重败坏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名声,而且在经济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1963年到1973年苏联军费开支总额为674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3%:1971年为740亿美元,1973年为860亿美元,1975年达1023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美国在1965到1969年越战期间,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4%到9.5%,但战后连续下降,1977年仅占5.4%。1980年苏联军费为1750亿美元,美国为1150亿美元。到80年代中期,在全面衡量战略武器的13项指标中苏联有10项领先。原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苏共二十八大上说:苏联在最近20年用于与西方军事对時的费用增加了7000亿卢布,在阿富汗损失600亿卢布,与中国对抗花费2000亿卢布,军费占全部预算的1/4,共约10000多亿美元。军カ上去了,已超出合理防卫的需要,而苏联经济却受到严重的损伤。后来戈尔巴乔夫回忆说,他在当选总书记后才知道国家军国主义化的真正规模。原来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40%而非16%,军工产值占社会总产值20%而非6%。同时,苏联不仅要拨巨款于武器生产,而且要以经援、军援形式渗入到第三世界。“到1978年为止,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的经援和军援总数约为300多亿美元,其中经援占1/4,军援占3/4。”二次大战后苏联向第三世界输出的军火达上千亿美元,军事顾问约为13万人。据苏联资料粗略统计苏联每年支持阿富汗亲苏政权需花110亿美元,支援越南入侵柬埔寨为20亿美元,支援古巴等拉美国家为60亿到80亿美元,支援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为60亿到80亿美元,共计每年约270亿美元。 这些活动给苏联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和损伤:第一,过高的积累,直接影响苏联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基础较美国差,为了与美国争霸、搞军备竞赛拿出更多的钱,不得不超额积累。在六七十年代2...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9-11-22 09:32:08
    —— 引自章节: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和社会对改革的呼唤
  • 政争、党争、派争使经济问题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特别是在全国开展选举运动之后,民主派以激进改革面貌出现,猛烈批评政府的经济改革为“保守”、“权势”、“官僚”、“反人民”的政策,并向群众做无根据的许诺,以捞取选票。在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一年半的时间里,政府被民主派议员六次提出不信任案。雷日科夫愤然指出:政府每天都受到攻击、责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能如何工作?在向“可调节市场经济过渡”时,本来触及到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根本问题,政府班子经过深思熟虑多方比较提出较稳健的改革建议,但遭到民主派的激烈反对。在对改革方案的激烈争吵中,雷日科夫深有感触:“我更加确信,问题不在于改革,而在于我所领导的班子,因为我们妨得了国家未来的破坏者们夺权。”“许多人心里明白我们是正确的。但是,当事情一涉及到政治,健全的思维往往就没有了。”1989年12月,全苏第二次人代会通过激烈的争论,多数通过了政府的计划,但雷日科夫不抱幻想。他深感计划的执行“还直接取决于社会中能否保证有一定的政治稳定。而国内政治局势却越来越动荡”。计划还未落实,新的辩论争吵又,使一切稳健的经济改革计划成为泡影。“我们面临的将不是为实现计划而工作,而是围绕计划而进行复杂的斗争。”这时,任何经济进程和事件都渲染上了社会政治色彩。政府第一副总理、经济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的阿巴尔金1990年6月4日在《真理报》上写道:“现在有人唯恐经济形势不恶化,因为经济形势的任何好转,对政府信任的提高,就意味着这些势力及其政治自负的垮台。不许任何人把亿万人民的命运当儿戏。”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9-12-20 08:42:52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的推行和民主派的崛起及夺权
  • 戈尔巴乔夫1993年在所写的《难以决断的岁月》一书中反思说:经济方面的改革,“如果要从农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开始改革,也就是说从能够为人们带来迅速的、明显的效果的部门开始改革,那就要好得多”,但此时也于事无补了。 苏联农业生产增长率整个来说呈下降趋势。1961~1971年增长3.9%,1975~1985年农业增长0.7%。1976~1986平均粮食产量为2.05亿吨(其中,1981~1985年为1.803亿吨)。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不断增加:“1988年用于国家农工综合体的投资达650亿卢布,1989年为670亿卢布。但效果不佳。据说在农村发生了人与地、人与生产资料相脱节的情况,农民对投资漠不关心,结果普遍出现了‘谁也不希望为取得更好的成果而努力’的现象。”戈氏早就号召农民推行租赁、集体或家庭承包,但并未落实和发挥作用。本来农业投资相对于工业来说见效较快,经济联系和改革难度相对较少较小。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未首先抓住农业打下基础,造成了全盘被动。 (查看原文)
    月瓦戈医生 2021-03-12 20:00:43
    —— 引自章节:五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 二是就戈氏辞职后的物质待遇问题进行了讨价还价;三是戈氏要求保证他的地位“不可侵犯”。叶利钦说,独联体各国领导人拒绝了这一要求,“因为法律没有作这样的规定”。叶利钦说过,他将让戈尔巴乔夫“体面”地退去。戈氏将终生享有目前薪俸的退休金(4000多卢布),拥有一座国家别墅和一处住宅(但不是现用的),两辆小轿车,20名警卫员。 (查看原文)
    月瓦戈医生 2021-03-12 20:29:39
    —— 引自章节:三 戈尔巴乔夫的告别演说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灭亡
  • 综合看来叶利钦的当选有如下原因:①由于改革以来戈氏领导集团政策错误,造成政治局势动荡、经济继续恶化、群众生活水平下降,以及民主派全面否定历史的宣传,苏共威望及群众信任度急剧下降,社会基础动摇,连罢工工人、工会也跟着叶利钦走,称“苏共不是工人的党”。……②叶利钦是作为民主激进派的代表、作为苏共和戈尔巴乔夫的对立面来竞争的。苏共和戈尔巴乔夫的威信越低,改革的效果越糟,人们自然就更多地寄希望于叶利钦。……③苏共、俄共在竞选斗争中心思不齐、用力不一。俄共支持雷日科夫,戈尔巴乔夫支持巴卡京,另外,图列耶夫、马卡绍夫,也都是苏共党员。而民主俄罗斯的内部虽然分歧不少,但能集中支持叶利钦。叶利钦和民主俄罗斯的活动及纲领在知识分子较集中的大城市及年轻人中影响更大。④叶利钦、民主派已经控制了俄联邦的议会和政府,使之成为他们的活动基地。利用这些,他们掌握了有利的时机和手段。……叶利钦可以利用已有的有利地位,借视察军队、地方政权机关培植势力。可以利用媒体工具,宣传自己的主张。……⑤叶利钦利用戈氏政权的困难和需求及时与戈尔巴乔夫达成新的和解,使戈氏保持中立,又为俄联邦争得了不少主权和财富,同时还落个“注意团结”、“照顾大局”的好名声,削弱了他的极端、好斗的不良形象,这对赢得民心起了不小作用。⑥他选择鲁茨科伊做搭档,对分化俄共党员、争取军人的选票都发挥了有利影响。 (查看原文)
    月瓦戈医生 2021-03-12 14:05:23
    —— 引自章节:二 叶利钦竞选俄联邦总统的胜利和权力的再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