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心理学译丛学术系列
原作名: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译者: 许金声
出版年: 2006-9
页数: 336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心理学译丛·学术系列
ISBN: 9787300071602
内容简介 · · · · · ·
《万物简史》作者被誉为美国“最畅销的学术类著作作家”,是后人本心理学最重要的思想家,《万物简史》堪称后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作之一。《万物简史》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娓娓道来,对我们人生的重大问题。对我们面临的困惑和不安给予了富有创见的解释。这些问题包括男女地位和角色的变化、环境的持续破坏、差异性和多元化、受压抑的记忆以及互联网在信息时代的地位等等。
作者简介 · · · · · ·
肯•威尔伯(1949- )目前被公认为是“后人本心理学”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和发言人,其影响已经跨越了心理学领域,波及哲学和神学领域。
由于肯•威尔伯在意识领域的研究极富基础性和开创性,他甚至获得了“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的美誉。作为心理学家,有评论认为他在整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智慧方面已经超过了荣格。
肯•威尔伯23岁时发表《意识层次图》,此后著述不断,迄今已有20余部著作。他的作品被翻译到20个国家,名列美国同类作家之首,被称为美国“最畅销的学术类著作作家”。其主要著作有:《没有疆界》,《阿特曼计划》,《来自伊甸园》,《眼对眼》,《恩宠和勇气》,《性,生态和灵性》,《科学与宗教》,《一味》,《整合心理学》。
目录 · · · · · ·
致读者
导言
第一编 演化中的大精神
第一章 联结的模式
第二章 神秘的冲动
第三章 人类社会的几个阶段
第四章 伟大的后现代革命
第五章 大宇宙的四隅
第六章 上帝的两只手
第七章 顺应大宇宙
第八章 善、真、美
第二编 演化中的大精神所达到的境界
第九章 意识的进化
第十章 走向全球意识(之一)
第十一章 走向全球意识(之二)
第十二章 超意识领域(之一)
第十三章 超意识领域(之二)
第三编 平地
第十四章 上行和下行
第十五章 “大宇宙”的崩溃
第十六章 私我和生态
第十七章 下行者的统治
第十八章 对上帝的解读
主题词中英文对照
人名中英文对照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這兩種說法都很荒謬,更別提貶低兩性、不尊重兩性了。一開始我就說了,麻煩的地方就在於這兩件事都很困難,又都必須做好,第一是(按照吉莉根的方式)找出雌雄兩性價值觀的差異;第二是找出一些方法來公正的評斷這種差異。目的不是要使男女兩性變成一樣,而是要公正的看待兩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要在今天的世界裡作女人有一些新的條件,其中一部分就是爭取自主,而不是用各種關係來界定自己。當然,這就是女性主義偉大的召喚,要女性以自主和內在價值來界定自己,而不是以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來界定自己。我們不該貶抑關係的重要性,不過女性的確應該以成熟的自我為榮,而不是面對他人便壓抑自己。……所以今日的男女兩性都在努力超越原來的角色──是超越而不是抹煞,這是最麻煩的地方。演化永遠都是超越和包容,容納而又突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万物简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万物简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万物简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肯·威尔伯其实是个“灵性哲学科学家”
> 更多书评 30篇
-
J (王护士)
系统整理前先放一些零碎的摘录 1. 没有哪个时代是历史的终结。 2. 我们都是明天的食物,过程在继续,大精神存在于过程之中而非存在于某个特殊时代或某个时刻与地方 3. 女权主义的要义应在于如何合理确定男性价值和女性价值之间确实存在的主要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来尽量公平合理地评价男性与女性各自价值。 (注:主导男性的为睾丸激素,其特质为性交与暴力;而主导女性的为催产激素,特质为依恋,亲情,抚育。) 4. 试...2011-07-28 16:18:05 2人喜欢
系统整理前先放一些零碎的摘录 1.
没有哪个时代是历史的终结。 引自 摘录 2.
我们都是明天的食物,过程在继续,大精神存在于过程之中而非存在于某个特殊时代或某个时刻与地方 引自 摘录 3.
女权主义的要义应在于如何合理确定男性价值和女性价值之间确实存在的主要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来尽量公平合理地评价男性与女性各自价值。 引自 摘录 (注:主导男性的为睾丸激素,其特质为性交与暴力;而主导女性的为催产激素,特质为依恋,亲情,抚育。) 4.
试图消灭分层本身就是一种分层。否认等级本身也是一种等级。 引自 摘录 5.
进化是一个超越和包含的过程,既超越又包含。 引自 摘录 6.
若破坏了任何一种类型的全子,那么所有更高层次的全子都会遭到破坏。但较低层次的全子却不会遭到破坏。 引自 摘录 (注:可以运用识别哪一层是较高层次,哪一层次是较低层次。) 7.
但必须要注意的是:“高级”与“低级”并不仅仅是一个相对的“价值判断”。 引自 摘录 (注:较高层次深度高,普遍性与兼容性较低。较低层次深度浅,普遍性与兼容性强。) 8.
环境伦理学的要义:人类包含了物质,生命和心智等,它们是人类自身的组成部分,我们当然应该敬重这些全子。破坏它们无异于我们自取灭亡。 引自 摘录 (注:素食主义要义同理) 9.
把所有全子都看成是大精神的显现,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它们内在价值方面做出实际的区分,并意识到用脚踢一块石头要比踢一只流浪猫好得多,吃胡萝卜要比吃牛肉好,靠谷物维持生存要比靠哺乳动物血肉维持生存好。 引自 摘录 (注:只有当个体的内在从私我中心过度到社会中心,再从种族中心过度到全人类中心,最后走到世界中心时才能对此表示真心赞同。) 10.
进化过程中是存在退化与分解的。进化的每一步都要付出代价,如果只是把这个时期的问题与前一时期的成就作比较,这是极不合理的。 引自 摘录 11.
深层越浅,可分享的就越少。 引自 摘录 12.
技术人员不关心你的内部,你被当成了单向逻辑注视的客体,而不是能够交流的主体-这种情况使医学技术脱离了人性。 引自 摘录 (注:女性也因此常成为男性注视的客体,变成了一团肉,一个没有深度的客体。) 13.
大宇宙在每一阶段看起来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一阶段大宇宙本身就是不同的。 引自 摘录 回应 2011-07-28 16:18:05 -
肯·威尔伯:对。可以分为基础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切全子都有平等的基础价值。也就是说,从原子到类人猿,一切全子都是空或大精神的完美显现,无所谓高与低,无所谓好与坏。实际上,每一个全子都是空的完美表达,都是神光华照人的一种姿态。作为终极的一种显现,所有全子都有平等的基础价值。一切存在形式都同样是空。这就是基础价值。 但每一个全子除了作为是终极的一种表达外,也是一个相对的整体/部分。它有自己相对...
2022-05-05 17:10:53
肯·威尔伯:对。可以分为基础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切全子都有平等的基础价值。也就是说,从原子到类人猿,一切全子都是空或大精神的完美显现,无所谓高与低,无所谓好与坏。实际上,每一个全子都是空的完美表达,都是神光华照人的一种姿态。作为终极的一种显现,所有全子都有平等的基础价值。一切存在形式都同样是空。这就是基础价值。 但每一个全子除了作为是终极的一种表达外,也是一个相对的整体/部分。它有自己相对的完整性,也有它自己相对的部分性。 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全子都有其内在价值,或者说自身特有的完整,自身特有深度的价值。因此越完整,就越有深度,也就越有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意味着它自身存在着价值。它的深度也是有价值的,因为那深度把大宇宙的某些方面纳入了自己的存在。它从大宇宙纳人自身的越多,就越有深度,其内在价值就越高。类人猿包括细胞、分子和原子,它们都被包括到它自身的内部结构中去了-一越有深度,越完整,就越有内在价值。 所以,一只类人猿和一个原子都是大精神的完美表达(它们都有平等的基础价值),类人猿更具深度,更完整,因而也更有内在价值。原子也有内在价值,但相对来说更少(价值越少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我们也看到全子越有深度,它意识的程度也越深,所以同样可以说类人猿比原子更有内在价值,因为它更有意识。 但每一个全子并不仅仅是一个整体,它也是一个部分。它作为一个部分对其他存在有着价值一它是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其他全子依靠它而存在,所以每一个全子作为一个部分有其外在的非内在价值、辅助价值,即对其他全子的价值。它越是一个部分,就越有外在价值。一个原子比一只类人猿更有外在价值—一毁灭所有猿类,对于宇宙没有太大影响,毁掉所有原子,就毁掉了亚原子物质以外的一切一原子有着巨大的外在价值,对其他全子的辅助价值,因为它是众多其他的全子中实际起作用的一个部分。 引自 第十八章 对上帝的解读 肯·威尔伯:关于环境伦理的讨论通常集中在所谓的价值论,关于价值的理论上。环境价值论可分成四个派别。 第一派主张生物平等 切有生命的全子都有平等的价值。一条虫子和一只类人猿具有平等的价值。这对深度生态学家和一些生态女权主义者来说是常识了。 第二派涉及不同的动物权利一一不论在哪里,只要动物身上有任何一种初步的感情,我们就应该将特定的基本权利延伸到这些动物身上。因此这一派致力于在不具备足够感情、我们不必操心的生命形式,例如昆虫,和那些具有充分感情的,例如哺乳动物之间划出一条进化论的界线。依据推测感情或感觉的存在可以往下延伸多远,不同的理论家在不同的地方划下了界线。迄今为止,往下推得最低的、较为严肃的意见是到虾衣草和软体动物。当然,如果你一路推下去,就回到生物平等上了,一切有生命的全子都有平等权利了。 第三派是分等级或者层次的:经常以怀特海的哲学为依据(例如伯奇和科布,Birch and Cobb)。这种观点将进化视为一种层次系统的(holarchical))展现。越复杂的存在拥有越多的权利。人类是最高级的,因而有最多的权利,但这些权利中并不包括实际侵犯其他生命存在的权利,因为它们也拥有虽然基本却很重要的权利。 第四派涉及各种管理权的观点,认为只有人类享有权利,但那些权利里包括保护和管理地球以及有生命的居民。很多传统的宗教理论家因此将保护环境当作一种道德责任(如马克斯·奥尔施莱格,MaxOelschlaeger)。 引自 第十八章 对上帝的解读 普罗提诺认识到龙树也教导过理想世界永远都是通过正确形式看到的现实世界。实际上“色即是空”终极同一性最根本的秘密就是唯有上帝存在,就是唯有一味的大宇宙存在它永远已经充分呈现,永远已经完美地完成,永远已经非常整齐和谐。能够让我们背离这一切的信念是私我欺骗的骄傲自大,是对自身矛盾倾向冒烟的废墟冷眼旁观的、神圣的私我主义那萦回不去的面具。 引自 第十七章 下行者的统治 谢林的观点是自然并非唯一的实在,心智也并非唯一的实在,大精神才是唯一的实在。但为了创造显现出来的世界,大精神要从自身走出,放空自己,让自己显现。大精神通过下行来显现,然而这种显现仍然是大精神本身,是大精神本身的形式或表现。 所以,大精神首先走出自身去创造自然,自然只是客观的大精神,进化到这一点时大精神仍然不是自觉的,于是谢林将这整个自然称作“休眠的大精神”。自然并不像私我阵营所坚持的,是心智没有活性的工具性的背景,它是一个“自我组织的能动的体系”,是“大精神的客观显现”一准确地说,是柏拉图的“可见的、可感的上帝”,但现在逐渐散布开了。 因此,自然绝不是一台稳定的、决定论的机器,对谢林来说,自然是“创造中的上帝”。自然的进程是灵性的进程 —为灵性的苏醒孜孜以求一这是客观的大精神努力实现自身(生本能)。 在此谢林接受了生态浪漫主义者的主要论点一自然确实不是机械的呆滞的背景;究其本质,它是灵性的。大精神之所以沉睡(slumbe-ring)是因为它还没有转为自觉,大宇宙还没有开始有意识地反观自身。 伴随着心智的产生,大精神开始变得自觉了。它在众多事物之中,独独将自觉的道德观引进到世界之中,而道德观在自然中是无处可寻的。这些道德观代表了一种意识的进步,意识到了在休眠的自然中究竟可以找到什么。谢林在此处承认了理性私我阵营及其不可埋没的贡献。 大精神开始认识自身。它希图通过象征和概念来了解自己,其结果是宇宙开始思考宇宙一于是产生了理性世界,尤其是自觉道德观的世界。因此,谢林说,自然在哪里成为客观的大精神,心智就能在哪里变成主观的大精神。 引自 第十七章 下行者的统治 肯·威尔伯:我想是的。当你深陷于存在中时,那就变成了你对所有现实的参照点。你表现的愤怒越多,你就越能作为宇宙疯狂的例证而咬牙切齿,那么你就越真实可信。它也可能会使你把指甲掐入额头,以作为某种警醒。但是无论如何,绝对不能让人看到你的微笑,否则便会泄露你的不可信。 存在主义的水平的全部问题在于:你还没有达到超个人的领域,而你又已经不再存留于个人的领域,因此整个个人的领域开始失去了味道,变得极其没有意义。当然微笑也便基本上失去了缘由。个人的领域究竟有什么好呢?不过是走向死亡罢了。那又何必栖息于其间呢? 这种对意义的关注和它的普遍缺乏,可能就是第6支点上的病变的主要特点,存在主义的治疗亦然。 有趣的是,用任何正统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人首马身者都应该是幸福、充实而欢乐的。无论如何,正如图9一7所示,它是一个整合了的、自主的自我。不管怎么说,这个自我应该总是笑容满面的啊。但它多半是没有笑容的,它极度不快乐。它是完整的、自主的而悲惨的。 它曾经品尝了个人领域所能提供的一切,但它并不满足。世界变得单调乏味,失去了吸引力。再也没有什么体验称得上美好,再也没有什么使人满意,再也没有什么值得追求。不是因为一个人没能得到这些赏赐,而正是因为他堂而皇之地获得了它们,品尝过一切后,又发现一切都是匮乏的。 因此,这个灵魂自然难得一笑,所有的安慰在它那里都变了味。世界恰恰在它的全盛之时失去了意味。盛宴来了又去了,只剩下骷髅俯视着一切在那里冷笑。宴会不管多么盛大都不过是过眼烟云。 那些维系过那么多意义、那么多趣味、那么多热望的事情,都在漫长而孤独的夜晚的某一奇怪时刻烟消云散了。谁还会倾听我欢乐而激动的歌声?谁还能听到我在地狱般的黑夜里无声的呼救?在哪里我可以得到使我能够抵挡一天天刺向我的明枪暗箭的坚毅?而且我又何必再做努力呢?一切都将归于尘埃。不是吗?那么我又到哪里去了呢?是战是降,这并非微不足道,因为我的人生目标还在绝望中,静静地流着血走向死亡。 对于这个灵魂,所有的欲望都已变得空洞、乏味、苍白。在直面存在时,这个灵魂感到十分厌恶。对于这个灵魂来说,个人的领域已经完全了无趣味。也就是说,这个灵魂已经走到了后人本领域的边缘。 引自 第十一章 走向全球意识(之二) 肯·威尔伯:对,我们谈到:在觉识从前习俗阶段发展到习俗阶段,从第3支点发展到第4支点的过程中,有一次范式的转换,突出表现为接受他人角色的能力。而且在这次转换中,我们能看到私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的持续的减弱。确切地说,人类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的,就是不断减少私我中心的状态。 总的来说,确实如此。宇宙的主要战争一直是进化与私我中心主义的战争。促成更大深度的进化的驱力与克服私我中心主义的驱力,发现更广更深的整体的驱力,展现越来越大的统一体的驱力是同义的。分子克服了原子的私我中心主义,细胞又克服了分子的私我中心主义。不过,在人类的发展中,这一趋势表现得最为明显。 引自 第十一章 走向全球意识(之二) 不必说,这完全扭曲了早期发生的真正的事情。记忆是对于童年时代的“记述”最不可靠的东西,而且这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浪漫主义者想象童年是一段美妙的时光,在那里你看到的世界和现在一样,只不过是用一种奇妙的“自发性的”和“自由”的方式。原始的意识是非私我中心中的不二乐园,魔幻的意识具有整体性的美妙,神话的意识则富有精神力量,呀,全都如此奇妙而自由!但是,这些获得了反思意识的更高世界观的浪漫主义者,完全是在用各种美妙的废话解释这些时期。如果他们真正看到了它们的话(例如通过录像带),将会完全否认它们的真实性。 问:那么你能不能恢复任何意义上的童年记忆? 肯·威尔伯:各种童年事件的印象肯定还存在,就像是精神的伤痕。而且这些印象保留了它们形成时的那一水平的世界观一通常是原 始的或魔幻的。 但当成年人回顾那些印象时,就会完全按照现在更高的世界观来解释它们。因而,各种当前的思虑就会注入到这些原始印象中,于是看起来这些思虑明明本来就有,由于这一切是下意识地或者前意识地完成的,你看起来并不是在重新解释早期印象,所以你只能看到这种广泛重构的意识结果。 在某些极度的回归状态中,通过某些疗法、某些静修实践、某些药物和某些强大压力,这些原始印象可以重新获得(完全由于更高的范式被暂时“解职”),即使那样,几秒钟或几分钟后,较高的世界观又会重新出现,人们又开始对这些印象进行广泛地反向阅读。我们必须对此加倍小心。 引自 第十章 走向全球意识(之一) 回应 2022-05-05 17:10:53 -
问:请你举一个例子好吗? 肯·威尔伯:例如,一个标准的观念是,动物的翅膀是由前肢进化而来的。可能要发生100次突变才会从一双腿中产生出一对能够起作用的翅膀一只有一只翅膀是没用的。一只翅膀既比不上一双腿也比不上一双翅膀一既不能跑也不能飞。它没有任何有用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只有一只翅膀,只会被当作晚餐上的美味佳肴。只有当这100种变化在一只动物身上突然发生时,翅膀才会发生作用,而且这些同样的变化必须同时...
2022-02-19 10:26:43
问:请你举一个例子好吗? 肯·威尔伯:例如,一个标准的观念是,动物的翅膀是由前肢进化而来的。可能要发生100次突变才会从一双腿中产生出一对能够起作用的翅膀一只有一只翅膀是没用的。一只翅膀既比不上一双腿也比不上一双翅膀一既不能跑也不能飞。它没有任何有用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只有一只翅膀,只会被当作晚餐上的美味佳肴。只有当这100种变化在一只动物身上突然发生时,翅膀才会发生作用,而且这些同样的变化必须同时发生在不同性别的另一只动物身上,它们还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找到对方,必须进食、饮水、交配,并繁殖出拥有一双有用的翅膀的后代。 引自 第一编 演化中的大精神 当我们越进化,长出了一只“翅膀”,就会越想要找到另一个和我们一样也长出一只“翅膀”的同类,这种概率小之又小,不愿找两条“腿”的生物时,那就继续孤独吧,或者通过自己,再长出另外一只“翅膀”,但显然这种事情不符合进化
回应 2022-02-19 10:26:43 -
豆瓣不豆鼻 (流肉汤真好喝 ^^)
问:最高的一层是神性。但神性不是无所不在吗?神性无所不在,而不是一个阶层。 威:每个层次超越又包含前一层;神性超越一切,因此也包含一切。神性完全超越现世,却又包含现世的每一个全子。神性遍布于万物的显化当中,但又不只是万物的显化而已。神性永存于每一个层次或次元,但又不等于某个层次或次元。祂超越一切,包含一切.是无根基的根基(groundless Ground),是显化万物的空性。 就按他的理论推理吧,也是个大逻辑错...2019-05-21 11:04:44
问:最高的一层是神性。但神性不是无所不在吗?神性无所不在,而不是一个阶层。 威:每个层次超越又包含前一层;神性超越一切,因此也包含一切。神性完全超越现世,却又包含现世的每一个全子。神性遍布于万物的显化当中,但又不只是万物的显化而已。神性永存于每一个层次或次元,但又不等于某个层次或次元。祂超越一切,包含一切.是无根基的根基(groundless Ground),是显化万物的空性。 引自第4页 就按他的理论推理吧,也是个大逻辑错误。如果说高层超越低层,那神性如何完全超越现世?神性怎么又永存于每个层次?人类比细胞大,那每个人体细胞都体现了这个人?查看每个细胞都能看见这人的眼睛鼻子?这叫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就是人体1中可以发现细胞A,但在细胞A中你发现不了人体1,作者犯了很简单的逻辑谬误。所以即使有一个东西超越了一切宇宙和精神,它也不能在一个具体的细胞上来体现出来。这不用科学来反驳,用逻辑或数学就可以反驳。
回应 2019-05-21 11:04:44
-
肯·威尔伯:对。可以分为基础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切全子都有平等的基础价值。也就是说,从原子到类人猿,一切全子都是空或大精神的完美显现,无所谓高与低,无所谓好与坏。实际上,每一个全子都是空的完美表达,都是神光华照人的一种姿态。作为终极的一种显现,所有全子都有平等的基础价值。一切存在形式都同样是空。这就是基础价值。 但每一个全子除了作为是终极的一种表达外,也是一个相对的整体/部分。它有自己相对...
2022-05-05 17:10:53
肯·威尔伯:对。可以分为基础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切全子都有平等的基础价值。也就是说,从原子到类人猿,一切全子都是空或大精神的完美显现,无所谓高与低,无所谓好与坏。实际上,每一个全子都是空的完美表达,都是神光华照人的一种姿态。作为终极的一种显现,所有全子都有平等的基础价值。一切存在形式都同样是空。这就是基础价值。 但每一个全子除了作为是终极的一种表达外,也是一个相对的整体/部分。它有自己相对的完整性,也有它自己相对的部分性。 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全子都有其内在价值,或者说自身特有的完整,自身特有深度的价值。因此越完整,就越有深度,也就越有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意味着它自身存在着价值。它的深度也是有价值的,因为那深度把大宇宙的某些方面纳入了自己的存在。它从大宇宙纳人自身的越多,就越有深度,其内在价值就越高。类人猿包括细胞、分子和原子,它们都被包括到它自身的内部结构中去了-一越有深度,越完整,就越有内在价值。 所以,一只类人猿和一个原子都是大精神的完美表达(它们都有平等的基础价值),类人猿更具深度,更完整,因而也更有内在价值。原子也有内在价值,但相对来说更少(价值越少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我们也看到全子越有深度,它意识的程度也越深,所以同样可以说类人猿比原子更有内在价值,因为它更有意识。 但每一个全子并不仅仅是一个整体,它也是一个部分。它作为一个部分对其他存在有着价值一它是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其他全子依靠它而存在,所以每一个全子作为一个部分有其外在的非内在价值、辅助价值,即对其他全子的价值。它越是一个部分,就越有外在价值。一个原子比一只类人猿更有外在价值—一毁灭所有猿类,对于宇宙没有太大影响,毁掉所有原子,就毁掉了亚原子物质以外的一切一原子有着巨大的外在价值,对其他全子的辅助价值,因为它是众多其他的全子中实际起作用的一个部分。 引自 第十八章 对上帝的解读 肯·威尔伯:关于环境伦理的讨论通常集中在所谓的价值论,关于价值的理论上。环境价值论可分成四个派别。 第一派主张生物平等 切有生命的全子都有平等的价值。一条虫子和一只类人猿具有平等的价值。这对深度生态学家和一些生态女权主义者来说是常识了。 第二派涉及不同的动物权利一一不论在哪里,只要动物身上有任何一种初步的感情,我们就应该将特定的基本权利延伸到这些动物身上。因此这一派致力于在不具备足够感情、我们不必操心的生命形式,例如昆虫,和那些具有充分感情的,例如哺乳动物之间划出一条进化论的界线。依据推测感情或感觉的存在可以往下延伸多远,不同的理论家在不同的地方划下了界线。迄今为止,往下推得最低的、较为严肃的意见是到虾衣草和软体动物。当然,如果你一路推下去,就回到生物平等上了,一切有生命的全子都有平等权利了。 第三派是分等级或者层次的:经常以怀特海的哲学为依据(例如伯奇和科布,Birch and Cobb)。这种观点将进化视为一种层次系统的(holarchical))展现。越复杂的存在拥有越多的权利。人类是最高级的,因而有最多的权利,但这些权利中并不包括实际侵犯其他生命存在的权利,因为它们也拥有虽然基本却很重要的权利。 第四派涉及各种管理权的观点,认为只有人类享有权利,但那些权利里包括保护和管理地球以及有生命的居民。很多传统的宗教理论家因此将保护环境当作一种道德责任(如马克斯·奥尔施莱格,MaxOelschlaeger)。 引自 第十八章 对上帝的解读 普罗提诺认识到龙树也教导过理想世界永远都是通过正确形式看到的现实世界。实际上“色即是空”终极同一性最根本的秘密就是唯有上帝存在,就是唯有一味的大宇宙存在它永远已经充分呈现,永远已经完美地完成,永远已经非常整齐和谐。能够让我们背离这一切的信念是私我欺骗的骄傲自大,是对自身矛盾倾向冒烟的废墟冷眼旁观的、神圣的私我主义那萦回不去的面具。 引自 第十七章 下行者的统治 谢林的观点是自然并非唯一的实在,心智也并非唯一的实在,大精神才是唯一的实在。但为了创造显现出来的世界,大精神要从自身走出,放空自己,让自己显现。大精神通过下行来显现,然而这种显现仍然是大精神本身,是大精神本身的形式或表现。 所以,大精神首先走出自身去创造自然,自然只是客观的大精神,进化到这一点时大精神仍然不是自觉的,于是谢林将这整个自然称作“休眠的大精神”。自然并不像私我阵营所坚持的,是心智没有活性的工具性的背景,它是一个“自我组织的能动的体系”,是“大精神的客观显现”一准确地说,是柏拉图的“可见的、可感的上帝”,但现在逐渐散布开了。 因此,自然绝不是一台稳定的、决定论的机器,对谢林来说,自然是“创造中的上帝”。自然的进程是灵性的进程 —为灵性的苏醒孜孜以求一这是客观的大精神努力实现自身(生本能)。 在此谢林接受了生态浪漫主义者的主要论点一自然确实不是机械的呆滞的背景;究其本质,它是灵性的。大精神之所以沉睡(slumbe-ring)是因为它还没有转为自觉,大宇宙还没有开始有意识地反观自身。 伴随着心智的产生,大精神开始变得自觉了。它在众多事物之中,独独将自觉的道德观引进到世界之中,而道德观在自然中是无处可寻的。这些道德观代表了一种意识的进步,意识到了在休眠的自然中究竟可以找到什么。谢林在此处承认了理性私我阵营及其不可埋没的贡献。 大精神开始认识自身。它希图通过象征和概念来了解自己,其结果是宇宙开始思考宇宙一于是产生了理性世界,尤其是自觉道德观的世界。因此,谢林说,自然在哪里成为客观的大精神,心智就能在哪里变成主观的大精神。 引自 第十七章 下行者的统治 肯·威尔伯:我想是的。当你深陷于存在中时,那就变成了你对所有现实的参照点。你表现的愤怒越多,你就越能作为宇宙疯狂的例证而咬牙切齿,那么你就越真实可信。它也可能会使你把指甲掐入额头,以作为某种警醒。但是无论如何,绝对不能让人看到你的微笑,否则便会泄露你的不可信。 存在主义的水平的全部问题在于:你还没有达到超个人的领域,而你又已经不再存留于个人的领域,因此整个个人的领域开始失去了味道,变得极其没有意义。当然微笑也便基本上失去了缘由。个人的领域究竟有什么好呢?不过是走向死亡罢了。那又何必栖息于其间呢? 这种对意义的关注和它的普遍缺乏,可能就是第6支点上的病变的主要特点,存在主义的治疗亦然。 有趣的是,用任何正统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人首马身者都应该是幸福、充实而欢乐的。无论如何,正如图9一7所示,它是一个整合了的、自主的自我。不管怎么说,这个自我应该总是笑容满面的啊。但它多半是没有笑容的,它极度不快乐。它是完整的、自主的而悲惨的。 它曾经品尝了个人领域所能提供的一切,但它并不满足。世界变得单调乏味,失去了吸引力。再也没有什么体验称得上美好,再也没有什么使人满意,再也没有什么值得追求。不是因为一个人没能得到这些赏赐,而正是因为他堂而皇之地获得了它们,品尝过一切后,又发现一切都是匮乏的。 因此,这个灵魂自然难得一笑,所有的安慰在它那里都变了味。世界恰恰在它的全盛之时失去了意味。盛宴来了又去了,只剩下骷髅俯视着一切在那里冷笑。宴会不管多么盛大都不过是过眼烟云。 那些维系过那么多意义、那么多趣味、那么多热望的事情,都在漫长而孤独的夜晚的某一奇怪时刻烟消云散了。谁还会倾听我欢乐而激动的歌声?谁还能听到我在地狱般的黑夜里无声的呼救?在哪里我可以得到使我能够抵挡一天天刺向我的明枪暗箭的坚毅?而且我又何必再做努力呢?一切都将归于尘埃。不是吗?那么我又到哪里去了呢?是战是降,这并非微不足道,因为我的人生目标还在绝望中,静静地流着血走向死亡。 对于这个灵魂,所有的欲望都已变得空洞、乏味、苍白。在直面存在时,这个灵魂感到十分厌恶。对于这个灵魂来说,个人的领域已经完全了无趣味。也就是说,这个灵魂已经走到了后人本领域的边缘。 引自 第十一章 走向全球意识(之二) 肯·威尔伯:对,我们谈到:在觉识从前习俗阶段发展到习俗阶段,从第3支点发展到第4支点的过程中,有一次范式的转换,突出表现为接受他人角色的能力。而且在这次转换中,我们能看到私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的持续的减弱。确切地说,人类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的,就是不断减少私我中心的状态。 总的来说,确实如此。宇宙的主要战争一直是进化与私我中心主义的战争。促成更大深度的进化的驱力与克服私我中心主义的驱力,发现更广更深的整体的驱力,展现越来越大的统一体的驱力是同义的。分子克服了原子的私我中心主义,细胞又克服了分子的私我中心主义。不过,在人类的发展中,这一趋势表现得最为明显。 引自 第十一章 走向全球意识(之二) 不必说,这完全扭曲了早期发生的真正的事情。记忆是对于童年时代的“记述”最不可靠的东西,而且这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浪漫主义者想象童年是一段美妙的时光,在那里你看到的世界和现在一样,只不过是用一种奇妙的“自发性的”和“自由”的方式。原始的意识是非私我中心中的不二乐园,魔幻的意识具有整体性的美妙,神话的意识则富有精神力量,呀,全都如此奇妙而自由!但是,这些获得了反思意识的更高世界观的浪漫主义者,完全是在用各种美妙的废话解释这些时期。如果他们真正看到了它们的话(例如通过录像带),将会完全否认它们的真实性。 问:那么你能不能恢复任何意义上的童年记忆? 肯·威尔伯:各种童年事件的印象肯定还存在,就像是精神的伤痕。而且这些印象保留了它们形成时的那一水平的世界观一通常是原 始的或魔幻的。 但当成年人回顾那些印象时,就会完全按照现在更高的世界观来解释它们。因而,各种当前的思虑就会注入到这些原始印象中,于是看起来这些思虑明明本来就有,由于这一切是下意识地或者前意识地完成的,你看起来并不是在重新解释早期印象,所以你只能看到这种广泛重构的意识结果。 在某些极度的回归状态中,通过某些疗法、某些静修实践、某些药物和某些强大压力,这些原始印象可以重新获得(完全由于更高的范式被暂时“解职”),即使那样,几秒钟或几分钟后,较高的世界观又会重新出现,人们又开始对这些印象进行广泛地反向阅读。我们必须对此加倍小心。 引自 第十章 走向全球意识(之一) 回应 2022-05-05 17:10:53 -
问:请你举一个例子好吗? 肯·威尔伯:例如,一个标准的观念是,动物的翅膀是由前肢进化而来的。可能要发生100次突变才会从一双腿中产生出一对能够起作用的翅膀一只有一只翅膀是没用的。一只翅膀既比不上一双腿也比不上一双翅膀一既不能跑也不能飞。它没有任何有用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只有一只翅膀,只会被当作晚餐上的美味佳肴。只有当这100种变化在一只动物身上突然发生时,翅膀才会发生作用,而且这些同样的变化必须同时...
2022-02-19 10:26:43
问:请你举一个例子好吗? 肯·威尔伯:例如,一个标准的观念是,动物的翅膀是由前肢进化而来的。可能要发生100次突变才会从一双腿中产生出一对能够起作用的翅膀一只有一只翅膀是没用的。一只翅膀既比不上一双腿也比不上一双翅膀一既不能跑也不能飞。它没有任何有用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只有一只翅膀,只会被当作晚餐上的美味佳肴。只有当这100种变化在一只动物身上突然发生时,翅膀才会发生作用,而且这些同样的变化必须同时发生在不同性别的另一只动物身上,它们还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找到对方,必须进食、饮水、交配,并繁殖出拥有一双有用的翅膀的后代。 引自 第一编 演化中的大精神 当我们越进化,长出了一只“翅膀”,就会越想要找到另一个和我们一样也长出一只“翅膀”的同类,这种概率小之又小,不愿找两条“腿”的生物时,那就继续孤独吧,或者通过自己,再长出另外一只“翅膀”,但显然这种事情不符合进化
回应 2022-02-19 10:26:43 -
豆瓣不豆鼻 (流肉汤真好喝 ^^)
问:最高的一层是神性。但神性不是无所不在吗?神性无所不在,而不是一个阶层。 威:每个层次超越又包含前一层;神性超越一切,因此也包含一切。神性完全超越现世,却又包含现世的每一个全子。神性遍布于万物的显化当中,但又不只是万物的显化而已。神性永存于每一个层次或次元,但又不等于某个层次或次元。祂超越一切,包含一切.是无根基的根基(groundless Ground),是显化万物的空性。 就按他的理论推理吧,也是个大逻辑错...2019-05-21 11:04:44
问:最高的一层是神性。但神性不是无所不在吗?神性无所不在,而不是一个阶层。 威:每个层次超越又包含前一层;神性超越一切,因此也包含一切。神性完全超越现世,却又包含现世的每一个全子。神性遍布于万物的显化当中,但又不只是万物的显化而已。神性永存于每一个层次或次元,但又不等于某个层次或次元。祂超越一切,包含一切.是无根基的根基(groundless Ground),是显化万物的空性。 引自第4页 就按他的理论推理吧,也是个大逻辑错误。如果说高层超越低层,那神性如何完全超越现世?神性怎么又永存于每个层次?人类比细胞大,那每个人体细胞都体现了这个人?查看每个细胞都能看见这人的眼睛鼻子?这叫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就是人体1中可以发现细胞A,但在细胞A中你发现不了人体1,作者犯了很简单的逻辑谬误。所以即使有一个东西超越了一切宇宙和精神,它也不能在一个具体的细胞上来体现出来。这不用科学来反驳,用逻辑或数学就可以反驳。
回应 2019-05-21 11:04:44 -
豆瓣不豆鼻 (流肉汤真好喝 ^^)
新达尔文主义者对于机遇突变及天择的标准解释,现在已经很少理论家相信了。进化有一部分确实是照达尔文式的天择进行的。然而天择这个“择”其实只是“择”出已经发生的转变而已,至于这个转变的机制本身却没有人知道。 问:比如说? 威:就拿“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来”这种标准观点来说,前肢也许是经过一百次的突变才变成有功能的翅膀,半翅半肢还不行;因为半翅半肢既不能跑,也不能飞,没有一点适应环境的价值。换句话说,如...2019-05-21 09:16:05
新达尔文主义者对于机遇突变及天择的标准解释,现在已经很少理论家相信了。进化有一部分确实是照达尔文式的天择进行的。然而天择这个“择”其实只是“择”出已经发生的转变而已,至于这个转变的机制本身却没有人知道。 问:比如说? 威:就拿“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来”这种标准观点来说,前肢也许是经过一百次的突变才变成有功能的翅膀,半翅半肢还不行;因为半翅半肢既不能跑,也不能飞,没有一点适应环境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是半翅半肢,你可能只会沦为他人的晚餐而已。若要产生有功能的翅膀,那么几百次的突变必须在一只动物身上的一生之内完成,而且还得有一只异性同类也完成了几百次的突变然后它们还得找到对方,两者都已经有晚餐吃、有东西喝,再进行交配,下一代才会产生真正有功能的翅膀。 说到惊奇,这才是极度的、无限的、绝对的令人惊奇。偶然的突变根本无法说明这种事情,因为大部分的突变其实都是致命的。那么要如何才能连续发生一百次突变都不致命呢?别说一百次,四、五次好了?如果这不可置信的转变发生了,天择确实会选出比较好的翅膀。 只是这一对比较好的翅膀是怎么来的,却没有人知道。 目前大家都同意这是一种“量子进化”(quantum evolution)或“间断式进化”(punctuated evolution)或“显化式进化”(emergent evolution) 引自第3页 我的天啊,这段不是妥妥的伪科学么,民科都算不上,如果放在达尔文时期还可以理解,但是现在还有人提出这种理论就像现在说地球是平的那群人一样。上肢演化成翅膀当然不是一代进行的,有陆栖说和树栖说,有羽毛的上肢会更容易躲过天敌,眼睛也是,都是几万几百万年演化的成果,怎么就变成一代进化了?这作者只看支持自己的少数派的理论啊,无视主流科学,真·伪科。
回应 2019-05-21 09:16:05
论坛 · · · · · ·
買錯書店請舉手。。。 | 来自菲氏葉猴 | 2016-09-01 21:15:57 | |
这本书看得真有点辛苦 | 来自一萌 (Y) | 11 回应 | 2013-07-07 23:41:21 |
应该是万法简史吧!!! | 来自BADZ | 2013-04-06 12:39:18 | |
肯·威尔伯后来非常认真地练习冥想 | 来自公益霎哈嘉瑜伽 | 2011-12-28 18:04:37 | |
看了一些评价感觉太心酸了 | 来自J | 2011-05-14 22:40:23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Shambhala (2001)8.6分 39人读过
-
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8.7分 31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以心灵成长为主 (laoshan)
- 豆瓣五星图书【心理学】 (爱玛·包法利)
- 自如书系【灵修体悟】 (一合)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肯恩·威尔伯读书会 (野兽爱智慧)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万物简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蝉 2013-10-28 08:41:31
:B84/5222
1 有用 (๏̯๏) 2009-11-13 22:39:25
此书作者闲的蛋疼了,推荐此书的人也是闲的蛋疼。学术上讲是彻底的弱智,科普上说是教人神经。赤裸裸的骗人钱财!
6 有用 sling 2012-09-11 13:54:24
把前人的思想拿来杂交一番,企图构建一个无所不能的理论体系。 既不是心理学也不是哲学,更不是其他科学,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灵修么。。只看了前几章。。这么大名字的书果然不能相信。
0 有用 [已注销] 2013-10-28 00:13:50
老批判别人的主义,说多元文化主义是平地理论实际上是排他性非常强非常好斗的理论,其实他自己的理论也挺好斗的了= =
0 有用 木芷 2010-11-29 00:28:03
废话有点多,理论基本认同。
0 有用 hyj 2022-02-25 23:14:55
7. 惭愧 二月份来第一本书 要抓紧速度了。。不知为何我对于前半部分的兴趣远大于讲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后半部分。尤其对他提出说在攀登的每一阶段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有某一小部分的自我原地滞留,而这就是谎言、自我矛盾、疾病的来源。感觉用了很巧妙的形容把体验具象化了,叫人很难不点头同意。但后半部分的内容,可能觉得完全可以用更简单的话表达吧(或者说无法用言语表达),不过无论如何,... 7. 惭愧 二月份来第一本书 要抓紧速度了。。不知为何我对于前半部分的兴趣远大于讲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后半部分。尤其对他提出说在攀登的每一阶段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有某一小部分的自我原地滞留,而这就是谎言、自我矛盾、疾病的来源。感觉用了很巧妙的形容把体验具象化了,叫人很难不点头同意。但后半部分的内容,可能觉得完全可以用更简单的话表达吧(或者说无法用言语表达),不过无论如何,为他的慈悲感动,能努力这么清晰得在用如此学术的语言和逻辑去描述“道” 阐述归纳历史的演变 并尝试为迷茫的每一个人(一代人)指明一条路 这行为本身就已是太太太值得敬佩。 (展开)
0 有用 雪梨雪梨🍐 2021-12-29 16:28:48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在纽约旅行,书里的好几个提到的博物馆都非常有幸的亲自光临过。虽然一切从简,其实还是有非常多的细节值得一读再读。这本书给了我一个认识世界更好的蓝图。
0 有用 我怕洒水车 2021-12-13 22:34:51
越到后面越看不懂了
0 有用 过冬 2021-11-09 12:42:10
民科
0 有用 爱丽丝的书柜 2021-08-29 22:41:26
@2011-05-09 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