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副标题: @ 沙灣徑25號
出版年: 2006
页数: 273
定价: HKD 78.00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9882116047
内容简介 · · · · · ·
…這一刻,龍應台彷彿五十多年前流亡南下的讀書人,香港彷彿亮着風燈的客棧:一壁爐火,半盞冷酒,一頓粗飯,一床久違的溫暖,靜夜裏偶爾傳來的幾聲咳嗽,撩起的也許是江南故人多病的惦掛;天亮後幾個頑童喧鬧的爭吵,聯想的也許是臺北權力走廊上打碎酒杯的喟嘆。終於,她決定寫一個《沙灣徑25號》的專欄,每星期先寫一篇,寫慣了會寫兩篇:思考中的獨白,山道上的啟示,藍海邊的頓悟,講堂裏的叮嚀。 ─ 董橋
根據龍應台在臺灣、上海和新加坡的「縱火業績」,若說她會在香港安靜沈默地度過兩年,誰都不會相信,但令香港讀者大開眼界的是,龍應台採取了一種「實在」的態度來對待香港。她不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觀回顧上打轉,幾乎每篇文章都是針對香港獨特而重要的公共議題提出批判或建言。龍應台敏銳地關注到香港人的許多關注,卻沒有忽略香港人的許多忽略,連珠砲發,不知道是貪玩抑或認真,她在香港的牆上銘...
…這一刻,龍應台彷彿五十多年前流亡南下的讀書人,香港彷彿亮着風燈的客棧:一壁爐火,半盞冷酒,一頓粗飯,一床久違的溫暖,靜夜裏偶爾傳來的幾聲咳嗽,撩起的也許是江南故人多病的惦掛;天亮後幾個頑童喧鬧的爭吵,聯想的也許是臺北權力走廊上打碎酒杯的喟嘆。終於,她決定寫一個《沙灣徑25號》的專欄,每星期先寫一篇,寫慣了會寫兩篇:思考中的獨白,山道上的啟示,藍海邊的頓悟,講堂裏的叮嚀。 ─ 董橋
根據龍應台在臺灣、上海和新加坡的「縱火業績」,若說她會在香港安靜沈默地度過兩年,誰都不會相信,但令香港讀者大開眼界的是,龍應台採取了一種「實在」的態度來對待香港。她不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觀回顧上打轉,幾乎每篇文章都是針對香港獨特而重要的公共議題提出批判或建言。龍應台敏銳地關注到香港人的許多關注,卻沒有忽略香港人的許多忽略,連珠砲發,不知道是貪玩抑或認真,她在香港的牆上銘寫了大大的「到此一遊」四字,字體之深刻,令誰都無法假裝看不見。
龍應台向香港人示範了外來學者可以、應該、如何以「知識批判」介入本土社會。 ─ 馬家輝
作者简介 · · · · · ·
龍應台(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是台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有《野火集》、《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等評論集,散文《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孩子你慢慢來》等。她在台灣社會民主化歷程中扮演一定角色,影響了解嚴後的思想與文化改造[來源請求]。近年來,龍應台多次在不同場合極力宣揚「臺灣式的民主」,引起了廣泛的反響與爭議。
龍應台祖籍中國湖南衡山,小時於高雄縣茄萣鄉成長。曾就讀臺南女中,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1983年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91年至1999年間,她旅居德國,並於海德堡大學研究。在旅德期間與德國籍夫婿育有2子(2003年離婚)。1999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2003年秋,出任香港城市大學的客座教授,2004年八月出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2005年9月,返回臺灣出任國立清華...
龍應台(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是台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有《野火集》、《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等評論集,散文《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孩子你慢慢來》等。她在台灣社會民主化歷程中扮演一定角色,影響了解嚴後的思想與文化改造[來源請求]。近年來,龍應台多次在不同場合極力宣揚「臺灣式的民主」,引起了廣泛的反響與爭議。
龍應台祖籍中國湖南衡山,小時於高雄縣茄萣鄉成長。曾就讀臺南女中,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1983年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91年至1999年間,她旅居德國,並於海德堡大學研究。在旅德期間與德國籍夫婿育有2子(2003年離婚)。1999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2003年秋,出任香港城市大學的客座教授,2004年八月出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2005年9月,返回臺灣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並創立清華思想沙龍與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1984年11月20日龍應台的第一篇投書《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刊登,引起讀者的注意與回應。1985年3月,「野火」成為固定專欄,社會文化評論《生了梅毒的母親》、《幼稚園大學》、《不會鬧事的一代》被廣為影印散發、張貼。1985年12月,《野火集》集結出版,21天內重刷24版,創下出版界的紀錄[來源請求]。從此,龍應台成為華文世界知名文化人與公共知識份子;「野火」成為台灣1980年代其中一個代名詞。
1999年出版了《百年思索》之後,即應台北市長馬英九的邀請,擔任台北市第一任文化局長。擔任文化局長期間,適逢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龍應台在政治上的舉措與發言,常遭政治立場對立的人批評為「政治立場保守」、「緬懷威權時代[1]」。
原文摘录 · · · · · ·
-
两千万人次观光客之中,一半是大陆访客,香港人又从这一千万人次的到访中,增加了多少对中国的认识?讨论中国的层次,除了喜欢内地人来买黄金和化妆品,除了憎恶内地人讲话大声不守规则以外,多少人认真地、宏观地去了解中国? 从前用英国殖民者的眼光若即若离地看中国,九七之后转而用“心系家国”的角度?看中国——有热烈拥抱、也有冷淡排斥。我总是听见香港人辩论:究竟应该把中国看成一个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实体,与之保持一种距离,努力维持英国人留下来的现代化遗产,不被中国同化;还是把中国看做不容置疑的祖国,无条件地热爱它、拥抱它、维系它所有的美好和恶劣。 我思索地是:除了这两者之外,有没有第三个可能的角度?夹在殖民情节和祖国情节中摇摆困惑的香港人,可不可能加一个宏观的角度——把中国放在一个全球视野中去了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1页
喜欢读"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沙灣徑25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沙灣徑25號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沙灣徑25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因为这本书,开始喜欢龙应台。
> 更多书评 20篇
-
中環代表了香港,「中環價值」壟斷了、代表了香港價值:在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裡追求個人財富、講究商業競爭,以「經濟」,「致富」,「效率」,「發展」,「全球化」,作為社會進步的指標。 ——46 頁 香港裡面的人,也有許多人看不見中環以外的香港,也把「中環價值」當做唯一的價值在堅持。 ——48 頁
2020-02-07 11:29:23 3人喜欢
-
灯酱 (无画处皆成妙境)
我目睹的,反而是另外兩種過程。 一方面,殖民者的思維模式和運作方式照樣推著香港快快走,用原來的高效率,但完全不見「大腦」的更新。另一方面,新的「公民教育」悄悄發酵:「心繫家國」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調成甜甜的飲料,讓香港人喝下一杯「愛家愛國」。幼稚園的孩子們學唱「起來,起來,起來。。。」公民教育被簡化為愛國教育,愛國教育被簡化為愛黨的政治正確。 中國,不是不可以愛。殖民者曾經多麼地防備你去愛它,...2012-08-30 11:29:05 2人喜欢
我目睹的,反而是另外兩種過程。 一方面,殖民者的思維模式和運作方式照樣推著香港快快走,用原來的高效率,但完全不見「大腦」的更新。另一方面,新的「公民教育」悄悄發酵:「心繫家國」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調成甜甜的飲料,讓香港人喝下一杯「愛家愛國」。幼稚園的孩子們學唱「起來,起來,起來。。。」公民教育被簡化為愛國教育,愛國教育被簡化為愛黨的政治正確。 中國,不是不可以愛。殖民者曾經多麼地防備你去愛它,連鴉片戰爭都一筆帶過。但是中國值得香港人去瞭解、去愛的,是它的法官還是它的囚犯?是軍隊還是人民?是唐詩宋詞還是黨國機器?是它的大地還是它的官僚?香港如果要對中國做出真正重大的歷史貢獻,是去順從它還是去督促它?公民教育該教孩子的,恐怕不是愛什麼,而是怎麼愛,如何選擇所愛。 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老師們帶著孩子去行香港的山,教他們認識島上的野花野鳥;是讓維園阿伯成群結隊地去開社區大會,辯論灣仔要不要Mega Tower;是讓大學生在做了中區警署的歷史訪查之後,組隊到政府大樓去示威抗議;是讓中學生學習關懷尼泊爾和印度裔香港人的悲苦和孤獨,讓社區媽媽們組織「濕地保護協會」、「石澳文史工作室」、「古蹟之友基金會」。。。 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下一代清清朗朗以自己腳踩的土地和文化為榮。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孩 子們知道,當你不同意一個政府的思維和決策時,你如何站出來挑戰它、打敗它。 如果讓假的公民教育生根,令人擔心的是,香港人還沒來得及從前面一堆廢紙堆裡找出祖母的日記,已經被後面轟隆傾倒下來的新的紙堆撲倒。 所謂脫離殖民,意味著被殖民者開始認真地尋找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疼愛自己。每一次遊行,每一次辯論,每一場抗爭,都會使「我是什麼人」的困惑變得清澈。每一棟老屋被保存,每一株老樹被扶起,每一條老街被細心愛護──即使是貧民街,都會使人們驚喜:原來我的腳所踩的就是我的家、我的島、我的國。要人民愛家愛國嗎?不要花納稅人的錢去製作宣傳吧!你不要拆掉他的老屋老街,不要剷除他的參天老樹,不要拆散他的老街坊,不要賣掉他祖母的日記本,他就會自然地「心繫家國」,歌於斯,哭於斯。
回应 2012-08-30 11:29:05 -
公民教育該教孩子的,恐怕不是愛什麼,而是怎麼愛,如何選擇所愛。 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下一代清清朗朗以自己腳踩的土地和文化為榮。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孩子們知道,當你不同意一個政府的思維和決策時,你如何站出來挑戰它、打敗它。 如果讓假的公民教育生根,令人擔心的是,香港人還沒來得及從前面一對廢紙堆裡找出祖母的日記,已經被後面轟隆傾倒下來的新的紙堆撲倒。 所謂脫離殖民,意味著被殖民者開始認真地尋找自己、認識自...
2020-02-07 14:23:02 1人喜欢
公民教育該教孩子的,恐怕不是愛什麼,而是怎麼愛,如何選擇所愛。
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下一代清清朗朗以自己腳踩的土地和文化為榮。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孩子們知道,當你不同意一個政府的思維和決策時,你如何站出來挑戰它、打敗它。
如果讓假的公民教育生根,令人擔心的是,香港人還沒來得及從前面一對廢紙堆裡找出祖母的日記,已經被後面轟隆傾倒下來的新的紙堆撲倒。
所謂脫離殖民,意味著被殖民者開始認真地尋找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疼愛自己。每一次遊行,每一次辯論,每一場抗爭,都會使「我是什麼人」的困惑變得清澈。
認同,從敢於擁抱自己的歷史和記憶開始,而一萬個政治人物的愛國口號呼喊,不如一支低沉的老歌,一株垂垂老樹,一條黃昏斑駁的老街,給人帶來抵擋不住的眼淚和纏綿的深情。老歌、老樹、老街,代代傳承的集體記憶,就是文化。公民社會,從文化認同開始。
回应 2020-02-07 14:23:02 -
因為是邊陲體系,香港成為一個「逃生門」。每一次當那個文化主題發生災難的時候,香港既是一個逃生門,又是一個吸納精華的大口袋,一個文化聚寶盆。 ——13 頁 泡沫下面有啤酒 選舉變成了一種行為藝術的表演,而且被媒體不成比例地誇大。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媒體趨向於表面。如果拿一杯一公升的德國大啤酒杯來倒啤酒,注入之後留在表面的泡沫層比例非常大;電視所集中採擷的就是泡沫的那一截,可別相信泡沫下面沒有好的啤酒,它...
2020-02-07 10:57:00 1人喜欢
-
一位人文学者对香港的深切叮咛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读书报告 龙应台在《我的香港,我的台湾》一文中写道:“有时候,Being soft is being powerful.我们有力量,有智慧,对身边的大传统、大叙述,给予正面的刺激和帮助。”当面对快时代、求发展的洪流,龙先生选择以一名文化学者的角度,用人文关怀去解读香港,诠释香港,引导香港。 之所以没有选择经典书目,不仅仅是因为龙应台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名作家,更因为龙...
2015-12-02 10:04:02
一位人文学者对香港的深切叮咛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读书报告 龙应台在《我的香港,我的台湾》一文中写道:“有时候,Being soft is being powerful.我们有力量,有智慧,对身边的大传统、大叙述,给予正面的刺激和帮助。”当面对快时代、求发展的洪流,龙先生选择以一名文化学者的角度,用人文关怀去解读香港,诠释香港,引导香港。 之所以没有选择经典书目,不仅仅是因为龙应台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名作家,更因为龙的文字能够在不经意间,给予我无言的力量。不管是耳熟能详的《目送》、《野火》、《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还是在大陆未发行的《大江大海1949》、《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每当阅读她的文字,我都感觉似有一阵清风吹来,引我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香港你往哪里去”记录的是龙先生从04年至12年在香港大学发表的演讲,第二部分“玉兰花”则以随笔的形式写下了龙先生生活在香港的9年间遇见的人、路过的街道小巷、经历的平凡小事。不论是作为台湾文化部长在港大发表演说,还是作为一名身处香港的异乡人生活于此,龙的文字中时时刻刻都散发出一股人文的感性力量,而不是以宏大的叙述语调,用经济与发展禁锢思维,将香港限定在只求发展不追求文化的圈子中。 在前几篇文章《西九龙,请慢》、《香港,你往哪里去?——对香港文化政策与公民社会一点偏颇的观察》、《谁的添马舰?——我看香港文化主体性》中,龙应台拷问政府“西九龙究竟是为什么而建?为谁而建?更核心的是:香港的文化蓝图究竟是甚么?人文素养的厚植、文化发展的永续,策略又是甚么?如果对人文有关怀,对未来有担当,这些问题都是决策者不能逃避的问题。”(p58)她痛心疾首地询问香港政府“经济效益是不是所有决策的核心考量?开发难道是唯一的意识形态?”(P59)当我们开始思考多年的发展是不是让香港失去了一个城市最重要的个性时,龙应台给予了我们另一种想象:“城市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是:老街上有老店,老店前有老树,老树下有老人,老人心里有这个城市特有的记忆,他的记忆使得店铺有任何人都模仿不来的氛围、气味和色彩。如果不是老店,那么什么都不怕的年轻人开起新店,店里的每一根柱子,柱子上哪怕是一根钉子,都是他性格和品位的表达。”可见,在龙的眼中,香港并不是要排斥发展,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不断地发展,才能使得香港能在发展中更多地寻求自身个性,寻找除了中环价值外更值得香港市民骄傲的文化价值。“中环价值,无法创造人文底蕴;殖民思维,无法凝聚公民社会。”(p69) 龙应台是台湾文化部长,但她更是一名具有人文关怀的学者。她在医院里排号等待时泳儿与慧儿两名护士对她的细心与呵护让她看到的是背后文明的网络和制度(P139);她在湾仔拥挤的市场里买菜,在上环层层叠叠的老街窄巷中寻找因长年工作驼背而无法直立行走的老人,质问香港政府应如何解决愈演愈烈的两极分化问题;她在大埔拜访渔村,在沙湾径欣赏凄美的夕照。她让自然的言语代替官员的讲话,用实地探访代替苍白的话语;她用脚步踏实香港的每一块土地,用步履丈量香港土地中的文化厚植。 如何让香港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城市?龙应台在本书中围绕这个问题用“问”的不同方式与不同解答试图寻找答案。身为一名台湾人,龙应台以“台北文化地标”诚品书店与香港的书店进行对比,通过诚品书店的成功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不仅仅需要经营的技巧,它需要社会的多元开放,更需要数量足够的、相对成熟的读者群体。(P183)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人多地少,一家书店的经营成本之高,让许多萌芽中的书店都不了了之,然而让书店无法继续经营的根本,是市民对文化虚无的忽视与冷漠。总有人将香港比作文化沙漠,此话虽有些偏颇,但我们并不是想说“外国的月亮更圆”,而是因为相对于香港的商业思想来说,人文思想的地位甚微。进而放眼中国内陆,如果人文价值渗透工程思维,价值观的改变,会让城市的面貌、气质和内涵,从此不同。(P182)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时代的发展赋予了香港发展的不同使命,但在转型过程中,龙应台以世界公民为身份,借人文关怀及跨文化敏感的经纬,进行望、闻、问、切,以一个母亲的笔触为「人文香港」作出叮咛。 多年后的香港,能否成为一座经济与文化共通、市民真正热爱的文明之城呢?
回应 2015-12-02 10:04:02 -
-
Crazy dancer (阅读)
燈泡何以發光?因為燈泡後面有一套細 密的電路網絡;水龍頭何以出水?因為水 龍頭後面有一套完整的供水流程;樹幹何 以成林?因為樹幹下面緊連着一套 環環相扣的生態鏈結。語言何以啟蒙? 因為語言後面有着一整套幽微細緻、深奧 繁複的思想系統 英語會變成一個強勢語言,是因為在英 語的世界裏出現了累積了強大的創造力: 用英語思考的人寫出了「大憲章」,發明 了蒸汽機和電燈,發動了成功的革命,船 堅炮利無所不克,萬商出動縱橫海...2018-10-17 16:56:23
燈泡何以發光?因為燈泡後面有一套細 密的電路網絡;水龍頭何以出水?因為水 龍頭後面有一套完整的供水流程;樹幹何 以成林?因為樹幹下面緊連着一套
環環相扣的生態鏈結。語言何以啟蒙? 因為語言後面有着一整套幽微細緻、深奧 繁複的思想系統
英語會變成一個強勢語言,是因為在英 語的世界裏出現了累積了強大的創造力: 用英語思考的人寫出了「大憲章」,發明 了蒸汽機和電燈,發動了成功的革命,船 堅炮利無所不克,萬商出動縱橫海上,訂 下了民主規範,領先了科技的發展,又在 思想藝術的領域裏出類拔萃。是深邃的思 想和創造力造就了語言的強勢,不是語言 帶來了深邃的思想和創造力。如果英語人 當初被迫要用俄語或中文來進行思考和表 達,而對本身母語英文的掌握反而是二流 的,是詞不達意的,是粗糙而無法進入幽 深細微之處的,我不相信英語文化會如此 燦爛有光
最後,告訴你我最後會做什麼:我會用 選票把不懂得尊重文化、輕視自己歷史的 政府選下去,換政府。但是香港的的政府 是不能換的,因為沒有普選
香港政府不僅止將充滿歷史記憶的老區 交給財團去開發,空曠的新地同樣放任財 團去發展。西九龍簡直就可以直接寫進文 化政策的教科書當作負面教材範例。香港 核心區最後一塊濱海的鑽石地帶,如果講 明要做商業開發,靠賣地賺錢,也就罷 了,可是政府說,這將是文化項目,要有 四個博物館,三個表演廳等等,要在文化 上建設香港。
要建設一個文化的香港,是不是先要知 道香港有什麼,缺什麼,哪裡強,哪裡 弱?在招標之前,起碼有幾十個非做不可 的研究調查:
譬如藝術教育整體研究:香港的教育制 度裡有多少藝術教育?與國際評比如何? 藝術教育缺哪一環?香港人希望自己的下 一代有怎樣的文化素養?西九龍規劃需不 需要把青少年的藝術教育當作核心思考?
香港不是沒有這種個性和溫暖,買得到 野薑花的石水渠街、印過喜帖和革命文宣 的利東印刷街,都是香港最動人最美麗的 城市面貌。但是在「開發」的意識型態主 導下,他們在一條街一條街的消失,被千 篇一律面無表情、完全看不到「人」、看 不到個性的都市建設所取代。
推著香港快快走,用原來的高效率,但完 全不見「大腦」的更新。另一方面,新的 「公民教育」悄悄發酵:「心繫家國」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調成甜甜的飲料, 讓香港人喝下一杯「愛家愛國」。幼稚園 的孩子們學唱「起來,起來,起 來。。。」公民教育被簡化為愛國教育, 愛國教育被簡化為愛黨的政治正確。
中環價值,無法創造人文底蘊;殖民思 維,無法凝聚公民社會。而且,別再告訴 我「香港人雖然沒有民主,但是有自 由」,因為沒有民主保障的自由是假的自 由,它隨時可以被你無法掌握的權力一筆 勾消,再說,中區警署若是拆個精光,你 能怎麼樣?但是你能怪政府嗎?連小學生 都知道: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 政府。所以,香港,你往哪裡去?
我只能把黑人作家James Baldwin的話偷 來,送給所有正在艱難地放光放熱的香港 朋友們:文化傳承是內聚的,它約束了 我;天賦權利是外擴的,把我和所有生命 永遠地連結。但沒有人可以只要那天賦權 利而不接受他的文化傳承。
(My inheritance was particular, specifically limited and limiting. My birthright was vast, connecting me to all that lives, and to everyone, forever. One cannot claim birthright without accepting the inheritance.)
2004年11月9日
有感触的摘要部分:存档留存
回应 2018-10-17 16:56:23
-
两千万人次观光客之中,一半是大陆访客,香港人又从这一千万人次的到访中,增加了多少对中国的认识?讨论中国的层次,除了喜欢内地人来买黄金和化妆品,除了憎恶内地人讲话大声不守规则以外,多少人认真地、宏观地去了解中国? 从前用英国殖民者的眼光若即若离地看中国,九七之后转而用“心系家国”的角度?看中国——有热烈拥抱、也有冷淡排斥。我总是听见香港人辩论:究竟应该把中国看成一个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实体,与之保持一...
2020-05-26 12:21:43
两千万人次观光客之中,一半是大陆访客,香港人又从这一千万人次的到访中,增加了多少对中国的认识?讨论中国的层次,除了喜欢内地人来买黄金和化妆品,除了憎恶内地人讲话大声不守规则以外,多少人认真地、宏观地去了解中国? 从前用英国殖民者的眼光若即若离地看中国,九七之后转而用“心系家国”的角度?看中国——有热烈拥抱、也有冷淡排斥。我总是听见香港人辩论:究竟应该把中国看成一个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实体,与之保持一种距离,努力维持英国人留下来的现代化遗产,不被中国同化;还是把中国看做不容置疑的祖国,无条件地热爱它、拥抱它、维系它所有的美好和恶劣。 我思索地是:除了这两者之外,有没有第三个可能的角度?夹在殖民情节和祖国情节中摇摆困惑的香港人,可不可能加一个宏观的角度——把中国放在一个全球视野中去了解? 引自第91页 回应 2020-05-26 12:21:43 -
公民教育該教孩子的,恐怕不是愛什麼,而是怎麼愛,如何選擇所愛。 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下一代清清朗朗以自己腳踩的土地和文化為榮。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孩子們知道,當你不同意一個政府的思維和決策時,你如何站出來挑戰它、打敗它。 如果讓假的公民教育生根,令人擔心的是,香港人還沒來得及從前面一對廢紙堆裡找出祖母的日記,已經被後面轟隆傾倒下來的新的紙堆撲倒。 所謂脫離殖民,意味著被殖民者開始認真地尋找自己、認識自...
2020-02-07 14:23:02 1人喜欢
公民教育該教孩子的,恐怕不是愛什麼,而是怎麼愛,如何選擇所愛。
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下一代清清朗朗以自己腳踩的土地和文化為榮。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孩子們知道,當你不同意一個政府的思維和決策時,你如何站出來挑戰它、打敗它。
如果讓假的公民教育生根,令人擔心的是,香港人還沒來得及從前面一對廢紙堆裡找出祖母的日記,已經被後面轟隆傾倒下來的新的紙堆撲倒。
所謂脫離殖民,意味著被殖民者開始認真地尋找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疼愛自己。每一次遊行,每一次辯論,每一場抗爭,都會使「我是什麼人」的困惑變得清澈。
認同,從敢於擁抱自己的歷史和記憶開始,而一萬個政治人物的愛國口號呼喊,不如一支低沉的老歌,一株垂垂老樹,一條黃昏斑駁的老街,給人帶來抵擋不住的眼淚和纏綿的深情。老歌、老樹、老街,代代傳承的集體記憶,就是文化。公民社會,從文化認同開始。
回应 2020-02-07 14:23:02 -
中環代表了香港,「中環價值」壟斷了、代表了香港價值:在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裡追求個人財富、講究商業競爭,以「經濟」,「致富」,「效率」,「發展」,「全球化」,作為社會進步的指標。 ——46 頁 香港裡面的人,也有許多人看不見中環以外的香港,也把「中環價值」當做唯一的價值在堅持。 ——48 頁
2020-02-07 11:29:23 3人喜欢
论坛 · · · · · ·
想买这本书的人可以到我们店里来哈! | 来自书虫 | 2 回应 | 2012-04-04 23:07:26 |
有些篇目又收录进了《目送》 | 来自平原上的丁达尔 | 2 回应 | 2009-06-02 20:07:15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少买书,买好书 (kingfish)
- 香港文化研究參考書 (即非是名)
- 学人文丛-龙应台 (白露@思勉)
- 十本难以被忽略的港版书 (Koji)
- 值得一买的台港版书 (汐小宁)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沙灣徑25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知秋 2014-09-21 21:33:52
其实专栏作家的作用就是启迪明智吧,对于文章中抛出的很多问题,需要各领域的专家再深入研究才能给出答案,这也是成年后觉得自己,读书越来越专后的感想。本书所刊文章是04-05年间所作,十年后读对于大陆仍有借鉴作用。
1 有用 达达ZEN 2010-08-18 16:24:04
好有力道!
0 有用 鳗老师 2015-10-27 20:50:20
我们的城市改造和香港做法差不多。
3 有用 Tuna Bento 2010-06-20 14:59:58
龙先生的无病呻吟愈演愈烈,但归根到底却还是无病呻吟。光说不做这一评价来自李敖,蛮赞同的
0 有用 半岛peninsula 2012-02-20 17:08:53
好久沒有讀她的文章,很早之前買的書了。她的文章的巨大優勢就是感染力,讓你不知不覺就被她說服。
0 有用 Keeppy 2022-05-13 09:43:26
去台湾的时候在书店里淘到的书,繁重的学习之间隙 偷闲读一两页。 我以为我繁体字已经认识很多了,结果还是有很多字没见过🤯🤯
0 有用 莲七 2022-04-30 20:57:56
很多文章都在别处看过了,只有少数是没看过的。一些现象和评论在对面说得通,放在此岸也是一样。
0 有用 Nyctophilia 2022-04-23 21:10:41
喜欢龙应台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时过境迁十几年,世界仍未改变,HK更加沉沦。龙应台对HK的愿景正一步步被消失,抛出的夺命连环问再也不可能有任何回响。“我關上陽台的門,不知為甚麼,竟然很認真地對這個半大不小的孩子說:「華飛,你要永遠認得那個時刻,當你的國家變質,不值得愛,不能愛又無力對抗的時候,馬上就走。托瑪斯曼和愛因斯坦都認得那個時刻。」”
0 有用 一根藤上七朵花 2022-02-16 16:23:03
4.5吧,其中一些觀點不怎麼客觀。但總體來講很有啓發。尤其是在M+建成的2021年末開始讀這本書,才瞭解到為什麼之前PR跟我說他們(M+)應該很頭痛,因為所有的hk媒體都在罵他們。
0 有用 EchoandIan 2022-01-22 16:37:27
破多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