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德关系史的名著。作者充分利用美国、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档案,论述了1928—1938年中,德亲近关系建立后德国对中华民国的政权建设、军事制度、工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指出了近代中国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不只是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更在于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实质性接触。美国《亚洲研究》和《太平洋事务》以及香港《二十一世纪》等书评认为,《德国与中华民国》是研究中德关系史的一本“难以超越”的著作,是关于中华民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项“极其出色”的成就。
作者简介 · · · · · ·
柯伟林(W.C.Kirby),198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哈佛大学盖辛葛尔历史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是美国艺术及科学学院院士。1984年出版本书,备受好评;此后又发表了数篇有影响的论文,成为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学者之一。其论文《近代中国的连续与变化》,论述了民国的经济计划和人才对日后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出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以1949年作为界线;另一论文《中国的国际化》,展示了近代中国将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模式本土化的努力,指出了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不能仅仅“以中国为中心”。这些论述极具影响,使得“连续与变化”和“国际化”成为西方中青年学者研读中国近代史的新视角。
目录 · · · · · ·
鸣谢
绪论
第一章1914年之前德国在中国
第二章德中关系的重新起步
第三章联系的建立1926—1931
第四章国民党的工业战略1931—1933
第五章新的关系1933—19361
第六章朴素、法西斯主义和“新生活”
第七章德国与中国的现代化1935—1937
第八章尾声1938—1941
结语
缩略语
参考书目
新版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正如宋子文在1937年8月對日本特使西園寺公一所說的那樣:“日本軍人對中國軍隊仍抱有偏見。他們還是認為如果你們一旦打擊我們,我們就會投降,按照你們的要求行事。自滿洲事變以來,中國軍隊已在努力學習。他們交由德國人訓練,爲使之現代化我們花了很多錢。要知道中國軍隊更強了,這次有信心不再被動挨打了。所以日本軍隊低估了中國軍隊,而中國軍隊也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更大的危險所在。” 中國人的這種樂觀心態最明顯的表現是:1937年7月中旬,蔣介石決心“將日本人從長江上趕走,沒收所有的日本商船和戰艦……打一場非局部的而是全面的戰爭”。從戰爭爆發的第一個月法肯豪森發往德國文電中也可清楚地發現這種樂觀情緒,不能排除這種樂觀是“中國事變”逐步升級爲八年中日戰爭的重要原因。 因1937年夏末和秋季的戰爭而產生的災難,意味著德國人在軍隊整編方面取得的成果迅速喪失,其速度比其他任何領域都快。蔣介石保衛上海和南京的決心——法肯豪森的戰略建議對這一決定的做出起了很大作用,即使他關於防守南京的戰術建議被忽視了——可能已得到了國際輿論的同情;但從軍事方面來考慮,這是一個代價昂貴和災難性的錯誤,蔣喪失了他的新編部隊。從1937年8月13日到1937年12月15日期間,30万之眾的中央軍至少損失了1/3,有人估計損失高達60%。精銳的新編師蒙受的損失最大,失去了1万名低級軍官。縱然蔣剩餘的“精銳部隊”後來對台兒莊“勝利”作出了貢獻,然而由於戰爭最初6個月內在人員和器材方面的綜合損失,致使大量精銳部隊殘缺不全,喪失獨立作戰能力。 對蔣介石來說,這是一個雙重的災難。他的這隻新編部隊已經營了將近10年,並且是他個人權利的基礎。5位德國總顧問進行了10年的工作,在幾個月內就被毀掉。此外,由於“總司令的嫡系”部隊受到損失,蔣被迫更多地依靠原有地大量地方部隊,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這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0页 -
孙(中山)相信,战争结束后,战时工业需转向民用,欧洲和美国的工业产品将大大超过其自身消费市场的容纳能力。这就有赖于能够消耗不可估量工业进口品的中国。这些产品一部分将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上,而自然资源又是中国用以偿付借贷的主要手段。能用这种方式进行开发的项目包括:10万英里的铁路,100万英里的碎石公路,运河的开掘与改建,新国际港口的兴建,都市的现代化,工业重型化(铁、钢、水泥),矿业,及中国在东北、蒙古、新疆的移民和发展事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德中关系的重新起步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德国与中华民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德国与中华民国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德国与中华民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十年弯路是怎么造成的?

“德国模式”与南京政府(1928—1938)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内容提要:本书研究的中心是1928年至1938年,这十年中蒋介石政府同德国关系的密切程度超过了列强中的任何一个:由蒋本人亲自聘用的德国退役高级将领组成的军事代表团改组了蒋的军队,使之成为蒋维护中央权威及对日作战的嫡系部队;中国以矿石原料换取德国的军事装备、铁路器材...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
正如宋子文在1937年8月對日本特使西園寺公一所說的那樣:“日本軍人對中國軍隊仍抱有偏見。他們還是認為如果你們一旦打擊我們,我們就會投降,按照你們的要求行事。自滿洲事變以來,中國軍隊已在努力學習。他們交由德國人訓練,爲使之現代化我們花了很多錢。要知道中國軍隊更強了,這次有信心不再被動挨打了。所以日本軍隊低估了中國軍隊,而中國軍隊也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更大的危險所在。” 中國人的這種樂觀心態最... (4回应)
2012-08-04 14:33:06 1人喜欢
正如宋子文在1937年8月對日本特使西園寺公一所說的那樣:“日本軍人對中國軍隊仍抱有偏見。他們還是認為如果你們一旦打擊我們,我們就會投降,按照你們的要求行事。自滿洲事變以來,中國軍隊已在努力學習。他們交由德國人訓練,爲使之現代化我們花了很多錢。要知道中國軍隊更強了,這次有信心不再被動挨打了。所以日本軍隊低估了中國軍隊,而中國軍隊也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更大的危險所在。” 中國人的這種樂觀心態最明顯的表現是:1937年7月中旬,蔣介石決心“將日本人從長江上趕走,沒收所有的日本商船和戰艦……打一場非局部的而是全面的戰爭”。從戰爭爆發的第一個月法肯豪森發往德國文電中也可清楚地發現這種樂觀情緒,不能排除這種樂觀是“中國事變”逐步升級爲八年中日戰爭的重要原因。 因1937年夏末和秋季的戰爭而產生的災難,意味著德國人在軍隊整編方面取得的成果迅速喪失,其速度比其他任何領域都快。蔣介石保衛上海和南京的決心——法肯豪森的戰略建議對這一決定的做出起了很大作用,即使他關於防守南京的戰術建議被忽視了——可能已得到了國際輿論的同情;但從軍事方面來考慮,這是一個代價昂貴和災難性的錯誤,蔣喪失了他的新編部隊。從1937年8月13日到1937年12月15日期間,30万之眾的中央軍至少損失了1/3,有人估計損失高達60%。精銳的新編師蒙受的損失最大,失去了1万名低級軍官。縱然蔣剩餘的“精銳部隊”後來對台兒莊“勝利”作出了貢獻,然而由於戰爭最初6個月內在人員和器材方面的綜合損失,致使大量精銳部隊殘缺不全,喪失獨立作戰能力。 對蔣介石來說,這是一個雙重的災難。他的這隻新編部隊已經營了將近10年,並且是他個人權利的基礎。5位德國總顧問進行了10年的工作,在幾個月內就被毀掉。此外,由於“總司令的嫡系”部隊受到損失,蔣被迫更多地依靠原有地大量地方部隊,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這些地方軍隊的忠誠都要用金錢來購買。從此以後,蔣介石就越來越不是作為獨立的權利實體而越來越以派別集團的操縱者的身份進行統治了,對此我們不會感到意外。中日戰爭的歷史,尤其是中國內戰史將會證實這種統治方式的局限性。 引自 第七章 德國与中國的現代化 1935-1937 4回应 2012-08-04 14:33:06 -
秋陌离 (得即高歌失即休,无拘无束亦无碍)
然而,恰恰是资产阶级,在需要为充实政府财源而寻求增加国内资本的新方式时,他们始终如一地为之作了提供。敲诈勒索这一标志着国民党在1927至1929年间对上海商人团体的政策,决不会完全重演。但是,甚至大多数在与政府做买卖中收益的现代经济部门,如在1928至1933年间,靠购买政府以70%的面值公债而获得大量赢利的银行团体本身,也在1935年大部被政府取代了。2021-11-28 19:57:15
-
他谴责了自1789年以后西方式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方向,…“白种人”正在把平等、富裕和科学的价值看得比“文化价值”更重要,……他宣称,上一个世纪的西方文明史,是一种“技术发展”而“文化崩溃”的历史。中国的任务是追求物质和文化的同步发展,没有后者,前者就不值得去争取。 啧啧啧
2011-07-12 20:44:26
-
正如宋子文在1937年8月對日本特使西園寺公一所說的那樣:“日本軍人對中國軍隊仍抱有偏見。他們還是認為如果你們一旦打擊我們,我們就會投降,按照你們的要求行事。自滿洲事變以來,中國軍隊已在努力學習。他們交由德國人訓練,爲使之現代化我們花了很多錢。要知道中國軍隊更強了,這次有信心不再被動挨打了。所以日本軍隊低估了中國軍隊,而中國軍隊也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更大的危險所在。” 中國人的這種樂觀心態最... (4回应)
2012-08-04 14:33:06 1人喜欢
正如宋子文在1937年8月對日本特使西園寺公一所說的那樣:“日本軍人對中國軍隊仍抱有偏見。他們還是認為如果你們一旦打擊我們,我們就會投降,按照你們的要求行事。自滿洲事變以來,中國軍隊已在努力學習。他們交由德國人訓練,爲使之現代化我們花了很多錢。要知道中國軍隊更強了,這次有信心不再被動挨打了。所以日本軍隊低估了中國軍隊,而中國軍隊也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更大的危險所在。” 中國人的這種樂觀心態最明顯的表現是:1937年7月中旬,蔣介石決心“將日本人從長江上趕走,沒收所有的日本商船和戰艦……打一場非局部的而是全面的戰爭”。從戰爭爆發的第一個月法肯豪森發往德國文電中也可清楚地發現這種樂觀情緒,不能排除這種樂觀是“中國事變”逐步升級爲八年中日戰爭的重要原因。 因1937年夏末和秋季的戰爭而產生的災難,意味著德國人在軍隊整編方面取得的成果迅速喪失,其速度比其他任何領域都快。蔣介石保衛上海和南京的決心——法肯豪森的戰略建議對這一決定的做出起了很大作用,即使他關於防守南京的戰術建議被忽視了——可能已得到了國際輿論的同情;但從軍事方面來考慮,這是一個代價昂貴和災難性的錯誤,蔣喪失了他的新編部隊。從1937年8月13日到1937年12月15日期間,30万之眾的中央軍至少損失了1/3,有人估計損失高達60%。精銳的新編師蒙受的損失最大,失去了1万名低級軍官。縱然蔣剩餘的“精銳部隊”後來對台兒莊“勝利”作出了貢獻,然而由於戰爭最初6個月內在人員和器材方面的綜合損失,致使大量精銳部隊殘缺不全,喪失獨立作戰能力。 對蔣介石來說,這是一個雙重的災難。他的這隻新編部隊已經營了將近10年,並且是他個人權利的基礎。5位德國總顧問進行了10年的工作,在幾個月內就被毀掉。此外,由於“總司令的嫡系”部隊受到損失,蔣被迫更多地依靠原有地大量地方部隊,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這些地方軍隊的忠誠都要用金錢來購買。從此以後,蔣介石就越來越不是作為獨立的權利實體而越來越以派別集團的操縱者的身份進行統治了,對此我們不會感到意外。中日戰爭的歷史,尤其是中國內戰史將會證實這種統治方式的局限性。 引自 第七章 德國与中國的現代化 1935-1937 4回应 2012-08-04 14:33:06
-
秋陌离 (得即高歌失即休,无拘无束亦无碍)
然而,恰恰是资产阶级,在需要为充实政府财源而寻求增加国内资本的新方式时,他们始终如一地为之作了提供。敲诈勒索这一标志着国民党在1927至1929年间对上海商人团体的政策,决不会完全重演。但是,甚至大多数在与政府做买卖中收益的现代经济部门,如在1928至1933年间,靠购买政府以70%的面值公债而获得大量赢利的银行团体本身,也在1935年大部被政府取代了。2021-11-28 19:57:15
论坛 · · · · · ·
还好 | 来自临兰 | 2010-11-07 15:30:57 | |
陈夏红:中德交往史上的奇葩——评柯伟林《德国与... | 来自费力可思 | 6 回应 | 2010-08-17 13:54:4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4)暂无评分 2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彼岸)
- 豆瓣公共课 (dew)
- 德意志备忘录 (都归尘土)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德国与中华民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humi2 2011-06-20 11:51:47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战争的首要问题
1 有用 LTX 2016-08-02 18:05:31
2016已读55。看得如痴如醉,第六章和结尾部分相当出彩。几个点非常有启发意义:1.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在30年代的中国精英阶层引发了广泛关注,但不同群体对其理解存在区别,从而导致中国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运动。“新生活”运动是蒋介石试图全面控制国家党政军事务的尝试,虽受德国的影响,但其基础在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八一三抗战和南京保卫战令蒋介石损失了宝贵的新式整编军,使其再度沦为依靠派系统治的... 2016已读55。看得如痴如醉,第六章和结尾部分相当出彩。几个点非常有启发意义:1.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在30年代的中国精英阶层引发了广泛关注,但不同群体对其理解存在区别,从而导致中国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运动。“新生活”运动是蒋介石试图全面控制国家党政军事务的尝试,虽受德国的影响,但其基础在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八一三抗战和南京保卫战令蒋介石损失了宝贵的新式整编军,使其再度沦为依靠派系统治的领袖,为日后的败退台湾埋下伏笔。3.希特勒上台之后奉行的强权政治和纳粹政府在世界战略上的鼠目寸光断送了十年蜜月。4.抗战的全面爆发,一方面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低估,一方面则源于中国对自身实力的高估。 (展开)
0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6-06-04 23:19:57
关于所谓“黄金十年”里,德国跟中国关系史的名著。充分运用德国、美国和中国海峡两岸的历史档案,详细论述德国在民国政权建设、经济军事发展和意识形态构建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书中关于两国关系的分析,都基于各自国家利益和国内外形势的变迁而展开,更结合国民性与国民心理进行论述,非常让人信服。
2 有用 saidelizi 2012-02-04 17:11:22
这本书就是拿来打FF黄金十年脸的,中国工业现代化之艰辛可见一斑。另外为30年代的围剿提供了另一个解释的角度。
2 有用 木草俞 2021-03-04 10:56:39
蒋公如果成功了估计就是亚洲的佛朗哥将军吧。
1 有用 水母世界 2022-05-06 16:06:57
法西斯作为一种“先进”而非“反动”的组织形态在中国的变形(缺乏群众运动)及接受。德国内部的分化,国民党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抗战时期各国的合纵联横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作为一个不成模式的模式(在当时并无统一形态)被蒋介石所接受,在最后被放在新中国接受苏联一起。法西斯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过去被过于简单地理解了。缺点是作者过于抓紧国民党方面的舆论,并以之作为中国主流甚至唯一的舆论,但也算是以毒攻毒了。作... 法西斯作为一种“先进”而非“反动”的组织形态在中国的变形(缺乏群众运动)及接受。德国内部的分化,国民党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抗战时期各国的合纵联横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作为一个不成模式的模式(在当时并无统一形态)被蒋介石所接受,在最后被放在新中国接受苏联一起。法西斯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过去被过于简单地理解了。缺点是作者过于抓紧国民党方面的舆论,并以之作为中国主流甚至唯一的舆论,但也算是以毒攻毒了。作者作为费正清的学生,对德国和蒋似乎过于同情,当然这可能是我接受的教育让我站在过于极端的一边了。 (展开)
0 有用 山阴道上 2022-03-27 23:30:29
处处精彩,引以为范
0 有用 Min敏 2022-01-29 15:26:28
适合研习外交的人阅读。关于这段时期的历史,由其特殊性难以找到好的材料。这本书可窥见一斑,对于政治人物和话题笔墨偏多但又读起来很费劲,多半是翻译问题。
0 有用 云归 2022-01-07 11:09:01
主要偏重经济和社会思潮,对比较重要的军事和外交则着墨较少。
0 有用 kampfeintisch 2022-01-02 00:16:27
某个P社游戏还真把当时中国钨矿资源主要产地当成广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