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克里克,196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DNA雙螺旋的發現人之一,與華森共同開啟分子生物學時代之後,再進入認知科學、神經生理學的領域,探索「意識」的奧秘。本書是作者集多年研究成果,提出的大膽假設;他從「視覺」出發,以唯物的觀點,理性分析大腦的運作模式、注意力與記憶的特質、知覺的形成,並藉科學實驗來印證「我們的心靈與意識,純粹是神經細胞與一些化學分子的總體表現」,這種令人驚異的假說。
驚異的假說的创作者
· · · · · ·
-
弗朗西斯·克里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克里克 著
英國分子生物學家,一九三八年倫敦大學物理學系畢業後,曾在研究室做過一些實驗、也曾在戰時任職海軍設計感音水雷職務,戰後重新投入研究工作。兩年之後,他轉到MRC(MedicalResearchCouncil)研究射線解析蛋白質結構。一九五一年,華森(JamesD.Watson1928)與克里克著手整理以往科學家所研究有關DNA物理及化學性質的資料,並於一九五三年建立DNA雙股螺旋模型,這可譽為本世紀生物學上最重大的發現。論文發表之後,克里克回到蛋白質研究工作上,在同年完成博士學位,年三十七歲。克里克與華森在一九六二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此外,克里克還研究遺傳密碼(code),並提出遺傳訊息只能單向地從密碼子傳遞到胺基酸的中心法則(centraldogma)。一九七七年克里克到加州沙克研究所,這次他將心力投注於生...
克里克 著
英國分子生物學家,一九三八年倫敦大學物理學系畢業後,曾在研究室做過一些實驗、也曾在戰時任職海軍設計感音水雷職務,戰後重新投入研究工作。兩年之後,他轉到MRC(MedicalResearchCouncil)研究射線解析蛋白質結構。一九五一年,華森(JamesD.Watson1928)與克里克著手整理以往科學家所研究有關DNA物理及化學性質的資料,並於一九五三年建立DNA雙股螺旋模型,這可譽為本世紀生物學上最重大的發現。論文發表之後,克里克回到蛋白質研究工作上,在同年完成博士學位,年三十七歲。克里克與華森在一九六二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此外,克里克還研究遺傳密碼(code),並提出遺傳訊息只能單向地從密碼子傳遞到胺基酸的中心法則(centraldogma)。一九七七年克里克到加州沙克研究所,這次他將心力投注於生命現象裡另一個謎題----意識的性質。有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心得則匯集在本書《驚異的假說》中。克里克的其他著作還有《生命》(LifeItself)、《分子與人》(OfMoleculesandMan)和個人傳記《多麼瘋狂的追擊》(WhatMadPursuit)。
劉明勳 譯
一九七一年出生於台中巿,一九八四年台中國小畢業之後赴美,比佛利山莊高中畢業,隨後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學位,主修生物學,副修政治學及資訊科學,現正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醫學博士與理學博士雙學位,目前的研究著重於病菌致病原理。志在行醫並從事基礎醫學研究。著有數篇英文專業論文。
李國偉 審訂
1948年生於南京。台灣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杜克大學數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現任中研院數學所研究員,多年來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為天下文化「科學文化」叢書策畫者之一。曾獲李國鼎通俗科學寫作佳作獎、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著有《一條畫不清的界線》,譯有《笛卡兒,拜拜!》(與饒偉立合譯)、《電腦也搞不定》、《科學迎戰文化敵手》。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反向通道又怎样呢?这也迫切需要更详细的研究。人们可以想象它们的各种功能。它们也许能帮助形成前面提到的非传统感受野,从而允许高层次的行为影响较低的层次。它们也可能属于这样一个高层次系统:当较低层级的操作已在略为全局的层次上获得了成功时,则向它们发回信号,表示应当对其突出进行修正,一边将来能更容易地探测出这个特征。它们还可能与注意机制和进行视觉想象的机制紧密相连。它们或许对神经震荡同步有作用。这些仅仅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其中哪些是事实有待进一步考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3页 -
因此大脑不可能只是一群仅仅表示在什么地方具有什么光强类别的细胞集合。它必须产生一个较高层次上的符号描述,大概是一系列较高层次上的符号描述。... ...符号解释很可能发生在若干个层次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驚異的假說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意识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老实说 这本书很难读 并不是因为书写得不够通俗易懂(确实也不是非常通俗易懂) 而是因为神经科学这个学科本身太难了 哎当年姬十三怎么念了这个专业 据百度显示 神经科学寻求解释神智活动的生物学机制 寻求了解在发育过程中装配起来的神经回路如何感受周围世界 如何实施行为 ... (展开)
《惊人的假说》——自作简序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8.0分 811人读过
-
Scribner (1995)8.8分 24人读过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7.4分 127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心理学、软科学 (wakawaka)
- 天下文化科學人文系列1997 (生化エ兵)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驚異的假說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