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短评

热门
  • 7 RiverC 2007-05-18 02:34:54

    用系统论方法解读李约瑟问题. 距初读此书已过三年,我终于感悟了,激动得想哭。

  • 5 川叶 2010-09-14 13:08:29

    80年代的调调,前互联网时代其实是很值得怀恋的

  • 3 朱载玺 2014-04-26 20:51:39

    实验—理论—实验,技术—科学—技术。赞这一句:科学精神的本质应该是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考,理论与实证并重,并且永远保持开放的心灵。 看伽伐尼发现蛙跳反应到麦克斯韦论证、赫兹验证电磁场这一段,深深被科学家,科学的那种精神打动,开放无畏追求真理的思想和灵魂,一定要去周游欧美,去那个环境感受体验下不同。

  • 3 落雨 2009-10-29 01:16:35

    好书。完全适合我这种史盲+文科生。不仅有趣生动,亲切自然,还以宏观的视角,讲述了中西方科技的历史及其社会背景。真是填补知识的空白,我满足了。享受这个过程。

  • 1 艱致 2011-07-12 22:04:50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化热”所出版的反思性著作,置之于彼时彼地,曾经鼓舞了一大群为改革寻求力量的青年,今日再观,稍显疏阔,批判锋芒亦稍弱

  • 2 pp 2011-08-28 13:40:13

    1983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今日读来仍如此深刻。 作者非常厉害,更难能可贵是可以让文字如此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是也。

  • 0 艾立克 2009-11-08 14:31:38

    “本书曾在20世纪80年代激动过许多为变革寻求力量的青年......'走向未来丛书'之一种”

  • 1 涤生 2009-09-18 09:05:04

    读的估计是1983年的版本-。-~科普扫盲型,让人心中豁然开朗。

  • 1 聊斋 2012-03-13 15:07:01

    以前是固步自封,现在是急功近利,真看不到什么希望

  • 2 0000 2013-03-21 21:54:36

    西:构造性自然观指导下的两个循环,可控实验及示范扩张作用。中:有机自然观与科学的政治化与技术化,非可控的实验结构。结论:科学结构与社会结构相适应,中国的大一统社会,地主经济与儒道互补的文化体系造就了李约瑟难题。3.5pts,没期待的那么好,不过也挺有启发。

  • 1 岁月如歌 2012-12-14 22:37:12

    条理清晰,实例分析也十分恰当,但是对于核心的三个词汇特别是构造性的自然观仍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准备再读一遍。

  • 0 1234567 2013-04-23 10:32:39

    前半段很精彩 让我误以为后半本书会梳理出某种惊人的结论。

  • 0 蘭台公子 2011-11-05 20:19:59

    任何人,即便是现代科学家中最有才干的人,也不能真正地知道科学会把我们引到哪里去。我们乘着火车奔驰着,速度越来越快,路轨分叉越来越多,方向不明。驾驶室中没有科学家,每一个指针的背后都潜伏着危险。社会的一多半人都在最后一节车厢中向后看。

  • 0 roger_yang 2009-05-20 00:38:47

    为何现代科学文明没有在中国出现 为何中国到了近代远远落后与西方文明 虽然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著作,不过还是值得一看

  • 0 沉沦魔 2022-02-07 20:57:18

    构造性自然观+受控实验系统+开放性技术体系,构成了近代科学技术结构。 一个新的社会结构(如封建制替代奴隶制),开始会促进科学发展,然后达到饱和,最后限制科学发展。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