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读书的重点从文化史、社会史的一般关注集中到了人们食事的领域。因为《尚书》云:“八政,一曰食”;《诗》谓:“民之质矣,日用饮食”;《史记》重“食货”;司马迁记俗谚“民以食为天”;而我又身历了1959~1961年的饥饿,知道食对于个人命运,对于民生优劣,对于政权存亡,对于历史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80年代初,我开始在大学课堂上讲授中国饮食史、中国饮食文化。回顾起来,我在中国饮食史领域的读书生涯至今已近三十年之久了。 当我最初在大学课堂上提出“饮食文化”概念时,不要说普通社会民众,就连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都不以为然:“‘饮食’也可以称‘文化’吗?”“‘烹饪’是手艺,就像缝衣做鞋,如果都叫‘文化’,那‘文化’也就不成其为文化了。”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商业、食品、农业、烹饪、旅游、师范专业院校以及许多普通高校、综合大学的相关专业相继开设了“饮食文化”或类近的课程,我本人任编委会主任的两套应上述院校教学需要的教材,已先后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就有我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就我所知,上述诸多院校的饮食文化教学许多都在用我的书为教材。施教者中不乏我昔日的学生,更多的是曾听过我讲课的人。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我的讲课、讲义、学术活动和我的书是伴随了自己中国饮食史、饮食文化研究与教学的全过程的。我的二十章、约百万字的《中国饮食文化》书稿成于1998年。最初曾帮助我抄录书稿的郑昌江、谢定源等先生已经是媒体一再提及的著名学者了,而这本书却仍以稿本的形式存在着。这种稿本存在的形式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可以随时修正补益,免得错谬流布误人。 2004年夏,我在南京的中国明史会上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张美娣编审相识。不久后,张编审来杭州,于是议定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中国饮食文化史》。应当深深地感谢张编审的谬识擘助,因为在众所周知的当代社会情态下,出版一部不赚钱、甚至赔钱的学术著作该是多么的不容易。有了这本书,使我能聊以告慰多年来无数关心我的海内外学界朋友,表达我对所有理解我、关心我、帮助我的人们的真诚谢意。这本书同时还可以作为正在作为教材广泛使用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一书的参证比照,因为有些章节是该书所没有的,相近章节的许多内容也是不同的。还应当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郑南博士为校对本书稿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由于她认真地核对每一个印刷符号,并逐条核正全部引文,使本书避免了许多不应有的错误过失。最后要说的是,由于本人学识局限,这本小书肯定还有许多不足或问题,恳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饮食文化史》,赵荣光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很好奇楼主还玩不玩豆瓣?是不是自己成为孩子他爹?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