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高级读本》的原文摘录

  • 我们如果没有优质的汉语,就根本谈不上中华文明。那么什么是优质的汉语?优质语言一是要有很强的解析能力,二是要有很强的形容能力。前者支持人的智性活动,后者支持人的感性活动。一个人平时说话要“入情入理”,就是智性与感性的统一。 我当过多年的编辑,最不喜欢编辑们在稿签上写大话和空话。“这一篇写的很好”,“这一篇写得很有时代感”,“这一篇写得很有先锋性”。什么意思?什么是“好”?什么叫“时代感”或者“先锋性”?写这些大话的人,可能心有所思,但解析不出来;可能心有所感,但形容不出来,只好随便找些大话来敷衍。一旦这样敷衍惯了,他的思想和感觉就会粗糙和混乱,就会钝化和退化。一旦某个民族这样敷衍惯了,这个民族的文明就会衰竭。我对一些编辑朋友说过:你们不是最讨厌某些官僚在台上讲空话吗?如果你们自己也习惯于讲空话,你们与官僚就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原谅一个小孩讲话时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因为小孩没有什么文明可言,还只是半个动物。但一个文明成熟的人,一个文明成熟的民族,应该善于表达自己最真切和最精微的心理。语言就是承担这个职能的。 (查看原文)
    涵湘宁 1赞 2019-06-05 15:17:54
    —— 引自第102页
  • 我说留住我们的精神线索,决不仅仅是从技能层面谈论提高汉语修养,而是要把尊重、敬畏、护卫、热爱母语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责任来看待。 (查看原文)
    涵湘宁 2019-06-05 14:56:49
    —— 引自第71页
  • 汉语,我以为可分作两类,一类是书面语,一类是口语。前者是经历了多少代文化人的锻炼、扬弃,具有了精良的品质。它文雅、精致、端方。它能够矜持地与所叙述的事实保持着距离,却不失风趣;使那对象毫厘毕露,又不失敦厚,体现了尊贵的大家教养。我想,“五四”时期,从文言文的教育中走出来,操白话文写作的小说家,都保有这样的语言气质。如大师鲁迅,阿Q的愚鲁,是在智而雅的叙述中呈现;孔乙己的酸腐,是在清洁的文体中散发;吕纬甫的颓丧,是在激励的文字中显身;子君和涓生的被吞噬的爱情,是被期望的语调击中要害。再如萧红,她用娟丽的笔调写下呼兰河的泥泞、邋遢,真是出污泥而不染。沈从文笔下的山水人事均是柔美的,而他又站到了批判的立场,保持着人性严厉的要求。这种语言的贵族精神,贯穿了“五四”小说对人世的观照,它言爱,可决不同流合污。这是第一类。 (查看原文)
    涵湘宁 2019-06-05 16:33:20
    —— 引自第132页
  • 事实上,英语族中许多在读硕士、博士甚或高校教师缺乏基本的汉语技能。无论在口头还是笔头上,他们的母语词汇贫乏,缺乏表达复杂事物的能力,更缺少色彩的变化。就他们本应充当中西文化的桥梁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太弱,他们的视野也太狭窄。在语言是认知的最重要手段的意义上,母语能力的缺乏意味着英语从业者的生命感觉已大打折扣。 (查看原文)
    涵湘宁 2019-06-20 08:25:07
    —— 引自第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