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作者简介 · · · · · ·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委员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设计到底是什么?
哀声何来?
设计的产生
设计的整合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
规格化、理化的生产方式
风格再塑
概念创造品牌
后现代主义的嬉戏
电脑技术的设计
超越现代主义
第二章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日常生活的陌生化
艺术与设计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坂茂与卫生纸
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隈研吾与捕蟑盒
面出薰与火柴
津村耕佑与尿不湿
深泽直人与茶包
再设计的国际巡展
第三章 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
“五感”的领域
信息的构筑
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特种纸的研发
踏雪的记忆
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
柔化了的触觉空间
白桌布的信息启示
松屋银座的二次设计
可触摸的媒介
通过模型确认“白色”与“触摸感”
具有关联性的触觉设计
发生在银座的事情
作为信息雕刻的书籍
第四章 无中生有
田中一光的嘱托
无印良品的起源和使命
这样就好
world mujt
emptiness
标志:地平线
外景地:寻找地平线
第五章 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设计的方向
企业价值观的演变
综合化了的企业机能
精准的市场调研
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日本人的生活现状
丰富日本人的生活概念
俯瞰设计
第六章 在日本的我
日本文化的深层含义
《阴翳礼赞》:日本古典美学的大成
再造成熟文化
大自然的礼物:稚叙苑与天空的森林
以国际视点重新审视日本文化精粹:小布施堂
探究“无”的意义:无何有
形态是产生吸引力的根本
第七章 有过这样的世界博览会吗?
主旨:“自然的睿智”
绿色环保:日本能做什么?
森林里到底有什么?
设计的衍生
设计对象:身边的自然和生命体
媒介的自我增殖
没有终点的项目
第八章 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世界平面设计师大会
设计认知的醒悟
设计与信息
信息之美
清晰
独创
幽默
生命科学与美
与信息和设计有关的三个概念
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
平面设计
visualogue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
如果要将某一种素材当成优秀的素材,第一步就是要把这种素材的特性无限纯化。对于雕塑而言,黏土是隐藏着无限可能性的素材,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与黏土作为雕塑素材的纯粹分不开的。如果黏土中藏着钉子或者金属片的话,人们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塑造它。我们能满手是血的和泥吗?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东西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富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设计中的设计"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设计中的设计"的人也喜欢 · · · · · ·
设计中的设计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设计中的设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17 条 )





扎在本國傳統文化的土壤裏接受外來文化的陽光雨露
-
NoTor (On ne sera jamais misérable.)
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带给我读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一样激动和愉悦。像是遇上一位充满灵气和洞见的智者,还循循善诱地愿意为你历数古今,评点实例。他说的你静下来想想感觉都能领会,而且恰好戳中了心中最为困扰的几个问题,引着人向着找到答案迈出了一大步。 所以,这本书刚读完两章,脑子里就已经翻腾着各种想法了。趁着还没忘掉赶紧写下来,跟后面的感想一起写成一个系列。 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应该是... (2回应)2012-02-08 23:47 58人喜欢
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带给我读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一样激动和愉悦。像是遇上一位充满灵气和洞见的智者,还循循善诱地愿意为你历数古今,评点实例。他说的你静下来想想感觉都能领会,而且恰好戳中了心中最为困扰的几个问题,引着人向着找到答案迈出了一大步。 所以,这本书刚读完两章,脑子里就已经翻腾着各种想法了。趁着还没忘掉赶紧写下来,跟后面的感想一起写成一个系列。 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应该是对全书提出问题的基石。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再回过头来,把这一章再读一遍。 原研哉一路轻盈地从现代设计先驱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讲到包豪斯,再到现代和后现代,不紧不慢牵引着欧洲,美国,日本三条脉络,串起过去一百多年来现代设计的起源发展和世界变革的史实。这是在设计本身之上向地域范围,影响深远程度和时间推演三个维度上的俯瞰,以“哲学是关于思考的思考”一样的姿态带领读者走入这本《设计中的设计》。正如原研哉在自序的第一句话中写的“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以一种设计。” 回望是为了反思,以有益于当下和将来。设计和消费的关系从来就密不可分,但正如艺术诞生于宗教,却不局限于宗教,好的设计应该具备超越消费诉求的更高层面的自觉。原研哉一直强烈地感觉到,技术产业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对其的思考和理解。我们在尚未完全认识技术更纯化的特性和更深刻的内涵之前,就开始急急忙忙地对它进行消费。
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 引自 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在我们对其充分了解之前就深陷于对它的消费,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如果要将某一种素材当成优秀的素材,第一步就是要把这种素材的特性无限纯化。对于雕塑而言,黏土是隐藏着无限可能性的素材,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与黏土作为雕塑素材的纯粹分不开的。如果黏土中藏着钉子或者金属片的话,人们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塑造它。我们能满手是血的和泥吗?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东西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富足。 引自 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跟原研哉一样,我和一些朋友们都有一种身处“过去和未来的夹缝中间”,能感知时代前进的钟摆却还是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周遭更多的人们,更是忙着活在当下,沉溺于勾画细节和短期利益,却对周围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无动于衷。更不用说站到更高的层面,用更高的智慧来思考文明的走向是什么,未来需要的是什么,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能做些什么,能改变些什么。 我们中文里会用“成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尤其是职业上的。这也是一种设计的人生观。简单而言,用原研哉的话来讲,设计是“形式与机能的研究”。对自己人生的“形式与机能”的规划正完美地符合“成器”这个比喻。 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增进对自我的认识,剥除掉其中的“钉子和金属片”,纯化自性;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在根据这份认识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塑造自我。 这么来想,跟这个时代一样,我们往往也太着急了。纯化和塑造自我的过程都急匆匆的,被消费他人同时自我消费的欲望和铺面而来的信息挟卷前行,在熙熙攘攘中顾不上观察,回顾和思考。
2回应 2012-02-08 23:47 -
设计中的设计 原研哉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试试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第一章 设计到底是什么 设计的历史 1. 电脑技术能带来的财富是如此诱人,每个人都想比别人领先一步得到。这种急迫反倒使人们只顾赶路,来不及细细品味电脑技术本身的丰富内涵。这样匆忙,难免脚步踉跄。我们身处的世界,就这样变得不安定起来。 2. ...
2012-12-13 20:11 25人喜欢
设计中的设计 原研哉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试试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第一章 设计到底是什么 设计的历史 1. 电脑技术能带来的财富是如此诱人,每个人都想比别人领先一步得到。这种急迫反倒使人们只顾赶路,来不及细细品味电脑技术本身的丰富内涵。这样匆忙,难免脚步踉跄。我们身处的世界,就这样变得不安定起来。 2.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3. 人类的极为纤细的感觉作为尖端技术得到了重视。人们在与世界的交流中,是以多种感觉器官为介质的,所以我们应该对自身的感觉细细品味。 拓展 《现代设计的先驱》尼古拉斯 佩夫斯纳 包豪斯设计学院 第一任院长沃尔特 格罗庇乌斯 第二任校长 汉斯 梅耶 第二章 RE-DESIGN 1. 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问题解决过程--也是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eg. 坂茂与卫生纸 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沟通的根本,产生感动的萌芽 隈研吾与捕蝉盒 面出熏与火柴 津村耕佑与尿不湿 深泽直人与茶包----- 把下意识领域的种种可能性设计进去 第三章 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 1. 把门票揉成一团---刺激触觉。如果票面上印一幅森林的图片,这张图片不光是视觉刺激,还唤醒了我们对森林的记忆,包括嗅觉和听觉在内的各种记忆都会因为这种微妙的刺激而被唤起。 2. 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五官:眼,耳,皮肤,鼻,舌 3. 人不仅仅是一个感官主义的接受器官的组合,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记忆再生装置,能够根据记忆在脑海里再现出各种形象 4. 信息构筑----有目的有计划的去干预组合印象的生成的过程 5. 标识原本只是带有引导功能的信息指示 6. 白色可以会激发出人们关于 背景性、包容力、现代感、品味、高级感、更新性等各种各样的联想。---拓展:每种颜色可以给人买带来什么联想 第四章 无中生有 无印良品 理想:是它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旦被消费者接触到,就能触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意识,这种生活意识最终启发人们去追求更为完美的生活样式。 世界合理价值(world rational value) 愿望:除了商品开发计划之外,还包括在社会大众中传达商品概念的计划。 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条地平线那? 这是因为我们能让人们看到一个能够体现普遍的自然真理的景象。当人立于地平线之上,会显得非常渺小。这幅画面虽然单纯,却能深刻地表现出人与地球的关系。 第五章 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1.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2. 精准的市场调研。商品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对消费欲望的把握能力和体现水平 3. 对欲望消费的引导。 4. 满足消费者内心需要的商品或许会卖的很好,但这只体现营销对于生活本身的依顺。如果落脚在这个方面,也会产生一种消费意识陷入倦怠的危险。 第六章 在日本的我 1. 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其实就是等待。等待着,等待着,不知不觉间,我们就感受到了自然地丰饶。 eg. 雅叙苑的田岛健夫----天空的森林 沙拉玛丽卡明斯---日本第一位西方清酒侍者 无何有 旅馆---在内享受时间和空间的质感 第七章 有过这样的世界博览会吗 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必须找回对自然与生命的同感,做出睿智的行为。技术一再压抑自然,这是无法挽回的。想要发现隐藏在自然中的本质,并使其绽放光芒,不能压抑或管理生命,而应挖掘出一条深埋在生命中的道路,这条道路涵盖了无数复杂的信息。我们必须确定自然和生命的会话,从而相互的呼唤中创造出新的界面。 第八章 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为了追赶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神经变得异常紧张,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信息过敏症” ,还有人因为无法适应信息发展带来的混乱,出现了 信息不安症 信息之美 1. 清晰---对信息进行整理,通过冷静的构建让信息明了易懂 2. 独创 3. 幽默 引自 第一章——第八章 回应 2012-12-13 20:11 -
要谈《设计中的设计》一书,首先要从他的作者说起。原研哉,是国际知名的日本设计师,是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他对于设计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设计思想也别有一番风味,而《设计中的设计》是关于他的部分设计思想的阐述。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在原研哉看来,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仅仅只是具有设计的技巧,掌握设计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只能说明我们能够很好的表达我们的... (2回应)
2013-01-08 20:03 17人喜欢
要谈《设计中的设计》一书,首先要从他的作者说起。原研哉,是国际知名的日本设计师,是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他对于设计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设计思想也别有一番风味,而《设计中的设计》是关于他的部分设计思想的阐述。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引自 全文读后感 在原研哉看来,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仅仅只是具有设计的技巧,掌握设计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只能说明我们能够很好的表达我们的思想,而没有其他实际的意义所在,所以他必须要具备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到的见解,因为这是很重要的感受部分,只有对社会保持高度的敏感度,感受到社会的需要,消费顾客的需求,那么你才会有好的设计思想,然后才能够优秀的表达技巧来实践你的设计。所以说,对于设计来说,观察很重要,感受必不可少。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 引自 全文读后感 这是原研哉在谈论艺术与设计时谈到的一句话,同时让我想到了,其实我们很多人很少去思考艺术与设计的区别与联系,或者说,我们很少有人能够准确的弄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常常把艺术混为一谈或脱离艺术来纯扯设计。其实,艺术和设计是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在某些方面又相同的独立的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值得提醒的是,艺术是可以脱离设计而单独存在的,但是设计却离不开艺术,至少,离开了艺术的设计不会是一件完美的设计。就像原研哉所说的那样,设计的动机并不是自我的极度表现,它侧重于社会。也就是说,设计是理性的产物,有社会实践的基础,才能成就一件设计。但是纯粹的艺术不一样,艺术大体上分为写实的和抽象的自我表现的两种类型。也许你会说写实的艺术也是和设计一样基于社会的,但是,一般有常识的人都会发现,就算是写实的,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表现风格,这也就是自我表现得成分了。为什么艺术和设计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设计是理性的产物,而艺术是感性的表现。
创意并不是要人惊讶于它崭新的形式和材料,而是应该让人惊讶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引自 全文读后感 新的设计材料的应用和新的设计形式的表达,可能会给能耳目一新的感觉,而抓住人们的眼球,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一点,那就是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而不是进行选美的比赛。美的东西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在相对于实际功能的卓越时会显得力不从心。那么,我们的设计就要贴近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的问题,方便和便利人们的生活的。贴近生活的设计不仅具有亲切感,有实际的功效,也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还有一点使我感受深刻的是,原研哉 的对于日本文化的研究和运用。我 觉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人文根基,我们有充分的了解和灵活的利用自己本民族和本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了解人们的共同的习性和心理认同,才能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使自己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创造更多的受众。所以说,我们就要有相应的文化修养,在把文化修养融入到设计之中,完成一件优秀的设计。 说实话,《设计中的设计》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边的很多的设计思想都很优秀,读完之后,受益匪浅,嗯嗯,强烈推荐大家自己去体验期间的精华哈。
2回应 2013-01-08 20:03 -
-
-
如果能够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 即是说要找到事物的本质,现在很流行的说法是叫做“原型”,而深泽之人在《消解设计的界限》一书中提到,他认为“原型”似乎不太符合他脑中对产品本质的解释,而“典型”一词似乎更加合适。(?具体怎么回事看看书啊?)把事物陌生化,就比如一个指甲刀,你不要总把它想成一个指甲刀,而是回归到它的功能即“去除指甲”,这样会得到更多的可能性,而...
2011-03-19 21:46
-
□□ (FIND another MYSELF)
设计的日常 仅仅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设计的本质功能——信息传达。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设计是什么? (原研哉的设计: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2011-10-04 16:30 1人喜欢
设计的日常 仅仅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设计的本质功能——信息传达。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设计是什么? (原研哉的设计: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古人留下的美丽器物,其巧夺天工令今人神往。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回应 2011-10-04 16:30
-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包豪斯所做的事,就是对着这堆瓦砾进行深入的思考、检测、分,是把它们放...
2021-02-16 13:46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引自 设计的日常(译序) 包豪斯所做的事,就是对着这堆瓦砾进行深入的思考、检测、分,是把它们放到一个巨大的研磨器中用力捣碎,再对这些被捣成了碎末的东形进行整理 所有与造型有关的要素,在这个过程里,都经受了一次感性与理性及重维度的检证,最终被还原到了起点。 色彩、形态、质地、素材、节奏、空间、运动、点、线、面…包豪斯对这些最基本的造型元素进行了重新整理,将其精简到了无法再精简的程度后,整齐地排放在手术台上。包豪斯向大众宣告:“啊,从现在开始,新时代的造型 在通往新造型的路上,包豪斯步了第一步 引自 哀声何来? 站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交集点上,远远眺望包豪斯运动,可以看到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我们都很清楚,在面对历史的时候,如果不把眼睛眯起来,慢慢眺望,就会容易在某一个局部中迷失,失去看到整体的机会,更谈不上抓住它的本质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回望包豪斯时,要像我们平时望银河系时一样: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它的精神,进而面对它的本质。 引自 哀声何来? 在欧洲,人们为了让一个产品在市场上持续地保持影响力,创造出了“品牌”这一概念,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了设计中。说到经营资源问题,我们般都会提到“人”、“社会”、“资金”,但这些年来,“信息”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项。人们所熟悉的企业形象、商标也是“信息”的一部分。 但是真正根植于企业的战略性解释,使企业识别形象和品牌管理巧妙地得到发展的是美国。 引自 概念创造品牌 关于火柴的提案,面出薰说:“这些火柴是把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做成的。我的想法是在人们把这些小树枝还给地球母亲之前,让它们为人类再做点事情。我们在回顾人类与火的共同进化史的同时,想象着有关火的传说和故事。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的形状是优美的,这样的设计也许能够让人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以及各种各样的世间万物的印象。”基于这些想法,有了这样一个提案 这个提案的名称是“为了纪念日的火柴”。如果在生日的时候用这种火柴来点燃蜡烛,会是非常棒的。燃烧的火焰,总能给人一种很强的象征意义。在熊熊的火焰中,蕴藏着猛烈的破坏力,同时也藏着创造的本质面出薰的这件对火柴的再设计作品是对火这种物体的存在感进行了设计。 引自 第二章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我曾经想象,在二十一世纪,会陆续出现一些我们之前从没见过的事物,很多东西都被革新。在新时代里,日常所熟知的一切,都将会变得陌生。就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已经变成人们沟通的主角。当我们回过神来我们已身处未来之中 引自 第二章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个国家的高速成长时期很像是一个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经历过了青春年代。不论是经济或文化都会走入成熟期,处于成熟期的人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雅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这样的日本是肤浅的,是会被遗忘的 也许对于日本而言,再创成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引自 再造成熟文化 “无何有之乡”是庄子的名言,什么都没有就称为无为。但这里面其实蕴藏着很重要的一种价值观 眼看去似乎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内却很丰富。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非常丰富。 自古以来,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有运用这种哲学思想的传统。竹山圣就以“无何有”所藴藏的潜在性进行设计并命名了这栋旅馆。 引自 探究“无”的意义:无何有 今天的“设计”为什么容易停留在表面上呢?这是因为设计的功能与地位没有得到强调,也没有被放置在一个适合的场所当中,自然也就无法顺利运转。如果始终对设计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它就会在一定的场所中停滞不动,失去活力。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党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顺应时代的变化,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引自 世界平面设计师大会 回应 2021-02-16 13:46 -
碰碰の小旗莎 (用平凡的心态做不平凡的梦)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认为,睿智就在自然之中,而人们都要吸取这睿智来生存。这种观念更侧重人的神性,将睿智视为人类存在的重要因素,与强调人类的知性、主张野性而自然的西方式思想完全不同。将人类置于中心位置来面对全世界的西方式想法,是一种表明了生存主体的意志与责任的态度我们甚至可以说,近代文明是建筑在人类主体的前提之上。但看看今日的文明吧,别说要控制自然,人类甚至一直在破坏着自然一一我们的生命圈。此外,...2021-02-06 00:16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认为,睿智就在自然之中,而人们都要吸取这睿智来生存。这种观念更侧重人的神性,将睿智视为人类存在的重要因素,与强调人类的知性、主张野性而自然的西方式思想完全不同。将人类置于中心位置来面对全世界的西方式想法,是一种表明了生存主体的意志与责任的态度我们甚至可以说,近代文明是建筑在人类主体的前提之上。但看看今日的文明吧,别说要控制自然,人类甚至一直在破坏着自然一一我们的生命圈。此外,象征人类理性的科学,也开始注意到自然或生命的精致。持续遭遇到人类智慧所无法追上的睿智,自然会令人生发出“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样一种思想。也就是说,日本人自古以来所怀抱的自然观,其实是最接近科学前沿的感性认识的。 引自 主旨:“自然的睿智” 回应 2021-02-06 00:16 -
-
碰碰の小旗莎 (用平凡的心态做不平凡的梦)
我造访过的城市有将近一百个了。有许多街道给我带来过感动,也有许多市给了我很多刺激。但我从未想到过要在哪个地方住下来。 我一直认为,只有东京才是属于我的城市。我不会住在组约,也不想住在柏林。对于我来说,日本东京是全世界最自在的地方。 东京是一个非常能满足好奇心的城市。它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热衷于搜集关于异质文化的消息。同时这个城市也喜欢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思考去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这真是一个勤勉而知...2021-02-05 17:42
我造访过的城市有将近一百个了。有许多街道给我带来过感动,也有许多市给了我很多刺激。但我从未想到过要在哪个地方住下来。 我一直认为,只有东京才是属于我的城市。我不会住在组约,也不想住在柏林。对于我来说,日本东京是全世界最自在的地方。 东京是一个非常能满足好奇心的城市。它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热衷于搜集关于异质文化的消息。同时这个城市也喜欢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思考去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这真是一个勤勉而知性的城市。 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把东京当成世界的中心吧一一原本这个世界就没有中心。因此,我们不会完全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推断另外的文化,而是更注重对其本身的了解。这也是日本在近代历史中的经历所造就的结果。 引自 日本文化的深层含义 回应 2021-02-05 17:42
论坛 · · · · · ·
写的 一般的书 | 来自四毛哥 | 2 回应 | 2021-02-07 |
日文版的可以在哪里购买呀??? | 来自小幸运一丢丢 | 2021-02-05 | |
为什么,为什么这本书需要卖到58元的价钱? | 来自TONY.C | 4 回应 | 2020-03-28 |
日本设计如何体现日本的民族性 | 来自Hoi | 2018-12-05 | |
这本书中提到的东西可以在哪里买到吗? | 来自青空 | 1 回应 | 2018-06-13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Lars Muller Publishers (2007)9.2分 198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9.1分 9129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
磐築創意有限公司 (2005)8.9分 1970人读过
-
盘筑创意有限公司 (2010年6月)9.1分 4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设计中的设计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小刀周遠 2016-06-17
算不上是设计入门,不如说是设计/信息传达的普及知识。更多地,这是提供一种方法论,代替不了个人认知水平和审美水平。功夫在场外
7 有用 左邪 2011-06-01
废话连篇。
11 有用 放开那个西红柿 2013-08-21
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类型或者说风格。线条、空间、温度、气味、感受等等。与其不断的崇拜或者批判,不如冷静的思考。关键是把信息传递到位,给人期望的温度。里面还是有几件作品让人觉得很有趣、很可爱、很温暖。传达到了,就理解了。
9 有用 鸟川芥 2011-04-20
讨论设计的意义事实上早已经超出了纯粹意义上的设计~或者可以用生活一词~~从人类开始在陶罐上描画鱼和山林之时~设计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66 有用 1先森 2015-11-26
2h。我们很少听见艺术家或者设计师诠释自己的创作理念,甚至仿佛要求他们这么做是不合理的,“艺术很重要的一点是去感受,并非是理解”这种话我也听过数遍。但原研哉说他察觉到“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我们方得以借此更进一步地接近大师的创作情境和哲学。原研哉围绕着重返设计的本初和日本的视角解构了工业革命以来设计的的出生与发展,又重新结构了在每一个时代设计在人类生活中应该占据的地位和方式,他... 2h。我们很少听见艺术家或者设计师诠释自己的创作理念,甚至仿佛要求他们这么做是不合理的,“艺术很重要的一点是去感受,并非是理解”这种话我也听过数遍。但原研哉说他察觉到“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我们方得以借此更进一步地接近大师的创作情境和哲学。原研哉围绕着重返设计的本初和日本的视角解构了工业革命以来设计的的出生与发展,又重新结构了在每一个时代设计在人类生活中应该占据的地位和方式,他对于生活之美的理解与态度有着日本人典型的空寂之美和工匠精神,并以追求完美但不构造虚浮的标志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样的天资和偏执如今看来难得可贵,也点破了我对于一些事物和观念的态度转变。“这个”和“这样”的比较非常传神且空灵,为无印良品所设计的地平线符号更是美得超出了设计的范畴,俨然一副艺术品 (展开)
0 有用 郗云窗 2021-03-08
一星期疯狂突击系列
0 有用 云海听涛 2021-03-07
主要传递作者对进入信息社会后关于设计理念的一些感悟与思考,总体感觉干货不多,也缺乏理念与案例相结合的透彻分析,作为非专业设计人士,随手翻翻,增长些见识罢了。 1、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2、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传播的力量…... 主要传递作者对进入信息社会后关于设计理念的一些感悟与思考,总体感觉干货不多,也缺乏理念与案例相结合的透彻分析,作为非专业设计人士,随手翻翻,增长些见识罢了。 1、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2、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传播的力量……如何更容易了解?如何令人更舒适?如何更为简单的传达?如何才能让人感动? 3、信息之美三要素:清晰、独创、幽默 (展开)
0 有用 oio 2021-03-07
原研哉作品集
0 有用 沐风 2021-03-06
轻松的设计入门。设计不是一种技能,是对事物本质的感知能力。设计的目的,是提高信息的质量。前半以实例说明现代设计是以解构为基础,以人为本的再设计过程。后半则用大量篇幅展示了设计在当下的定位与目标,并把我们普遍认知的设计拔高到生命与信息的层次。信息之美包含明晰、创新和幽默。干货不多,有一定启发意义。
0 有用 薄荷云 2021-03-04
在望京实习时合租的姐姐摆在书柜上,我快走的时候翻完的。真的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