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无疑是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早在20世纪初,他的作品就传到中国来了。1907年,也就是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吴祷从日文将《黑衣教士》转译了过来,介绍给中国读者。两年后,即 1909年,周作人和周树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其中收入了契诃夫的两个短篇小说:《在庄园里》和《在流放中》,而在附在书后的“著者事略 ”中,译者还对契诃夫作了介绍:说他“卒业大学,为医师”,“多阅世故,又得科学思想之益,理解力极明敏”,“著戏剧数种及短篇小说百余篇,写当时反动时代人心颓丧之状,艺术精美”,还说他“虽悲观现世,而于未来犹怀希望”。这段介绍文字虽简短,却勾勒出了契诃夫及其创作的一些特点。本书从人品、创作和艺术三个方面介绍了契诃夫。
契诃夫离开人世已经百年有余。他创作的小说和戏剧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成为世界文库中的无价瑰宝和珍贵遗产。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历史人物,契诃夫的成长和发展道路是颇有教育意义的。契诃夫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启迪:艺术家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家必须具有正确和进步的世界观、作家必须永不知倦地进行探索等。
1 有用 致宁 2023-02-20 18:01:57 上海
作者的指导思想和文学观带有极强的时代局限性,动辄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如何,动辄就是“反动势力猖獗”,甚至称契诃夫“在《行医一例》中未能反映工人群众当时已经表现出的觉悟”,“这是契诃夫现实主义的严重不足”。每每读到这样的论断,真是感到哭笑不得。这种简单粗暴的史观常常导致论述流于肤浅,一个现成的可供套用的公式的存在也会使作者忽视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到了《生活的艺术家》这一节的最后,作者更是图... 作者的指导思想和文学观带有极强的时代局限性,动辄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如何,动辄就是“反动势力猖獗”,甚至称契诃夫“在《行医一例》中未能反映工人群众当时已经表现出的觉悟”,“这是契诃夫现实主义的严重不足”。每每读到这样的论断,真是感到哭笑不得。这种简单粗暴的史观常常导致论述流于肤浅,一个现成的可供套用的公式的存在也会使作者忽视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到了《生活的艺术家》这一节的最后,作者更是图穷匕见,高喊要“坚持将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些外国学者论证了契诃夫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联,作者竟将他们称为“借研究古典文学之名进行反现实主义和反马列主义活动的别有用心者”。扣帽子的本领真是学到位了。相比之下,李辰民在《走进契诃夫的文学世界》一书中展现出的对西方研究的包容真是高出好几个档次。 (展开)
0 有用 隐德来希 2014-02-11 22:16:14
旗帜太鲜明,简单化了,把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都黑了一遍。
0 有用 苏丹红 2014-01-19 21:16:35
在华师大买的书。觉得很实在的一本书。
0 有用 亢龙无悔 2011-09-30 19:18:32
可以看
1 有用 蓝紫木槿 2017-12-01 11:26:56
太多意识形态的解读,而这恰恰是契诃夫所反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