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之现代观》目录
代序 对话·交流·会通
——兼论中国诗学的现代诠释 ……………………………………………………(1)
导言 一个生命论诗学范例的解读
——中国诗学精神探源………………………………………………………………(1)
上编 情志篇:中国诗学的人学本原观……………………………………………………(23)
释“诗言志”
——兼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25)
释“缘情绮靡”
——兼及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48)
释“情志”
——论诗性生命的本根……………………………………………………………(70)
中编 境象篇:中国诗学的审美体性观……………………………………………………(93)
释“感兴”
——论诗性生命的发动……………………………………………………………(95)
释“诗可以兴”
——论诗性生命的感通作用………………………………………………………(123)
释“意象”
——论诗性生命的审美显现………………………………………………………(143)
释“意境”
——论诗性生命的精神境界………………………………………………………(166)
“气”与“韵”
——兼探诗性生命的人格范型……………………………………………………(197)
“味”与“趣”
——试析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220)
释“妙悟”
——论诗性生命的超越性领悟……………………………………………………(244)
下编 言辞体式篇:中国诗学的文学形体观………………………………………………(269)
“言”与“意”
——诗性生命的语言功能论………………………………………………………(271)
“文”与“质”
——诗性生命的文辞体性论………………………………………………………(297)
“声”与“律”
——诗性生命的音声节律论………………………………………………………(320)
“体”与“式”
——诗性生命的形体组合论………………………………………………………(343)
释“诗体正变”
——中国诗学之诗史观……………………………………………………………(371)
结语 “生命之树常青”
——论中国诗学精神之返本与开新………………………………………………(401)
附录 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
——《人间词话》“出入”说索解……………………………………………………(411)
“变则通,通则久”
——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432)
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
——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443)
参考引用书目…………………………………………………………………………………(449)
后记……………………………………………………………………………………………(464)
0 有用 Adiósardour 2015-01-03
对“情志”为本的中国诗歌生命精神的系统阐释,指出:以“诗言志”为肇端的中国诗学主要是向着如下几方面来拓展其话语系统的:一是围绕着“志”这一诗性生命内核,由“言志”转生出“缘情”,更由“志”、“情”的复合及其内在张力而引发出各种情志与情性关系的论析,从而构成中国诗学的人学本原观。二是着眼于诗性生命的显现,即由“言不尽意”转向“立象尽意”,再由“穷神尽象”提升为“境生象外”,这一“情志→意象→意境”为... 对“情志”为本的中国诗歌生命精神的系统阐释,指出:以“诗言志”为肇端的中国诗学主要是向着如下几方面来拓展其话语系统的:一是围绕着“志”这一诗性生命内核,由“言志”转生出“缘情”,更由“志”、“情”的复合及其内在张力而引发出各种情志与情性关系的论析,从而构成中国诗学的人学本原观。二是着眼于诗性生命的显现,即由“言不尽意”转向“立象尽意”,再由“穷神尽象”提升为“境生象外”,这一“情志→意象→意境”为主轴的诗歌生命流程的追溯,构成了中国诗学的审美体性观。三是落实到诗歌文本的构造,由言说达意功能的认定,进而讲求文采、声律、体式、格调诸条件及其与诗性生命内在关联,由此构成中国诗学的文学形体观。而总括以上三个方面,将诗性生命的本根、生命境象与生命形体组成“意-象-言”的系统。 (展开)
0 有用 李囧月 2013-07-09
大家。将中国诗学贯串成有层次之系统,各自阐述源流,阐发深义,并上升到中国民族生命精神的层面,与之与西方诗学比较,意在返本而开新,创建中国新诗学。非常精彩。
0 有用 肥羊跋扈 2021-02-13
陈先生现代转换的思路最终还是只停留在第一步
0 有用 仙林道人 2020-04-05
有大气象
0 有用 一定 2020-10-31
上课听古代文学史老师讲文质彬彬,不太理解,看了这本书中“文”与“质”后,把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文心雕龙》中《才性》《情采》等都理解透彻了
0 有用 肥羊跋扈 2021-02-13
陈先生现代转换的思路最终还是只停留在第一步
0 有用 一定 2020-10-31
上课听古代文学史老师讲文质彬彬,不太理解,看了这本书中“文”与“质”后,把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文心雕龙》中《才性》《情采》等都理解透彻了
0 有用 仙林道人 2020-04-05
有大气象
0 有用 Adiósardour 2015-01-03
对“情志”为本的中国诗歌生命精神的系统阐释,指出:以“诗言志”为肇端的中国诗学主要是向着如下几方面来拓展其话语系统的:一是围绕着“志”这一诗性生命内核,由“言志”转生出“缘情”,更由“志”、“情”的复合及其内在张力而引发出各种情志与情性关系的论析,从而构成中国诗学的人学本原观。二是着眼于诗性生命的显现,即由“言不尽意”转向“立象尽意”,再由“穷神尽象”提升为“境生象外”,这一“情志→意象→意境”为... 对“情志”为本的中国诗歌生命精神的系统阐释,指出:以“诗言志”为肇端的中国诗学主要是向着如下几方面来拓展其话语系统的:一是围绕着“志”这一诗性生命内核,由“言志”转生出“缘情”,更由“志”、“情”的复合及其内在张力而引发出各种情志与情性关系的论析,从而构成中国诗学的人学本原观。二是着眼于诗性生命的显现,即由“言不尽意”转向“立象尽意”,再由“穷神尽象”提升为“境生象外”,这一“情志→意象→意境”为主轴的诗歌生命流程的追溯,构成了中国诗学的审美体性观。三是落实到诗歌文本的构造,由言说达意功能的认定,进而讲求文采、声律、体式、格调诸条件及其与诗性生命内在关联,由此构成中国诗学的文学形体观。而总括以上三个方面,将诗性生命的本根、生命境象与生命形体组成“意-象-言”的系统。 (展开)
0 有用 李囧月 2013-07-09
大家。将中国诗学贯串成有层次之系统,各自阐述源流,阐发深义,并上升到中国民族生命精神的层面,与之与西方诗学比较,意在返本而开新,创建中国新诗学。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