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宁镇疆博士的《(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其流变研究》一书即将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这部书根据对包括最新资料在内的所有有关资料完整与深入的整理和分析,对《老子》这本书的结构特征及与此有关的《老子》一书形成过程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很有价值的研究,其方法和结论都不乏新意,相信会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欢迎。
大家知道,在中国古史研究领域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项引人注目的发展就是由地下发掘陆续发现了一批又一批古代文献文本资料,其意义极其深远。比如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等多种古代文献的帛书写本,就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古代文献较早期文本面貌的了解,促进了对于《老子》等一批重要古代文献研究的深入。但是由于当时所见的大多还只是汉代的资料,对手古代文献的诸多问题尚不足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而自9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有了更大的改观,一些更足珍贵和重要的资料终于出世,一时引起轰动。那就是大家已熟知的90年代中接连出土和征集到的几宗分量极重而年代更早的古代文献文本资料的获得与公布,其中包括先后在学术界引起研究热潮的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等。
后记
这本小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论文于2002年6月通过答辩后,业师谢维扬先生曾数次与我谈及尽快出版的事情,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始终未能如愿。2004年我以文稿申请第17次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获得资助。在此谨向评审委员会以及参与审稿的专家表示感谢。
近三年来,学术界对于《老子》特别是郭店简本等“早期传本”的研究又有若干进展,本次面临出版,笔者又相应地补充了学术界的若干意见,间有自己的评论,细心的读者自可以发现。
小书即将出版之际,谨向业师谢维扬教授表示深深的感谢。遥想入门之时,懵懂如我者,简直不知文献考据、版本目录为何物。先生不弃我以鲁钝,教以谆谆,诱以循循。每次师府坐谈受教,如沐春风,《易传》有“洗心”之论,何似如之!更兼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关心提携……现在这样一本小书,不知能报师恩于万一否?最让我铭感甚或歉疚的是,听闻此书要出版,先生不顾身体初愈,又欣然赐序:经师人师,实堪后学典范。
重读旧文,记忆不禁又被拉回到那清苦而充实的读书岁月:青灯黄卷,三点一线。功难称赫赫,事实却憎恬。其单调和机械,不是亲历,难以想象。以至于后来常常跟友人笑称:到最后,每天只要往电脑前一坐,就感到恶心!
1 有用 颜夕 2024-02-05 10:29:37 四川
通过传世文献与简帛文献的对读探究《老子》的分章、章序问题,有新见解。只是讲到最后也没有说清楚“自然章句”到底是什么,另外,虽然著述史与文献史有交叉,“撰”往往离不开“编”,但以刘向“以类相从”的校书方式解释《老子》文本演变过程中的章句的合并,似略显牵强。PS:原来真的可以把评审书放到博论改著中。
3 有用 TFF 2012-01-30 11:48:05
略读了一遍。作者对《老子》早期传本的评价,还是思路较为清晰的。其中提出的“同文复出”“注文混入”“擅改”等“滥觞期”流变的揣测,颇为值得思考。感觉得出作者对郭店简体的倾向性。
1 有用 皂角菌 2020-07-15 13:11:54
可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