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旅行笔记的书评 (218)

oceaneagle 2007-06-22 12:49:17

西班牙的迷宫(《西班牙旅行笔记》以及《潘神的迷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可以放在一起阅读和观赏的书,以及电影。 手边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快看完的时候,我觉得是时候可以看这个电影了。 其实,对于外来的文化,包括小说、电影、戏剧等等样式,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或者有过专业根基的人,都难免会有些“大国沙文主义”----言必称欧美,而这个...  (展开)
不系舟 2007-05-23 03:32:24

旅行的精髓是流浪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早是在关天注意到丁林的美国随笔。不知什么原因,前版的美国系列笔名还是丁林,现在再版的《美国》和新版的《游记》笔名统统改为林达了。两套书叙事风格接近,但作者的知识背景和趣味还是略有差异:美国系列的作者是法学背景,而游记系列的作者可能搞艺术史。 朱学勤的笔记...  (展开)
于是 2007-03-26 13:58:20

下一站,千年之前

下一站,千年之前 于是 我还没有去过西班牙。虽然,凡是看到高迪的画册我都会购入,经常翻看那些布满流动线条和鲜活马赛克的图片,会有种奇异的亲切感。同样,凡是有关戈雅的油画、电影和书籍,我也很馋,正是那种永远看不够的东西。再同样,凡是和弗拉明哥有关的音乐和影像,...  (展开)
睡虫 2009-01-04 13:03:34

不单单关乎行走

印象中的西班牙,来自于西班牙的音乐和绘画,尤其是我挚爱的西班牙古典吉他,给我留下热情而忧郁这一深刻印象。在那么容易感染人的热情之中,永远都有着一份忧郁,令热情不至于成为浅薄。如《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带来的婉转沉潜,那曲曲折折的伊斯兰内廷建筑恍若眼前;如《雨...  (展开)
2013-05-06 01:20:07

读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

读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 •穹• 这本书,我读晚了。终于找到五一假期的时间,静心地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记得第一次读林达的文字,是在天涯论坛的“关天茶舍”。 那个时候,这对美籍华人夫妇的名字还是丁林(或是Dinglin2),是依丈夫姓和妻子名...  (展开)
broas|essssssay 2007-02-10 16:32:22

一点絮语...

新书啊,50块是贵了点.... 不过三联的书一向是贵族啊 看看边上那一溜的空白,就不由得心疼起那些纸来 不仅是三联,其它出版社的装帧都日趋精美——当然也日趋昂贵;看看上海译文吧...最好的例子... 不知这种趋势是好是坏——莫非读书的人们都富起来了? 或许出版社认为有心买这...  (展开)
螃蟹 2008-08-14 05:43:50

只是因为西班牙

苦苦等了两个月(水运,K,再也不受这罪了)拿到手的书,两周来断断续续的,今儿不舒服翘了一天班,读完。 书是想了半年多了的,一则是因为林达,一则是因为西班牙。 迷西班牙,大言不惭的把收藏西班牙图片和信息的文件夹命名第二故乡;喜欢林达,是因为一本《带一本书去巴黎...  (展开)
Aida的玩偶 2009-11-18 17:16:00

他们在你那里相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西班牙是个穷地方,初发现美洲殖民地的时候大阔过一阵,阔得荒唐闪烁,一船一船的金银宝贝往家里送。很快地又败落下来,过往的华美只留下一点累赘的回忆……这夸大、残酷、黑地飞金的民族,当初的发财,因为太突兀,本就有噩梦的阴惨离奇,现在的穷也穷得不知其所以然,分外...  (展开)
学海无涯 2009-02-13 18:24:51

江郎才尽,选题取胜

林达夫妇最为惊艳的还是早期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巴黎》迄今未看,这本《西班牙旅行笔记》其实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胜在选题够吸引,毕竟共和国这么多年的出版业,只成就过一本《西班牙史》,国人对这个浪漫国度的印象,其实都是从文学、建筑、绘画、舞蹈、足球的缝隙里张...  (展开)
两洋之间 2009-01-31 09:47:53

通病

大学时很肤浅地拿西班牙内战与文革对比,被鄙视。今天读这本书,仍然觉得不同肤色和国界的人在其中的表现何其相似。只不过,内战3年就结束了,文革却浸淫了那么久。 书毫无疑问是好看的。但好看之余免不了提醒自己,当一本书里出现太多作者本人的感慨,即使你赞同这样的感慨,...  (展开)
柴子文 2008-02-25 11:50:49

西班牙,像一本书

林达的新书《西班牙旅行笔记》(台湾版名《西班牙像一本书》),跟《带一本书去巴黎》一样,虽是旅行的产物,却绝不只是古城故国的现场描摹。它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历史书。而历史,不过是人性的注脚。西班牙色彩斑斓的历史中,激荡着宗教的杀伐、民族的战争、左右翼的仇眦以及民/...  (展开)
短章 2008-07-30 23:00:03

游记,带着灵魂

“多多少少,或早或晚,我们都被生命的冲动、被莫名的精神和情绪的汹涌潮水推动过。在看不到意义的时候寻求人生的意义,在不同的时候,因不同的位置,出现不同的幻想。 有时,我们给自己的人生以理由。这些理由是我们希望自己相信,也希望别人信服的;有时,你的冲动引出幻...  (展开)
Galaxis 2010-08-15 19:35:56

娜拉出走以后怎么样

吴敬琏:今年年初我应邀在一个博士生讲座上演讲。当我讲到顾准“娜拉出走以后怎么样”的追问,即沿着1789-1870-1917的道路进行革命的国家,为何会在胜利后从理想主义转化为专制主义时,推荐了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作为研究“九三年”雅各宾专政的参考。不久,一位主持讲...  (展开)
rockrock 2007-03-18 11:13:50

看着google earth,读着西班牙

林达出书的速度还真是快,可能是比90年代的速度快吧。 美国系列之后隔了好几年才是一本《带一本书去巴黎》,也是几年之后才是《如彗星划过夜空》和《扫起落叶好过冬》,没想到几个月之后就看到《西班牙》了。 近几个月,出书的速度是快了一些,不过我宁愿相信这是他们几年没有...  (展开)
小满乖乖 2011-12-04 21:10:32

在这本书之外

  这本书结束后有一篇附言,第一句写道:“在这本书完成的两个月后,2006年3月22日,‘埃塔’宣布永久停火。”         我当然记得2006年的初春是我认识尼奥的时候,3月也正是我们偶尔会连续聊七八个小时的时期,那时候尼奥作为一名高水平的业余登山者被我顶礼膜拜,永...  (展开)
Elact 2009-02-04 12:47:56

来段盲人摸象的书评吧

同一本书,不同价值观的读者看到的内容不同,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都是在摸象的盲人。 我对西班牙内战一段比较感兴趣,从中可以看到很多人生至理,海明威和奥威尔的不同遭遇,以及对同样历史的不同反思,也说明了他们也是在摸象的盲人。 作者的笔调可以看出他是反苏联那种极...  (展开)
木子依 2008-09-30 15:30:37

遥望着,一步步走近

关于“英雄” 这就是古代,英雄辈出的时代,而英雄往往就是强盗的别名。 每一个时代对英雄的定义不同,英雄的内涵和外延往往反射出这个时代的背影,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原理普遍适用于所有意识形态与底层实体的既互励又对峙的...  (展开)
flyinsummer 2008-02-12 14:17:06

我我我……

林达的书几乎是都买了的,没买的也至少都“看”过。 只是每本看的时间越来越少。 但没办法,还是忍不住想看,封面太诱人。 很佩服他们的多产。也看得出背后做了许多功课,两人都是历史读物的爱好者。 但是通篇的“我”“我”“我”却让我这个读者很受不了。因历史的只言片...  (展开)
无机客 2007-09-20 14:03:44

西班牙旅行笔记:很不完美

此书的第一大遗憾,就是竟然从始至终没有提供一幅西班牙的地图!难道作者就不明白,无论他们怎么描述,任何文字都没有一幅地图来得直观么? 继续读下去,发现无论是材料搜集、文章的思路、文字的纹理,都让我对《西班牙旅行笔记》背后的林达产生不出好感! 这种旅行笔记,到...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0 11 后页> (共218条)

订阅西班牙旅行笔记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