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书的中心人物是一群自称“火神派”的人,他们是鲍威尔、拉姆斯菲尔德、赖斯、沃尔福威茨、切尼和阿米蒂奇,都曾经或现在仍然是布什政府中的显要甚或支柱人物。该书通过追溯这些人物的经历和思想历程,力图展现给我们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来源--在“9?11”之后的美国重大外交决策中,诸如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决定是怎么出台的?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重大决策出台的前因后果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三十年前。“火神派”的哪些经历影响了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火神派”的决策和“9'11”后的选择掩盖的,是怎样的本能、态度和经历呢?我们可以在“火神派“前三十几年的经历和思想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作者在采访了众多当事人的基础上,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决策细节,语言诙谐生动,研究透彻、分析犀利,堪称一部杰出的政治人物史书,同时也是一部极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上乘之作。...
这本书的中心人物是一群自称“火神派”的人,他们是鲍威尔、拉姆斯菲尔德、赖斯、沃尔福威茨、切尼和阿米蒂奇,都曾经或现在仍然是布什政府中的显要甚或支柱人物。该书通过追溯这些人物的经历和思想历程,力图展现给我们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来源--在“9?11”之后的美国重大外交决策中,诸如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决定是怎么出台的?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重大决策出台的前因后果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三十年前。“火神派”的哪些经历影响了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火神派”的决策和“9'11”后的选择掩盖的,是怎样的本能、态度和经历呢?我们可以在“火神派“前三十几年的经历和思想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作者在采访了众多当事人的基础上,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决策细节,语言诙谐生动,研究透彻、分析犀利,堪称一部杰出的政治人物史书,同时也是一部极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上乘之作。
"布什战争内阁史"试读 · · · · · ·
从《火神派崛起》看美国外交政策詹姆斯·曼是一流的调查记者,1992年水门事件20周年,就在《大西洋月刊》质疑费尔特是水门“深喉”。此后,詹姆斯·曼出版《变脸》(About Face),也有人翻译成《翻脸》或《转向》。以《洛杉矶时报》驻京记者的独特身份,揭秘尼克松、基辛格借秘密外交利用中国,企图摆脱越战泥潭,牵制苏联。认为1972年《上海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82年《八...
喜欢读"布什战争内阁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布什战争内阁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布什战争内阁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1篇
-
1977年卡特政府(民主党),沃尔福威茨继续留任。国防部长让他研究美军在第三世界可能的威胁:因为盟国时刻准备苏联入侵欧洲。70年代,美国遭遇过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美军能否保护沙特油田?美军能否进驻该地区?是否防范苏联进驻波斯湾?别的国家是否可能入侵波斯湾?总之:波斯湾石油很重要。(潜在的,伊拉克军事在地区,实力很强。而沃尔福威茨对伊拉克最初的兴趣出于石油,地缘政治和波斯湾均势,而不是萨达姆的所作所...
2017-05-10 20:53
1977年卡特政府(民主党),沃尔福威茨继续留任。国防部长让他研究美军在第三世界可能的威胁:因为盟国时刻准备苏联入侵欧洲。70年代,美国遭遇过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美军能否保护沙特油田?美军能否进驻该地区?是否防范苏联进驻波斯湾?别的国家是否可能入侵波斯湾?总之:波斯湾石油很重要。(潜在的,伊拉克军事在地区,实力很强。而沃尔福威茨对伊拉克最初的兴趣出于石油,地缘政治和波斯湾均势,而不是萨达姆的所作所为,因为那时候萨达姆政权还不稳固。)
70年代,美国(尼克松-基辛格)将美国在波斯湾的战略利益放在喜怒无常的伊朗国王身上,因此允许伊朗大批量采购美国军备。伊朗,波斯湾人口最多地区最大的国家,伊朗国王致力于西方化。并且此时苏联已经向伊朗邻国出售新型军事武器,包括伊拉克。但未曾料到国王会在1979年失去政权,这也标志尼克松主义的终结(美国不扮演世界警察,依赖国家自卫)。加上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 促使卡特增加波斯湾驻军的措施(这时候军队的抵制才有所缓和)。之后的里根政府开始给予中东,欧洲和东亚同样的关注。
新保守派奉行美国实力的重要性,而卡特政府把多数重要职务给了自由派,追求于苏联的缓和。新保守派觉得苏联在全世界捞取战略利益,卡特政府却消极应对。
回应 2017-05-10 20:53 -
小布什执政初期,精力集中在其他事务,如中国。伊拉克政策由鲍威尔负责。他提出更有效经济制裁,放松对民用品的限制,抽紧军事品的限制。这政策不受国内鹰派欢迎,也在联合国陷入困境:法中俄希望放松制裁,法国希望投资伊拉克,俄国不希望军售限制。于是制裁被搁置。 美国对伊拉克不满的原因:地缘政治利益威胁;暴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史。沃尔福威茨和切尼认定中东恐怖主义背后力量都是一起的。赶走萨达姆,能削弱中东恐怖主...
2017-05-10 13:43
小布什执政初期,精力集中在其他事务,如中国。伊拉克政策由鲍威尔负责。他提出更有效经济制裁,放松对民用品的限制,抽紧军事品的限制。这政策不受国内鹰派欢迎,也在联合国陷入困境:法中俄希望放松制裁,法国希望投资伊拉克,俄国不希望军售限制。于是制裁被搁置。
美国对伊拉克不满的原因:地缘政治利益威胁;暴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史。沃尔福威茨和切尼认定中东恐怖主义背后力量都是一起的。赶走萨达姆,能削弱中东恐怖主义。鲍威尔和沃尔福威茨之间在老布什政府就出现的紧张关系又一次公开化,加剧了国务院和国防部的摩擦。
90年代,欧洲倾向谈判、外交和国际法解决争端;美国倾向军队。法德在911后都支持美国,但不愿冒险,他们担心美国作出不利于中东秩序稳定的举措,而他们的国家在这一地区有很大利益。而美军领导人对与欧洲合作(军事上)也觉得利大于弊,尽管国家高层渴望合作。另外有人人觉得小布什政府表现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把欧洲放在战略中心的政府。
回应 2017-05-10 13:43 -
国内政治: 02年1月至03年开战,布什政府就如何处置萨达姆政权,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和政治生活中压倒一切的问题。例如朝鲜证实实施核武器计划时,布什政府坚持说不存在危机。02年春天,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政策进行内部检讨,主要是各部门二、三把手。五角大楼,沃尔福威茨和负责政策的副部长菲斯。国务院,阿米蒂奇和副国务卿格罗斯曼。国安会,哈德利和中东专家卡利尔扎德。中情局副局长和参联会副主席也都参加。小组同意,遏制不...
2017-05-10 08:24
国内政治:
02年1月至03年开战,布什政府就如何处置萨达姆政权,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和政治生活中压倒一切的问题。例如朝鲜证实实施核武器计划时,布什政府坚持说不存在危机。02年春天,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政策进行内部检讨,主要是各部门二、三把手。五角大楼,沃尔福威茨和负责政策的副部长菲斯。国务院,阿米蒂奇和副国务卿格罗斯曼。国安会,哈德利和中东专家卡利尔扎德。中情局副局长和参联会副主席也都参加。小组同意,遏制不再是可行策略。即便是克林顿,也在最后几年至少在理论上公开倾向于更迭伊拉克政权。三种可能:1 飞地(担心太慢不奏效)。2 政变(尽管中情局一直在尝试,但可能性很小)。3 地面入侵。
斯考克罗夫特对战争走向感到惊愕。他是老布什政府的国安顾问。89年他在国安会启用赖斯,挑选切尼任国防部长,并与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密切合作。他是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倡导者,致力于通过与大国保持稳定关系推进美国利益,不论他国体制。对于美国外交政策转为全世界推行民主的十字军运动企图,他心存戒心。他对老布什海湾战争建立起来的广泛国际联盟感到骄傲。他对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感到不安,相信911之后布什班子变的务实,并承认与他国合作的重要性。鲍威尔和斯考克罗夫特观点相似。他意识到怎么干涉,和谁干涉,如何善后。切尼公开批驳了鲍威尔。
从老布什到小布什的变化来源于共和党内自70年代来的外交政策上的分歧。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比斯考克罗夫特等现实主义者更渴望试探界限。他们不那么接受缓和,更渴望用国家理念和军事实力与之对抗。外加911的影响。
02年11月国会选举共和党赢得席位后,民主党本来分化严重,就不愿意质疑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了。持不同政见的共和党也降了调门。布什决定经过联合国,也让鲍威尔和斯考克罗夫特等老布什政府的批评也变的谨慎。鲍威尔最终向政府其他人靠拢。总之布什寻求联合国授权是精明的政治手腕。接下来人人在看着联合国的反应。
国际外交:
外交被拉姆斯菲尔德搞得更复杂。他贬低德法,还透露美国可以单独作战不用英国。这对布莱尔是毁灭性的。被法国背后捅刀是一码事,被美国踢一脚说他在国内争取支持的努力都是浪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希拉克反对(华盛顿与巴黎之间的“不列颠之战”。法国试图加强布莱尔国内反对力量,离间英美),使美英赢得未决定国家没有可能。法国官员后来宣称希拉克受到墨西哥的压力。美国外交在这六个月里遭遇了引人注目的失败。布什政府承诺给予墨西哥和拉美国家重视;赖斯希望打造和普京的新关系;鲍威尔和阿米蒂奇为发展和巴基斯坦的联系费劲心血。所有这些国家都没有支持美国的立场。火神派的基本假设错误。他们以为只要美国在伊拉克立场表现出更大决心,盟友就会支持,但反对声却越来越强烈。
02年3月,美国承认在联合国的外交努力失败后,布什会见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随后宣布行动。
回应 2017-05-10 08:24 -
整个80年代,沃尔福威茨(国务院)、阿米蒂奇(五角大楼)和西谷尔(国家安全委员会)组成关系密切的三驾马车,负责里根政府的亚洲政策。每当有棘手问题,比如建议美国向中国大陆或者台湾出售武器,三驾马车就会以更隐秘的方式会面。阿米蒂奇五角大楼的助手会注意,他日程上偶尔标注的理发标志,这说明里根政府内部出现部门间斗争,三驾马车要开会,把情况弄清楚。事实上,沃尔福威茨和阿米蒂奇性格迥异,许多人相信是西谷尔在...
2017-05-09 18:35
整个80年代,沃尔福威茨(国务院)、阿米蒂奇(五角大楼)和西谷尔(国家安全委员会)组成关系密切的三驾马车,负责里根政府的亚洲政策。每当有棘手问题,比如建议美国向中国大陆或者台湾出售武器,三驾马车就会以更隐秘的方式会面。阿米蒂奇五角大楼的助手会注意,他日程上偶尔标注的理发标志,这说明里根政府内部出现部门间斗争,三驾马车要开会,把情况弄清楚。事实上,沃尔福威茨和阿米蒂奇性格迥异,许多人相信是西谷尔在其中起到弥合鸿沟的作用。
三驾马车做的最令人吃惊的里根时期外交政策变化是逼迫菲律宾独裁总统马科斯放弃政权。1982年,里根宣称,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核心目标是促进民主。起先拥护民主似乎与里根班子的反共立场有联系。推动菲律宾政策变化的原动力不是对民主的抽象承诺,而是对美在菲的两个军事基地的担心,那是美国在亚洲驻军战略的核心,而革命会影响这一切。于是美国政府批准了旨在刺激马科斯改革独裁的政策,然而马科斯没有作出反应......1985年,菲律宾出现危机迹象。企图抵消美国压力的独裁者马科斯下令选举(之前发生了阿基诺被枪杀事件),却发现可能败选。马科斯作弊宣布自己获胜。舒尔茨强势说服里根不支持马科斯独裁。最终马科斯坐美国空军飞机离开了菲律宾。舒尔茨和里根争论不息,里根犹豫,舒尔茨坚决。之后类似美国插手的情况在韩国民众反对全斗焕时期再次上演(西谷尔去了韩国)。
1982 - An armed forces full honor departure ceremony for Philippine President Marcos takes place with Secretary of State, Shultz评估菲律宾形式上,基辛格和沃尔福威茨成为两个争锋相对的外交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基辛格潜心稳定和现有的均势,而沃尔福威茨希望放弃现状追求民主理想。基辛格通过报业辛迪加在多家报纸上谴责里根政府撤消对马科斯的支持和对促进民主的重视。“难道就没有其他压倒一切的美国利益了么?毕竟马科斯政权对美国安全做出重大贡献。”并且基辛格对菲律宾周边的韩国、泰国和印尼表示关切,不知是否会成为美国新战略的下一个目标。对于海外的民主变革从长远看有利于灭国利益的说法,基辛格是不能接受的。而沃尔福威茨认为里根政府放弃马科斯,是此前东欧推动民主争取自由的符合逻辑的结果。“不能利用民主反对苏联,但在自己处理民主问题的时候变得虚伪。”这两人的逻辑倒是连贯的。基辛格没有支持过反苏联的民主运动,他与莫斯科打交道时,关心地缘政治和均势。
火神派逐渐形成了一套思想,并在之后用到一个苏联不复存在的世界。拉姆斯菲尔德、切尼和沃尔福威茨在反对缓和的同时,展望美国不需要对其他大国妥协的时代的到来。沃尔福威茨告诫说波斯湾的油田不仅可能受到苏联也可能受到伊拉克的威胁,这便勾勒了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东政策蓝图;沃尔福威茨质疑基辛格对华政策的同时,预见美国未来不仅仅把中国作为反苏战略同盟;五角大楼里,鲍威尔和阿米蒂奇在越战影响下,致力于扩大美国军事力量;在菲律宾,沃尔福威茨和阿米蒂奇让大家接受,美国与敌手盟友交手都应该支持民主。
Cheney, Bush, Powell, Rumsfeld, Wolfowitz回应 2017-05-09 18:35
-
1977年卡特政府(民主党),沃尔福威茨继续留任。国防部长让他研究美军在第三世界可能的威胁:因为盟国时刻准备苏联入侵欧洲。70年代,美国遭遇过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美军能否保护沙特油田?美军能否进驻该地区?是否防范苏联进驻波斯湾?别的国家是否可能入侵波斯湾?总之:波斯湾石油很重要。(潜在的,伊拉克军事在地区,实力很强。而沃尔福威茨对伊拉克最初的兴趣出于石油,地缘政治和波斯湾均势,而不是萨达姆的所作所...
2017-05-10 20:53
1977年卡特政府(民主党),沃尔福威茨继续留任。国防部长让他研究美军在第三世界可能的威胁:因为盟国时刻准备苏联入侵欧洲。70年代,美国遭遇过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美军能否保护沙特油田?美军能否进驻该地区?是否防范苏联进驻波斯湾?别的国家是否可能入侵波斯湾?总之:波斯湾石油很重要。(潜在的,伊拉克军事在地区,实力很强。而沃尔福威茨对伊拉克最初的兴趣出于石油,地缘政治和波斯湾均势,而不是萨达姆的所作所为,因为那时候萨达姆政权还不稳固。)
70年代,美国(尼克松-基辛格)将美国在波斯湾的战略利益放在喜怒无常的伊朗国王身上,因此允许伊朗大批量采购美国军备。伊朗,波斯湾人口最多地区最大的国家,伊朗国王致力于西方化。并且此时苏联已经向伊朗邻国出售新型军事武器,包括伊拉克。但未曾料到国王会在1979年失去政权,这也标志尼克松主义的终结(美国不扮演世界警察,依赖国家自卫)。加上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 促使卡特增加波斯湾驻军的措施(这时候军队的抵制才有所缓和)。之后的里根政府开始给予中东,欧洲和东亚同样的关注。
新保守派奉行美国实力的重要性,而卡特政府把多数重要职务给了自由派,追求于苏联的缓和。新保守派觉得苏联在全世界捞取战略利益,卡特政府却消极应对。
回应 2017-05-10 20:53 -
小布什执政初期,精力集中在其他事务,如中国。伊拉克政策由鲍威尔负责。他提出更有效经济制裁,放松对民用品的限制,抽紧军事品的限制。这政策不受国内鹰派欢迎,也在联合国陷入困境:法中俄希望放松制裁,法国希望投资伊拉克,俄国不希望军售限制。于是制裁被搁置。 美国对伊拉克不满的原因:地缘政治利益威胁;暴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史。沃尔福威茨和切尼认定中东恐怖主义背后力量都是一起的。赶走萨达姆,能削弱中东恐怖主...
2017-05-10 13:43
小布什执政初期,精力集中在其他事务,如中国。伊拉克政策由鲍威尔负责。他提出更有效经济制裁,放松对民用品的限制,抽紧军事品的限制。这政策不受国内鹰派欢迎,也在联合国陷入困境:法中俄希望放松制裁,法国希望投资伊拉克,俄国不希望军售限制。于是制裁被搁置。
美国对伊拉克不满的原因:地缘政治利益威胁;暴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史。沃尔福威茨和切尼认定中东恐怖主义背后力量都是一起的。赶走萨达姆,能削弱中东恐怖主义。鲍威尔和沃尔福威茨之间在老布什政府就出现的紧张关系又一次公开化,加剧了国务院和国防部的摩擦。
90年代,欧洲倾向谈判、外交和国际法解决争端;美国倾向军队。法德在911后都支持美国,但不愿冒险,他们担心美国作出不利于中东秩序稳定的举措,而他们的国家在这一地区有很大利益。而美军领导人对与欧洲合作(军事上)也觉得利大于弊,尽管国家高层渴望合作。另外有人人觉得小布什政府表现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把欧洲放在战略中心的政府。
回应 2017-05-10 13:43 -
国内政治: 02年1月至03年开战,布什政府就如何处置萨达姆政权,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和政治生活中压倒一切的问题。例如朝鲜证实实施核武器计划时,布什政府坚持说不存在危机。02年春天,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政策进行内部检讨,主要是各部门二、三把手。五角大楼,沃尔福威茨和负责政策的副部长菲斯。国务院,阿米蒂奇和副国务卿格罗斯曼。国安会,哈德利和中东专家卡利尔扎德。中情局副局长和参联会副主席也都参加。小组同意,遏制不...
2017-05-10 08:24
国内政治:
02年1月至03年开战,布什政府就如何处置萨达姆政权,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和政治生活中压倒一切的问题。例如朝鲜证实实施核武器计划时,布什政府坚持说不存在危机。02年春天,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政策进行内部检讨,主要是各部门二、三把手。五角大楼,沃尔福威茨和负责政策的副部长菲斯。国务院,阿米蒂奇和副国务卿格罗斯曼。国安会,哈德利和中东专家卡利尔扎德。中情局副局长和参联会副主席也都参加。小组同意,遏制不再是可行策略。即便是克林顿,也在最后几年至少在理论上公开倾向于更迭伊拉克政权。三种可能:1 飞地(担心太慢不奏效)。2 政变(尽管中情局一直在尝试,但可能性很小)。3 地面入侵。
斯考克罗夫特对战争走向感到惊愕。他是老布什政府的国安顾问。89年他在国安会启用赖斯,挑选切尼任国防部长,并与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密切合作。他是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倡导者,致力于通过与大国保持稳定关系推进美国利益,不论他国体制。对于美国外交政策转为全世界推行民主的十字军运动企图,他心存戒心。他对老布什海湾战争建立起来的广泛国际联盟感到骄傲。他对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感到不安,相信911之后布什班子变的务实,并承认与他国合作的重要性。鲍威尔和斯考克罗夫特观点相似。他意识到怎么干涉,和谁干涉,如何善后。切尼公开批驳了鲍威尔。
从老布什到小布什的变化来源于共和党内自70年代来的外交政策上的分歧。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比斯考克罗夫特等现实主义者更渴望试探界限。他们不那么接受缓和,更渴望用国家理念和军事实力与之对抗。外加911的影响。
02年11月国会选举共和党赢得席位后,民主党本来分化严重,就不愿意质疑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了。持不同政见的共和党也降了调门。布什决定经过联合国,也让鲍威尔和斯考克罗夫特等老布什政府的批评也变的谨慎。鲍威尔最终向政府其他人靠拢。总之布什寻求联合国授权是精明的政治手腕。接下来人人在看着联合国的反应。
国际外交:
外交被拉姆斯菲尔德搞得更复杂。他贬低德法,还透露美国可以单独作战不用英国。这对布莱尔是毁灭性的。被法国背后捅刀是一码事,被美国踢一脚说他在国内争取支持的努力都是浪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希拉克反对(华盛顿与巴黎之间的“不列颠之战”。法国试图加强布莱尔国内反对力量,离间英美),使美英赢得未决定国家没有可能。法国官员后来宣称希拉克受到墨西哥的压力。美国外交在这六个月里遭遇了引人注目的失败。布什政府承诺给予墨西哥和拉美国家重视;赖斯希望打造和普京的新关系;鲍威尔和阿米蒂奇为发展和巴基斯坦的联系费劲心血。所有这些国家都没有支持美国的立场。火神派的基本假设错误。他们以为只要美国在伊拉克立场表现出更大决心,盟友就会支持,但反对声却越来越强烈。
02年3月,美国承认在联合国的外交努力失败后,布什会见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随后宣布行动。
回应 2017-05-10 08:24 -
整个80年代,沃尔福威茨(国务院)、阿米蒂奇(五角大楼)和西谷尔(国家安全委员会)组成关系密切的三驾马车,负责里根政府的亚洲政策。每当有棘手问题,比如建议美国向中国大陆或者台湾出售武器,三驾马车就会以更隐秘的方式会面。阿米蒂奇五角大楼的助手会注意,他日程上偶尔标注的理发标志,这说明里根政府内部出现部门间斗争,三驾马车要开会,把情况弄清楚。事实上,沃尔福威茨和阿米蒂奇性格迥异,许多人相信是西谷尔在...
2017-05-09 18:35
整个80年代,沃尔福威茨(国务院)、阿米蒂奇(五角大楼)和西谷尔(国家安全委员会)组成关系密切的三驾马车,负责里根政府的亚洲政策。每当有棘手问题,比如建议美国向中国大陆或者台湾出售武器,三驾马车就会以更隐秘的方式会面。阿米蒂奇五角大楼的助手会注意,他日程上偶尔标注的理发标志,这说明里根政府内部出现部门间斗争,三驾马车要开会,把情况弄清楚。事实上,沃尔福威茨和阿米蒂奇性格迥异,许多人相信是西谷尔在其中起到弥合鸿沟的作用。
三驾马车做的最令人吃惊的里根时期外交政策变化是逼迫菲律宾独裁总统马科斯放弃政权。1982年,里根宣称,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核心目标是促进民主。起先拥护民主似乎与里根班子的反共立场有联系。推动菲律宾政策变化的原动力不是对民主的抽象承诺,而是对美在菲的两个军事基地的担心,那是美国在亚洲驻军战略的核心,而革命会影响这一切。于是美国政府批准了旨在刺激马科斯改革独裁的政策,然而马科斯没有作出反应......1985年,菲律宾出现危机迹象。企图抵消美国压力的独裁者马科斯下令选举(之前发生了阿基诺被枪杀事件),却发现可能败选。马科斯作弊宣布自己获胜。舒尔茨强势说服里根不支持马科斯独裁。最终马科斯坐美国空军飞机离开了菲律宾。舒尔茨和里根争论不息,里根犹豫,舒尔茨坚决。之后类似美国插手的情况在韩国民众反对全斗焕时期再次上演(西谷尔去了韩国)。
1982 - An armed forces full honor departure ceremony for Philippine President Marcos takes place with Secretary of State, Shultz评估菲律宾形式上,基辛格和沃尔福威茨成为两个争锋相对的外交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基辛格潜心稳定和现有的均势,而沃尔福威茨希望放弃现状追求民主理想。基辛格通过报业辛迪加在多家报纸上谴责里根政府撤消对马科斯的支持和对促进民主的重视。“难道就没有其他压倒一切的美国利益了么?毕竟马科斯政权对美国安全做出重大贡献。”并且基辛格对菲律宾周边的韩国、泰国和印尼表示关切,不知是否会成为美国新战略的下一个目标。对于海外的民主变革从长远看有利于灭国利益的说法,基辛格是不能接受的。而沃尔福威茨认为里根政府放弃马科斯,是此前东欧推动民主争取自由的符合逻辑的结果。“不能利用民主反对苏联,但在自己处理民主问题的时候变得虚伪。”这两人的逻辑倒是连贯的。基辛格没有支持过反苏联的民主运动,他与莫斯科打交道时,关心地缘政治和均势。
火神派逐渐形成了一套思想,并在之后用到一个苏联不复存在的世界。拉姆斯菲尔德、切尼和沃尔福威茨在反对缓和的同时,展望美国不需要对其他大国妥协的时代的到来。沃尔福威茨告诫说波斯湾的油田不仅可能受到苏联也可能受到伊拉克的威胁,这便勾勒了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东政策蓝图;沃尔福威茨质疑基辛格对华政策的同时,预见美国未来不仅仅把中国作为反苏战略同盟;五角大楼里,鲍威尔和阿米蒂奇在越战影响下,致力于扩大美国军事力量;在菲律宾,沃尔福威茨和阿米蒂奇让大家接受,美国与敌手盟友交手都应该支持民主。
Cheney, Bush, Powell, Rumsfeld, Wolfowitz回应 2017-05-09 18:35
-
1977年卡特政府(民主党),沃尔福威茨继续留任。国防部长让他研究美军在第三世界可能的威胁:因为盟国时刻准备苏联入侵欧洲。70年代,美国遭遇过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美军能否保护沙特油田?美军能否进驻该地区?是否防范苏联进驻波斯湾?别的国家是否可能入侵波斯湾?总之:波斯湾石油很重要。(潜在的,伊拉克军事在地区,实力很强。而沃尔福威茨对伊拉克最初的兴趣出于石油,地缘政治和波斯湾均势,而不是萨达姆的所作所...
2017-05-10 20:53
1977年卡特政府(民主党),沃尔福威茨继续留任。国防部长让他研究美军在第三世界可能的威胁:因为盟国时刻准备苏联入侵欧洲。70年代,美国遭遇过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美军能否保护沙特油田?美军能否进驻该地区?是否防范苏联进驻波斯湾?别的国家是否可能入侵波斯湾?总之:波斯湾石油很重要。(潜在的,伊拉克军事在地区,实力很强。而沃尔福威茨对伊拉克最初的兴趣出于石油,地缘政治和波斯湾均势,而不是萨达姆的所作所为,因为那时候萨达姆政权还不稳固。)
70年代,美国(尼克松-基辛格)将美国在波斯湾的战略利益放在喜怒无常的伊朗国王身上,因此允许伊朗大批量采购美国军备。伊朗,波斯湾人口最多地区最大的国家,伊朗国王致力于西方化。并且此时苏联已经向伊朗邻国出售新型军事武器,包括伊拉克。但未曾料到国王会在1979年失去政权,这也标志尼克松主义的终结(美国不扮演世界警察,依赖国家自卫)。加上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 促使卡特增加波斯湾驻军的措施(这时候军队的抵制才有所缓和)。之后的里根政府开始给予中东,欧洲和东亚同样的关注。
新保守派奉行美国实力的重要性,而卡特政府把多数重要职务给了自由派,追求于苏联的缓和。新保守派觉得苏联在全世界捞取战略利益,卡特政府却消极应对。
回应 2017-05-10 20:53 -
小布什执政初期,精力集中在其他事务,如中国。伊拉克政策由鲍威尔负责。他提出更有效经济制裁,放松对民用品的限制,抽紧军事品的限制。这政策不受国内鹰派欢迎,也在联合国陷入困境:法中俄希望放松制裁,法国希望投资伊拉克,俄国不希望军售限制。于是制裁被搁置。 美国对伊拉克不满的原因:地缘政治利益威胁;暴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史。沃尔福威茨和切尼认定中东恐怖主义背后力量都是一起的。赶走萨达姆,能削弱中东恐怖主...
2017-05-10 13:43
小布什执政初期,精力集中在其他事务,如中国。伊拉克政策由鲍威尔负责。他提出更有效经济制裁,放松对民用品的限制,抽紧军事品的限制。这政策不受国内鹰派欢迎,也在联合国陷入困境:法中俄希望放松制裁,法国希望投资伊拉克,俄国不希望军售限制。于是制裁被搁置。
美国对伊拉克不满的原因:地缘政治利益威胁;暴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史。沃尔福威茨和切尼认定中东恐怖主义背后力量都是一起的。赶走萨达姆,能削弱中东恐怖主义。鲍威尔和沃尔福威茨之间在老布什政府就出现的紧张关系又一次公开化,加剧了国务院和国防部的摩擦。
90年代,欧洲倾向谈判、外交和国际法解决争端;美国倾向军队。法德在911后都支持美国,但不愿冒险,他们担心美国作出不利于中东秩序稳定的举措,而他们的国家在这一地区有很大利益。而美军领导人对与欧洲合作(军事上)也觉得利大于弊,尽管国家高层渴望合作。另外有人人觉得小布什政府表现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把欧洲放在战略中心的政府。
回应 2017-05-10 13:43 -
国内政治: 02年1月至03年开战,布什政府就如何处置萨达姆政权,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和政治生活中压倒一切的问题。例如朝鲜证实实施核武器计划时,布什政府坚持说不存在危机。02年春天,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政策进行内部检讨,主要是各部门二、三把手。五角大楼,沃尔福威茨和负责政策的副部长菲斯。国务院,阿米蒂奇和副国务卿格罗斯曼。国安会,哈德利和中东专家卡利尔扎德。中情局副局长和参联会副主席也都参加。小组同意,遏制不...
2017-05-10 08:24
国内政治:
02年1月至03年开战,布什政府就如何处置萨达姆政权,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和政治生活中压倒一切的问题。例如朝鲜证实实施核武器计划时,布什政府坚持说不存在危机。02年春天,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政策进行内部检讨,主要是各部门二、三把手。五角大楼,沃尔福威茨和负责政策的副部长菲斯。国务院,阿米蒂奇和副国务卿格罗斯曼。国安会,哈德利和中东专家卡利尔扎德。中情局副局长和参联会副主席也都参加。小组同意,遏制不再是可行策略。即便是克林顿,也在最后几年至少在理论上公开倾向于更迭伊拉克政权。三种可能:1 飞地(担心太慢不奏效)。2 政变(尽管中情局一直在尝试,但可能性很小)。3 地面入侵。
斯考克罗夫特对战争走向感到惊愕。他是老布什政府的国安顾问。89年他在国安会启用赖斯,挑选切尼任国防部长,并与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密切合作。他是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倡导者,致力于通过与大国保持稳定关系推进美国利益,不论他国体制。对于美国外交政策转为全世界推行民主的十字军运动企图,他心存戒心。他对老布什海湾战争建立起来的广泛国际联盟感到骄傲。他对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感到不安,相信911之后布什班子变的务实,并承认与他国合作的重要性。鲍威尔和斯考克罗夫特观点相似。他意识到怎么干涉,和谁干涉,如何善后。切尼公开批驳了鲍威尔。
从老布什到小布什的变化来源于共和党内自70年代来的外交政策上的分歧。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比斯考克罗夫特等现实主义者更渴望试探界限。他们不那么接受缓和,更渴望用国家理念和军事实力与之对抗。外加911的影响。
02年11月国会选举共和党赢得席位后,民主党本来分化严重,就不愿意质疑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了。持不同政见的共和党也降了调门。布什决定经过联合国,也让鲍威尔和斯考克罗夫特等老布什政府的批评也变的谨慎。鲍威尔最终向政府其他人靠拢。总之布什寻求联合国授权是精明的政治手腕。接下来人人在看着联合国的反应。
国际外交:
外交被拉姆斯菲尔德搞得更复杂。他贬低德法,还透露美国可以单独作战不用英国。这对布莱尔是毁灭性的。被法国背后捅刀是一码事,被美国踢一脚说他在国内争取支持的努力都是浪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希拉克反对(华盛顿与巴黎之间的“不列颠之战”。法国试图加强布莱尔国内反对力量,离间英美),使美英赢得未决定国家没有可能。法国官员后来宣称希拉克受到墨西哥的压力。美国外交在这六个月里遭遇了引人注目的失败。布什政府承诺给予墨西哥和拉美国家重视;赖斯希望打造和普京的新关系;鲍威尔和阿米蒂奇为发展和巴基斯坦的联系费劲心血。所有这些国家都没有支持美国的立场。火神派的基本假设错误。他们以为只要美国在伊拉克立场表现出更大决心,盟友就会支持,但反对声却越来越强烈。
02年3月,美国承认在联合国的外交努力失败后,布什会见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随后宣布行动。
回应 2017-05-10 08:24 -
整个80年代,沃尔福威茨(国务院)、阿米蒂奇(五角大楼)和西谷尔(国家安全委员会)组成关系密切的三驾马车,负责里根政府的亚洲政策。每当有棘手问题,比如建议美国向中国大陆或者台湾出售武器,三驾马车就会以更隐秘的方式会面。阿米蒂奇五角大楼的助手会注意,他日程上偶尔标注的理发标志,这说明里根政府内部出现部门间斗争,三驾马车要开会,把情况弄清楚。事实上,沃尔福威茨和阿米蒂奇性格迥异,许多人相信是西谷尔在...
2017-05-09 18:35
整个80年代,沃尔福威茨(国务院)、阿米蒂奇(五角大楼)和西谷尔(国家安全委员会)组成关系密切的三驾马车,负责里根政府的亚洲政策。每当有棘手问题,比如建议美国向中国大陆或者台湾出售武器,三驾马车就会以更隐秘的方式会面。阿米蒂奇五角大楼的助手会注意,他日程上偶尔标注的理发标志,这说明里根政府内部出现部门间斗争,三驾马车要开会,把情况弄清楚。事实上,沃尔福威茨和阿米蒂奇性格迥异,许多人相信是西谷尔在其中起到弥合鸿沟的作用。
三驾马车做的最令人吃惊的里根时期外交政策变化是逼迫菲律宾独裁总统马科斯放弃政权。1982年,里根宣称,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核心目标是促进民主。起先拥护民主似乎与里根班子的反共立场有联系。推动菲律宾政策变化的原动力不是对民主的抽象承诺,而是对美在菲的两个军事基地的担心,那是美国在亚洲驻军战略的核心,而革命会影响这一切。于是美国政府批准了旨在刺激马科斯改革独裁的政策,然而马科斯没有作出反应......1985年,菲律宾出现危机迹象。企图抵消美国压力的独裁者马科斯下令选举(之前发生了阿基诺被枪杀事件),却发现可能败选。马科斯作弊宣布自己获胜。舒尔茨强势说服里根不支持马科斯独裁。最终马科斯坐美国空军飞机离开了菲律宾。舒尔茨和里根争论不息,里根犹豫,舒尔茨坚决。之后类似美国插手的情况在韩国民众反对全斗焕时期再次上演(西谷尔去了韩国)。
1982 - An armed forces full honor departure ceremony for Philippine President Marcos takes place with Secretary of State, Shultz评估菲律宾形式上,基辛格和沃尔福威茨成为两个争锋相对的外交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基辛格潜心稳定和现有的均势,而沃尔福威茨希望放弃现状追求民主理想。基辛格通过报业辛迪加在多家报纸上谴责里根政府撤消对马科斯的支持和对促进民主的重视。“难道就没有其他压倒一切的美国利益了么?毕竟马科斯政权对美国安全做出重大贡献。”并且基辛格对菲律宾周边的韩国、泰国和印尼表示关切,不知是否会成为美国新战略的下一个目标。对于海外的民主变革从长远看有利于灭国利益的说法,基辛格是不能接受的。而沃尔福威茨认为里根政府放弃马科斯,是此前东欧推动民主争取自由的符合逻辑的结果。“不能利用民主反对苏联,但在自己处理民主问题的时候变得虚伪。”这两人的逻辑倒是连贯的。基辛格没有支持过反苏联的民主运动,他与莫斯科打交道时,关心地缘政治和均势。
火神派逐渐形成了一套思想,并在之后用到一个苏联不复存在的世界。拉姆斯菲尔德、切尼和沃尔福威茨在反对缓和的同时,展望美国不需要对其他大国妥协的时代的到来。沃尔福威茨告诫说波斯湾的油田不仅可能受到苏联也可能受到伊拉克的威胁,这便勾勒了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东政策蓝图;沃尔福威茨质疑基辛格对华政策的同时,预见美国未来不仅仅把中国作为反苏战略同盟;五角大楼里,鲍威尔和阿米蒂奇在越战影响下,致力于扩大美国军事力量;在菲律宾,沃尔福威茨和阿米蒂奇让大家接受,美国与敌手盟友交手都应该支持民主。
Cheney, Bush, Powell, Rumsfeld, Wolfowitz回应 2017-05-09 18:35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美国政治/外交/历史 (Steven升级中)
- wanted (dragonw)
- 保守主义理论、人物 (黄宾)
- 我的书房--唐师曾 (浅浅)
- 名人传记 (fish)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布什战争内阁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Redoct 2014-10-19
布什的外交思考圈
0 有用 卡列宁的微笑 2008-02-28
从人出发的,30年来共和党执政时期的美国外交史。这些“火神派”的外交战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特别重视军事。
0 有用 库尔特怪笑着 2012-07-09
有点意思。
0 有用 SOUL 2010-02-05
新保守主义
0 有用 tamesoul 2009-02-15
翻译的断句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差点儿让翻译毁了一本好书
0 有用 归宿 2015-05-23
值得反复读
0 有用 Redoct 2014-10-19
布什的外交思考圈
0 有用 印奥采 2012-11-13
将利刃交给没有被刀子割伤过的人去玩,总是会出问题的。
0 有用 库尔特怪笑着 2012-07-09
有点意思。
0 有用 一个包谷 2011-07-17
为什么我给满分。非常喜欢里面几个角色,后又去买了传记来看!我觉得这本书的政治关系深入浅析,还有故事背景,挺好看!什么在越南救难,几轮白宫办公室主任,鲍威尔从听话小兵到总参。。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