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丽之宴》的原文摘录

  •   中国曾经是个诗国,皇帝的诏令、臣子的奏章、喜庆贺词、哀丧挽联,都引用诗体,法官的判断、医师的处方、巫觋的神谕,无不出之以诗句,名妓个个是女诗人,武将酒酣兴起即席口占,驿站庙宇的白垩墙上题满了行役和游客的诗。北宋时期的风景画(山水)的成就,可与西方的交响乐做类比,而元、明、清一代代大师各占各的顶峰,实在是世界绘画史上的奇观。西方人善舞蹈,中国人精书法,中国的「书法」之道,是所有的艺术表现手段中,最彰显天才和功力的一种灵智行为。雕刻呢,云冈石窟华丽壮美,似乎已是流贯于宇宙的默契。中国古代的陶、青铜、瓷的各器皿,若与希腊、罗马、拜占庭、伊斯兰、埃及、印度的同类制品较量,中国古工艺堂堂独步于世界诸大国之上。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达到了不能增减一字的高度完美结晶,而古哲学家又都是一流的文体家,你仓卒难明其玄谛,却不能不为文学魅力所陶醉倾倒,甚至像卡夫卡那样在老子面前俯首称臣。庞德、梵乐希凭直觉捉摸中国,克劳台、波赫士依感官眷恋中国,达摩为何不去别处而要到中国来,这是禅宗的第一公案。中国的历史是和人文交织浸润的长卷大幅,西方的智者乘船过长江三峡,为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饱涵人文精神而惊叹不止。中国文化发源于西北,物换星移地往东南流,流到江浙就停滞了,我的童年少年是在中国的沉淀物中苦苦折腾过来的,而能够用中国古文化给予我的双眼去看世界是快乐的,因为一只是辩士的眼,另一只是情郎的眼——艺术到底是什么呢,艺术是光明磊落的隐私。 (查看原文)
    18赞 2013-04-13 00:06:25
    —— 引自第64页
  • 浅浅的知识比无知更使人栗六不安,深深的知识使人安定,我们无非是落在这样的一片浅浅深深之中。 (查看原文)
    忙斯特 12赞 2012-10-03 23:25:12
    —— 引自第7页
  • 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以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恨的那种人。 (查看原文)
    南山 3回复 11赞 2013-05-31 20:43:11
    —— 引自第21页
  • “在绝望中求永生。”常见人驱使自己的“少年”“青年”归化于自己的“老年”。我的“老年”“青年”却听命于我的“少年”。顺理可以成章,那么逆理更可以成章——少年时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足够我受用终生。 (查看原文)
    南山 3回复 11赞 2013-05-31 20:43:11
    —— 引自第21页
  • 我走过的路,不是信仰的路程,沿途所见的是一代代宗教家都背离起始祖意旨,虚伪敷衍,曲解夸大,甚而作恶多端。 (查看原文)
    林雨希 4赞 2012-04-07 22:25:10
    —— 引自第28页
  • 「印象与主见」 问:有时你称自己的小说为“叙事性散文”,可以稍作解释吗? 答:长篇小说,我另有定义,我的那些短篇小说,都是叙事性散文,就像音乐上的叙事曲。哈代曾说“多记印象,少发主见”,每隔一段时日我就会想起这句话,凡记印象的,当时和事后都很安逸,发了主见呢,转身便有悔意,追思起来悻悻不已。现在我用的方法是“以印象表呈主见”,如果读者感受了我铺展的印象,他们自己会有主见,或许与作者的主见相合,不合呢,也罢。“主见”是一条一条的船,“印象”茫茫如海,很多人在做着船大于海的好事哩,昆德拉奋力颂扬福楼拜,又克制不住要写些使福楼拜见之蹙眉的章节。我希望这个“以印象表呈主见”的方法渐渐能用得好些,现在还没像肖邦、舒伯特他们用得好。 问:有人纯事印象,我觉得也不成其为艺术。 答:单就写作技法而言,珍珠是印象,穿过珍珠的线是主见,这样就是一串项链,线是看不见的,是不能没有不能断的。 (查看原文)
    龍在田 1回复 3赞 2012-06-26 20:52:32
    —— 引自第79页
  • 自作多情和自作无情都是可笑的。 (查看原文)
    忙斯特 4赞 2012-10-06 17:35:09
    —— 引自第18页
  • 中国曾经是个诗国,皇帝的诏令,臣子的奏章,喜庆贺词,哀丧挽联,都引用诗体,法官的判断,医师的处方,巫觋的神谕,无不出之以诗句,名妓个个是女诗人,武将酒酣兴起即席口占,驿站庙宇的白垩墙上题满了行役和游客的诗。北宋时期的风景画(山水)的成就,可与西方的交响乐作类比,而元、明、清一代代大师各占各的顶峰,实在是世界绘画史上的奇观。西方人善舞蹈,中国人精书法,中国的“书法”之道,是所有艺术表现手段中,最彰显天才和功力的一种灵智行为。 (查看原文)
    [已注销] 3赞 2012-06-14 11:49:29
    —— 引自第75页
  • 这是一种舛戾的风气,怎么都顺手牵羊般地借一句唐诗来作文章文集的题名,古人是绝不会这样没自尊的,"五四"时期未见有无聊如此者,弄雅成俗何其酸腐惫赖,诚不知谁是始作俑者。 (查看原文)
    沐沐 3赞 2012-06-25 21:13:08
    —— 引自章节:5
  • 愛默生覺察到美國的文化從社會表面看是荒漠的,街道上沒文化,店鋪中沒文化,娛樂場所更沒文化,然而文化還是在流,在生活的底層流,所以只好稱作“潛流”。以前,以前的中國也是如此,少小的我已感知傳統的文化,在都市在鄉村在我家男僕的白璧題詩中緩緩地流,外婆精通《周易》,祖母為我講《大乘五蘊論》,這裡,那裡,總會遇到真心愛讀書的人,談起來,卓有見地,品味純貞,但不煩寫作,了無理想,何必計劃,一味清雄雅健,顧盼曄然,晏如也。你若約他一同去買書,步行二十里不出鴛鴦。讀到了傑作,談一個通宵略無倦容——這類文學的信徒、文學的知音,代代輩出,到處都有,所以愛默生也會覺察到這個偉大的“潛流”之存在,他說說又沒說下去,愛默生總是這樣,其實還可以說下去:如果有一時期,降生了幾個文學天才,很大很大的,“潛流”冒上來扈擁著“天才”,那成了什麽呢,那便是“文藝復興”,或稱文學的“盛世”,“黃金時代”。不出大天才,出些小抖亂,潛流是不升上來的——目前的中國,這流傳兩三千年的精神命脈是斷了,文學的潛流枯涸而消失,真像是受了最刻毒的咒詛。 (查看原文)
    A~more 3赞 2013-01-31 22:14:24
    —— 引自第94页
  • 学生时期最宝贵的是无忧无虑的心情,青春都具有不知从哪里来的锦绣前程的保证,谁都是天才,准天才,天大的偌大的萌芽,艺术殿堂门户洞开,隐隐望见其中有自己的位置,我们真是把人生误作为一场音乐会了,哪里就想得到不出五年十年,自己要为艺术而身系囵口,而绝望投海。我们被那些演奏家,指挥家骗了,被兰心朦胧的烛形壁灯,铃兰和康乃馨的甜香迷了心窍。但是,当时只知艺术使人柔情如水,后来浩劫临头,才知艺术也使人有金刚不坏之心,每次音乐会终场出来,夜深街静,满身的音符纷纷散入黑暗的凉风中,肉体在发育时期感到肌腱微微胀痛。智力在充实催酵,也有微微的胀痛,别人从音乐中得到什么我不知道,我得到的是道德勇气。 (查看原文)
    珏儿 3赞 2017-02-08 04:50:34
    —— 引自章节:第28章 战后嘉年华
  • 其实每个人的道路都是曲折的,前途呢?无论如何自以为是光明的。年轻,真像是一个理由,一个实际上毫无用处的理由,而且当时也惘然不知用这个理由去年轻个够,我只懂得独自利用图书馆的桌椅和灯光,在校外是匆匆地吞食,在图书馆才开始静静地反刍。 (查看原文)
    珏儿 3赞 2017-02-08 05:14:36
    —— 引自章节:第29章
  • 浅浅的知识比无知更使人栗栗不安,深深的知识使人安定,我们无非是落在这样的一片浅浅深深之中。 我有一个'读者观念',这个观念比我自身高明十倍,我画给它看。是赫胥黎吧,他在讲演之前,虔诚请教前辈大师:应该如何对待听众的水平?大师道:他们一无所知。 我们的时代是人类文化的中年期。真是巧合:太阳正处于中年期,地球亦处于中年期,人类文化经历了充满神话寓言的童年,文艺复兴情窦初开的少年,浪漫主义狂歌痛哭的青年,杰出的艺术各以其足够的自知之明为其所生息的时代留下了不可更替的特征。童年幼年是热中,少年青年是热情,而壮年中年是热诚。 痴心而明哲,明哲而痴心。 木心中年后在灵隐寺卜得一签:春花秋月自劳神,成得事来反误身,任凭豪夺与智取,苍天不福有心人。 14.1.1 写作习惯呢,说来真不怕人见笑,地下车中写,巴士站上写,厨房里一边煮食一边写,并非勤奋,我想:不写又作什么呢,便写了。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到其他的椅子都反放在台子上,还要来两句: 即使我现在就走, 也是最后的一个顾客了。 进度一天通常是七千字,到半夜,万字,没有用的,都要反复修改,五稿六稿,还得冷处理,时效处理,过一周、十天,再看看,必定有错误发现。如果把某一文的改稿放在读者面前就可知道,我有多窝囊。 写作秘诀--心目中有个"读者观念",它比我高明十倍,我抱着敬畏之心来写给它看,唯恐失言失态失礼,它则百般挑剔,从来不表满意,与它朝夕相处四十年,习惯了--谢谢诸位读者所凝契而共临的"读者观念"与我始终同在,"以马内利"! 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就此变成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史学使人清醒。哲学使人坚定。我目睹很多艺文人士由于不具史学哲学的观点而临危大惧,张皇失措,彼此诬... (查看原文)
    谁丢的猫啊 1回复 3赞 2014-01-23 13:25:17
    —— 引自章节:全文
  • 艺术与梦正相反,梦不能自主,不可修改,艺术是清醒的,提炼而成的。 (查看原文)
    佳浩和他的朋友 2赞 2012-02-22 13:47:12
    —— 引自第72页
  • 癡心而明哲,明哲而癡心。為其癡心,再不明哲就要燒焦了,因為明哲,沒有這點癡心豈不凍死在雪山上。 (查看原文)
    唐文淵。 2赞 2012-03-31 16:16:54
    —— 引自第14页
  • 十多岁时读《文天祥传》,读到"自奉甚丰",觉得很投契,读到"轩眉入鬓,顾盼晔然",觉得很漂亮,很喜欢他,再读到他年轻时有一次走进宗祠,看到先祖们都曾有官衔有封赠的称号,他叹道:"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我便感到索然无趣--一是我的年龄使我不向往"俎豆其间",二是我生性顽劣,本能地感到功名富贵很麻烦,勿开心。古代的英雄豪杰似乎在童年就非常自觉,真是这样的吗?即使到了现在,我仍然怀疑都是成人灌输教唆出来的,我也仍然相信小孩子只有虚荣心,一直要虚荣到深感虚荣乏味了,才转向追求光荣。 故乡先遭轰炸、炮击、烧杀奸掠,后来就沦陷了,由汪伪政府组织的"维持会"来撑局面,百姓过的是近乎亡国奴的生活。我们小孩子唯一能做出的抵抗行动是,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家里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学龄子弟都来上课,毕竟没有一般小学中学的热闹生动。我就愈加偏爱于绘画、看课外书。画,已是"西洋画",素描速写水彩,书,是"五四"以来成名的男女作家的散文和诗,以及外国小说的翻译本,越读越觉得自己不济,人家出洋留学,法兰西、美利坚、红海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我只见过平静的湖。人家打过仗、流过浪、做过苦工、坐过监牢,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尽管这样地惭愧绝望,还是贪看别人精致豪放的生活,心里嫉妒得发慌,却也羡慕得恭而敬之,只指望战事快快结束,出洋留学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一旦大学毕业,毋需任职做事,闲在家里当然不如漂洋镀金。日本太寒酸,美国太粗俗,要去总归去法国巴黎……十多岁这个年龄的特征是自卑、妄想,无人处的高视阔步,有人处的沉着寡言笑,实在都是聪明不起来的大志若愚,这样的一个无知无能的少年终于离开故乡小镇,到浙江省会杭州市来了。 居有顷,母亲来杭州办事,当然也是为了要看看儿子,我想不免要甄检"华"与"实"的公案,结果陪母亲游山泛舟,逛街选物之余,添置了秋冬大衣各... (查看原文)
    沐沐 2赞 2012-06-25 21:27:30
    —— 引自章节:14
  • 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自己年少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就此变成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查看原文)
    忙斯特 2赞 2012-10-06 17:41:28
    —— 引自第21页
  • 政治经济是动物性的,生于战术。文化艺术是植物性的,生于战略。 (查看原文)
    79号 2赞 2013-04-26 21:02:03
    —— 引自第116页
  • 当听到纪德说“爱爱,不爱单个的人“——我已吃了一惊。以为他窃听了我内心的自白。当歌德说”假如我爱你,与你何涉。”——我太息,以为能做到的只有这一步,而这一步又是极难做到的...... (查看原文)
    南薰 1赞 2013-08-15 20:53:12
    —— 引自第34页
  • 我可不是理想主义者,我是从急骤堕落的东方文化的绝境中,仓皇脱越而来到西方的,西方文化也在衰颓,然而总要尊严些,舒徐有致些——就像从一只快要灭顶的破船上跳到另一只缓缓下沉的巨轮上,甲板虽已倾斜,尚可坐下来写些短诗。 (查看原文)
    橘川 1回复 2赞 2013-11-28 14:48:36
    —— 引自第117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2 1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