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第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評論組推薦作品
必要的角度的创作者
· · · · · ·
-
黄灿然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黄灿然,1963年生于福建泉州,1978年移居香港,1988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现为香港《大公报》国际新闻翻译。曾任《红土诗抄》主编、《声音》诗刊主编和《倾向》杂志诗歌编辑。
著有诗集《十年诗选》、《世界的隐喻》和《游泳池畔的冥想》(三本诗集大部分重复,以最后一本编得比较全面);评论集《必要的角度》;译文集《见证与愉悦——当代外国作家文选》;合编《从本土出发:香港青年诗人十五家》;合译《时代的喧嚣——曼德尔施塔姆散文选》。另译有萨尔曼·拉什迪(鲁西迪)长篇小说《羞癴》(台湾商务印书馆)和《卡瓦菲斯诗集》、《里尔克诗选》、《聂鲁达诗选》。
目录 · · · · · ·
目录
序言
辑一
花毯的探索者
希尼的创作
诗歌的纠正功用
信任诗歌
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诗路历程
从奥登的一首诗说起
蒙塔莱的艺术
怀疑和天真
一个时代的终结
最后一位现代主义者的现代观
歌德的智慧及其他
青年人·经验·苦练
本土与传统
“死亡没有形容词”
玛丽安·摩尔
作家口中开出的花朵
纽约诗派和奥哈拉
博尔赫斯的魅力
作家与政治
说吧,纳博科夫
契诃夫的传人
卡弗论小说艺术
卡尔维诺:文学的未来
辑二
译诗中的现代敏感
译诗中的非个性化与个性化
“恶化”与“欧化”
汉译与汉语的现实
在直译与意译之间作出抉择
一部失败的布罗茨基中译本
由帕斯论翻译想起的
翻译与中华文化
“运作”及其他
英语文体的变迁
辑三
入无人之境
从本土出发
边缘的声音
康夫的坦途
诗歌与文明
诗歌中的标点符号
诗歌音乐与诗歌中的音乐
论诗人的狭窄
作为过渡诗人的贝岭
王佐良的遗产
袁可嘉的贡献
冯至《十四行集》的生疏效果
穆旦:赞美之后的失望
多多:最初的契约
· · · · · · (收起)
序言
辑一
花毯的探索者
希尼的创作
诗歌的纠正功用
信任诗歌
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诗路历程
从奥登的一首诗说起
蒙塔莱的艺术
怀疑和天真
一个时代的终结
最后一位现代主义者的现代观
歌德的智慧及其他
青年人·经验·苦练
本土与传统
“死亡没有形容词”
玛丽安·摩尔
作家口中开出的花朵
纽约诗派和奥哈拉
博尔赫斯的魅力
作家与政治
说吧,纳博科夫
契诃夫的传人
卡弗论小说艺术
卡尔维诺:文学的未来
辑二
译诗中的现代敏感
译诗中的非个性化与个性化
“恶化”与“欧化”
汉译与汉语的现实
在直译与意译之间作出抉择
一部失败的布罗茨基中译本
由帕斯论翻译想起的
翻译与中华文化
“运作”及其他
英语文体的变迁
辑三
入无人之境
从本土出发
边缘的声音
康夫的坦途
诗歌与文明
诗歌中的标点符号
诗歌音乐与诗歌中的音乐
论诗人的狭窄
作为过渡诗人的贝岭
王佐良的遗产
袁可嘉的贡献
冯至《十四行集》的生疏效果
穆旦:赞美之后的失望
多多:最初的契约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诗人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我很同意布罗茨基的一句回答:写好诗。难道写好诗,为人类(或收窄一点,为民族、为同胞)提供养育心灵的精品,不也是可以“为祖国服务”吗?每一个人都专心致志于自己所从事所献身的事业,发挥所长,弥补他人所短,如此相辅相成,共同缔造更美好的人文环境,难道不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吗? 诗歌是独立的,它是诗人的声带,而不是诗人用以发表通俗的公共讯息的传声筒或标语口号的扬声器。诗人当然可以写社会、政治题材,但是,写作的前提应是:诗人为了写好诗、为了扩大诗歌的疆域和增强诗歌的爆炸力而把社会、政治纳入诗学论述中;而不是相反,把诗歌语言变成社会、政治论述的工具。当他尝试发掘自身的潜能而又发现自己根本不是这种料的时候,他就应该立即主动放弃计划要写的并撕毁已经写好了的。穆旦后期诗,以及他与此有关的种种想法,恰恰是把诗歌当成工具。当他写这些诗的时候,他首要考虑的显然不是诗歌的肌理、质地、光彩,而是如何符合当时的政治走势和实际上已没有任何个性可言的个人观点。他失去了一个杰出诗人应有的清醒:他没有主动放弃计划要写的,更加没有撕毁已经写好了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9页 -
爱尔兰诗人希尼早期的评论文字很短,也比较简单,讲得也较具体、平实,穿插小小的机智;但是后期评论则越写越长,并且趋于复杂、隐晦,不易把握,这乃是他的思考随着诗艺的逐渐繁复而不断深化所致。美籍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则相反,收在一九八七年的散文及评论集《少于一》里的文章,文字密度高,词汇丰富,句子盈满得几乎要溢出;收在一九九五年的散文及评论集《论悲伤与理性》里的大部分文章,则趋于简洁,美国口语和俚语用得较多,文章结构也比较松散。前一本散文集的风格体现他中年时期充沛的精力和开始用第二语言写作时的野心,想考验和证明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尤其是考验和证明自己对英语的掌握——隐含他想获得承认的强烈愿望。第二本散文集写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期间又获得美国桂冠诗人称号,这时他已全面获得承认,他对英语的掌握已“近于母语”(南非作家库切语),他的阅读兴趣更趋于古典或现代经典,例如贺拉斯、奥勒留、哈代、弗罗斯特;还有,他这些文章有不少是公共场合的演讲。前一本散文集的内容主要涉及俄罗斯和欧洲现代文学的经典,有“异国情调”:后一本散文集主要涉及英美文学经典,有“本土情调”。这些因素,决定了他后一本散文集的语言风格。再如尼日利亚作家索因卡,文章隐晦艰涩——极其个性化的语言;但谈话却明白流畅——绝对是公共语言。如果由一位风格单一且以“达意”为准则的译者来翻译这些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所写的作品,可能会毫无变化。而直译则会有较大的可能性去体现这些变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素葉文學叢書(共55册),
这套丛书还有
《最後的中國人》《龍的訪問》《春望》《漂移的崖岸》《聲音》
等
。
喜欢读"必要的角度"的人也喜欢 · · · · · ·
必要的角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张桃洲:评《必要的角度》
播种者 我曾在多个场合下大力推介黄灿然的《必要的角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一书,并购买后分发给周围的朋友们。那本书,是一些长短不一、看似随意的文章的集结,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分量。 黄灿然是一位有着多重身份的写者,我不知道他本人更看重哪一个。在我心目中...
(展开)

陈东东: “每一次阅读都是翻译”
《必要的角度》是诗人黄灿然评论文章的一个结集。这本尤其着重深究翻译问题的书,体现了作者开阔的阅读视野;其引人注意的阅读视角,则要让我们把翻译问题更另眼相看。这不仅因为,按照黄灿然在书中一篇短文中引用的帕斯的说法,“每一次阅读都是翻译”;这还因为,翻译是作为...
(展开)

“诗歌,也有真相要讲”
📖|《必要的角度》 ✒| 黄灿然 - “就在写完这本评论集的前后,我发现自己变得能说会道。这意味着:我可以就任何事情发表看法而且显得有见解和有价值。而我当时看到,后来看到更多的是,写评论的人都有不仅能说会道而且把能说会道发挥到极致的倾向。” - 诗人的唯一责任...
(展开)

多少朝代在他身上升起又降落了
“诗人当然可以写社会、政治题材,但是,写作的前提应该是:诗人为了写好诗、为了扩大诗歌的疆域和增强诗歌的爆炸力而把社会、政治纳入到诗学论述中;而不是相反,把诗歌语言变成社会、政治论述的工具。” 上面这段话节选自第三辑,来自《穆旦:赞美后的失望》,看到这个观点的...
(展开)

诗歌也有真相要讲,那就是语言的真相
诗歌也有真相要讲,那就是语言的真相。 诗歌有什么功用?以及诗歌应该有什么功用?这一直是困扰包括谢默斯·希尼在内的很多诗人的问题。甚至我们可以说,这几乎是困扰所有诗人的问题。 我们常讲诗歌是十分精神性的表达,是诗人点燃自己的灵魂发出的嘶吼。写诗的人,是万物的窃...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8.3分 238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8.7分 18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黄灿然及相关 (hval)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我的民国文艺Ⅶ (羊的门)
- 骚包的诗集 (♥❤)
- 港台 (真空-无人地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必要的角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屁屁虹 2010-08-02 00:19:45
虹虹读到的是1999年的初版(港版),有关黄灿然于1995、1996年的诗歌研究文章。当时已如此用功,15年后的今天我倒真很关心他修炼成如何。执迷的人很美,给他多加一粒星。
1 有用 xitchcock 2011-03-08 17:28:57
谈翻译的几篇文章极有见地
0 有用 里所 2011-08-12 13:15:24
肖严的推荐。很有意思的个人角度。
0 有用 Calum 2017-06-03 12:50:57
每过一段时间就再读的书。做了几年引进版图书的编辑后,再读又有新体会,发现了好多自己踩过甚至还陷在里面的坑
0 有用 极光 2019-03-03 21:55:33
黄灿然先生是真正的文艺者。这本文论不是egghead的学术派能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