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短评

热门
  • 5 己注销 2015-12-26 09:38:31

    开玩笑呢 同样读Langacker Goldberg的书 语言学院士运用汉语来检验 秒秒钟把理论的缺陷指出 并作出相应修补 再多几个沈先生 中国语言学也不是一无是处

  • 1 Faye Valentine 2019-12-09 13:07:13

    以后写毕业论文,每次动笔之前读一读沈家煊的文章,提醒自己什么才是真正的readers friendly

  • 0 Tacher 2013-09-15 22:16:49

    没想到这本书成为了自己语言学学习的入门书~十几篇论文把认知语言学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阐释了一遍,尤其是前几篇论文,比较经典,在20世纪之后的几篇里面反复运用其得出的理论。

  • 0 [已注销] 2012-11-14 23:16:55

    沈老师的论文集,还是很有难度的,表示作为认知语言学入门小生的我尽力了还是掌握得支离破碎。。。

  • 1 7cm 2023-02-22 21:48:56 湖北

    足量/不过量准则在语义上的解释余地太大了,总教我觉得很危险。

  • 0 別畫秋山 2023-09-04 23:44:48 甘肃

    认知的路子强调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并不把语言看作自给自足的结构体系。这确实能补充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不足,因为经验告诉我们语言确实是在人们的使用中不断变化,既定的规则并不能完全束缚言语行为,认知的因素势必要考虑在语法分析中。文章极好,没有全部读完,留待日后慢慢消化吧。

  • 0 2023-10-04 17:53:59 四川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这书和刘大为的《比喻 近喻 自喻》一样了不起。《转指和转喻》《句式和配价》两篇启发很大,写作里讲的“潜文本”,各种“折绕”的修辞,本质不也是一种转指?转指既然是一种认知模式,那它除了语言,肯定也能用来解释别的艺术,甚至是生活现象。以前觉得达利之类的画,阿彼察邦之类的电影看起来“怪”,只是一种语义的“强制共现”,一种语言的“暴力”,现在看来,也和用“果”转指“因”的认知框架有关。以前谈恋爱老是不走心,觉得所谓“仪式”、“化学反应”是一种习得性矫情,当不得真。现在知道为啥了——人们在恋爱中,常常把爱情的本质转指成了爱情的仪式。但说起来,这种“浪漫过敏”的人也没好到哪儿去,也是用“陈见”转指“目前”罢了:因噎废食。

  • 0 Ashram 2020-08-25 01:10:31

    兰盖克读到精神分裂,回来看论文集真的太好消化了。弱预测危险在“弱”,迷人在“预测”。有些疑问慢慢找解释。

  • 0 一棵苦枥树 2018-12-31 16:26:04

    沈家煊先生关于认知方面的论文集,对了解认知语言学有极大的启发性

  • 0 momo 2019-03-21 18:07:15

    很新颖,相比之下,自己接触的外文理论太少了,路漫漫呀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