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短评

热门 最新
  • 78 00 2014-08-03 12:06:47

    推荐给自认为在做设计的人都读一读,帮助自己想想三观是不是需要做些调整……很难想象这是一本写于1970年的书,而且直到今天,书中提及的那么多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好好地想想什么是更值得去做的,以及设计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神经、视野和能力。看完后确实更加迷茫,前路在哪里,组织在哪里,明天我可以做一些什么改变……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请永远心存敬畏,关心他人,意识到我们的责任和能力,在纷繁的表象中,去尽力回答那些可能只在夜深人静时候才会浮现的、可以不断自我拷问的问题。

  • 20 DD 2016-05-12 17:05:18

    综合性,前半部讲为什么设计,现在的误区,后半部讲具体怎么做 时效性有点过时 怀疑作者是乌托邦理想主义者和共产党

  • 11 ∵∪∴∽∷¨ 2013-08-29 11:30:59

    世界上狂欢的商品刺激着过度消费和被商业集团"定制的幸福模式"而孕育着的追求。另,为什么这本书没被推广开,觉得虽大体为1971年写的,仍应该做设计学生必读。

  • 11 Zh5u 2013-06-24 17:17:54

    给我带来思维冲击很多,新的视角和高度看待设计这一行为。个人认为存在一定局限性:过分强调设计师在社会中的职能,忽略了经济导向对设计需求的控制。想读英文原版,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翻译会损失掉一些,你看原版的副标题就没有了----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

  • 11 开门见山 2016-02-06 10:48:45

    Papanek是一个美好的单纯的设计师,人类需要有这样的智慧向善,它能唤起心中美好的部分,不过仅此而已。我相信当历尽繁华后也许会有同他一样的感悟,不过现阶段的自己仍无法有这种大人类大地球的胸怀。三星是给这个版本,恶心得我不要不要的,一本书有1/5的篇幅是各种大师写的各种序,我都无语了,就算你是大师,我也觉得很恶心。我还没看这本书呢你瞎比比个屁,要想写读后感,自己出书啊!

  • 4 detachment 2015-08-10 12:05:12

    这本书出版这么久了,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依旧只是理念。大部分的设计还是只是有利可图的商品。

  • 3 余颜 2020-07-16 22:43:22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就是为被遮蔽的世界设计,所谓的真实即是一个相对于商业建构与宣传的概念。七十年代出世,可看作对五十年代以来的商业产品、广告设计的背反(同一时代的日本设计则是刚刚展开,直接跳过了这段时期,开始考虑优良设计的问题),也可看作后来设计X社会的先声。然而帕帕奈克的真实亦有物质世界的意思,即是从符号世界回到物质世界的一般文化过程。如果文化(或其中最极端的艺术)意味着一种自指,则所有的设计都要向外指涉到物质之中,要将一种观念转化为事实,是所谓为了「世界」的设计。

  • 3 Elact 2014-11-23 13:27:28

    理念级别。

  • 5 谷德 2017-06-13 10:23:53

    观点犀利,结构混乱。

  • 7 煎饼果子的夏天 2018-04-14 22:36:00

    1970年的书,思想非常前卫了,书中的观点在现在也非常适用,设计师应当明白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自己的职责何在。但是,感觉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问题,作者反反复复讲好几遍,案例堆砌,不是有足够的耐心真的看不下去。另外,翻译真太糟心,可读性太低了。

  • 2 哲不痛 2016-01-13 22:27:02

    作者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理想主义

  • 3 本绿 2018-09-02 13:47:09

    不知道原作是什么效果,这个翻译太随意了,首先完了就没有然后,突然看到第二点怎么也翻不到第一点。加上各种疑似直译的大长句,动不动就用括号放内容,看的累屎。

  • 5 鸿雁 2019-02-18 19:49:46

    对设计的哲学及现实反思。作者很可爱啊,谈现代艺术那章隐藏着轻微讽刺的平淡叙述好好笑。

  • 2 诗瀛 2016-07-04 10:09:05

    喜欢这本书,但后半部分很水

  • 1 何度 2022-02-20 12:10:46

    设计师理应充满社会责任感,但如今却又如此缺乏,在沦为商业工具的同时大部分的设计都迷失了自我,一套套的设计逻辑背后,都只是在为资本做遮掩,并冠上许多美好的名号。关于设计的诚实,书中有提到诚实地使用材料从来都不会脱离材料本身的属性,要在最有效、最节俭的方式去使用它,而不是在使用各种欺骗性的表面处理,用虚假的方式去提升产品的外观。无疑这是大部分产品设计普遍使用的技俩,一种"美容“,五花八门的形式,一种自以为是的生活方式的植入,反问自己你的生活就真的是一个好的样板吗,连一个好的样板都不是,消费者是容易被诱惑的,所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才应该更加诚实、更加有社会责任感,即使我们无法真正的做到,我们要有抱有这样的心。我从没想过身边的产品会导致人的异化,对人的价值观塑造产生深刻影响,这拥塞的世界让人发慌。

  • 4 圞㿟 2017-05-04 11:23:52

    这本书,这只设计领域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起飞,而直到今天,21世纪,它仍旧在这被霓虹与雾霾笼罩的现代城市上空孤绝盘旋...

  • 3 卖咸牛奶的骗子 2013-05-09 21:34:36

    徘徊在四到五星之间……为什么米国人写的这类书总是絮絮叨叨充满讽刺还很口语化的感觉……有些地方很好有些地方好啰嗦……

  • 1 这世界蓝天延续 2018-11-03 21:30:27

    现在老生常谈的design thinking、glocal的社会创新、T型人才、全设计等概念都在这本书里讲到了,是不是来源我不清楚,但是书里的提出的这些问题,在47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着,除了如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造成的一些方式改变,书里的描述根本没有年代感。只不过47年后,作者指出的问题被承认了,提出的概念和想法被主流接受了而已。所以,被接受的这些问题将来也会被解决吗。我完全不相信,在利润驱动的资本社会里,这些问题只会严重不会消除。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不关乎设计的道德责任感,本质上是制度问题,甚至是经济社会性质决定。作者提出的那些方案太过乌托邦,实在是一厢情愿。设计没有那么多的自由,也没有所想象的话语权,如果有改变世界的能力,我想工程师的可能性还要更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