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种族大屠杀的反思
原作名: Why not kill them all?
译者: 薛绚
出版年: 2012-9
页数: 236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知文库(新版)
ISBN: 9787108040275
内容简介 · · · · · ·
希特勒为什么屠杀犹太人,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一夜之间使多数民族变成了少数民族……集体大屠杀,是因为利益、权力、还是恐惧?集体杀戮与灭族屠杀的起因一直是很多社会评论家和心理学家在思索的问题。
作者以全新的观点与复杂的角度来探讨,并从社会心理学层面深入研究暴力被合理化的根源,其呈现出历史与社会学的广度却是所有同类研究所不及的,也为集体暴力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在检视历史的向度之中,本书跳脱了概括性的谴责,从杀人者的角度来解剖他们的杀人动机,为的是让这个泯绝人性的行为不只是单一方向的检讨,更且探照杀人者的心境与历史背景,让事件的还原有更丰富的纵深。不仅如此,作者进一步举出多数社会中已经在应用的缓和暴力的机制,从而点出未来防止灭族屠杀的对策方向,全书结论所提出的见解,值得每一位研究者、决策者、有心的公民深思。
作者简介 · · · · · ·
丹尼尔·希罗(Daniel Chirot),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国际研究与社会学教授,担任东欧和西非的多个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顾问。
克拉克·麦考利(Clark Mc Cauley),是布林毛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心理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阿施(Solomon Asch)族裔政治冲突研究所主任。
目录 · · · · · ·
导论 我们是嗜杀者还是致力和平者?
第一章 为什么要灭族屠杀?古今有别吗?
导致政治性集体谋杀的四个主要动机
现代的灭族屠杀和族裔净化是不同的吗?
重返部落状态与现代的国家政府
· · · · · · (更多)
导论 我们是嗜杀者还是致力和平者?
第一章 为什么要灭族屠杀?古今有别吗?
导致政治性集体谋杀的四个主要动机
现代的灭族屠杀和族裔净化是不同的吗?
重返部落状态与现代的国家政府
第二章 灭族屠杀行为的心理依据
怎样把常人变成屠杀者
组织
诉诸情绪:领导者与跟随者
将他人简化为“本质”
差异越小越可怖
灭族屠杀的条件
第三章 有限度的作战为什么比灭族屠杀常见?
衡量灭族冲突的成本
限制战争造成的损伤
异族通婚:化敌为亲
建立作战与交流规范以约束暴力
异族通婚的规则、行为准则、夸富馈赠的意义何在
商业的强制力
道德观念的理直气壮
企望解决之道
第四章 降低政治性大屠杀的现行对策
降低族群冲突的国家政策
怎样约束申冤与报复的要求
促进宽容的方法
国家政府在促进和平交流中的关键角色
个人权利与多元文化的历史
结论 最终的答案
致谢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为什么不杀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为什么不杀光?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为什么不杀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 更多书评 7篇
-
本章着重探讨的是"种族屠杀"中施暴者的心理依据。 常人面对大屠杀时最常见的心理特点是"害怕"。 认知失调理论:克服不愿意的合理化过程。 手段:麻木作用与常例化作用可被强化 以上是把常人变成屠夫的心理转变根据。 组织 是强化个体认知失调的重要手段,并且是大规模种族屠杀施暴者的一贯特征,没有组织,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屠杀也就不会存在"种族屠杀"。 善于操弄施暴者情绪的领导人也是持久强化个体认知失调的与施暴激情... (2回应)
2012-12-07 02:10 2人喜欢
本章着重探讨的是"种族屠杀"中施暴者的心理依据。 常人面对大屠杀时最常见的心理特点是"害怕"。
认知失调理论:克服不愿意的合理化过程。 手段:麻木作用与常例化作用可被强化 引自 第二章 灭族屠杀行为的心理依据 以上是把常人变成屠夫的心理转变根据。 组织 是强化个体认知失调的重要手段,并且是大规模种族屠杀施暴者的一贯特征,没有组织,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屠杀也就不会存在"种族屠杀"。 善于操弄施暴者情绪的领导人也是持久强化个体认知失调的与施暴激情的重要因素。他们一般用以下几种情绪操弄施暴者: 恐惧---以"恐惧灭亡"为代表,压力来自外部与内部。 愤怒---1:侮辱-愤怒 2:挫折-攻击(痛苦-攻击)第一种有着明显的报复对象的行为。第二种则是没有特定报复对象的行为。 仇恨---仇恨是多种情绪的混合或衍生,有着强烈的,持久的特点。类似于愤怒但比愤怒更为复杂更为深刻。(被恨的人或群体没办法改善这种恨的程度) 爱---
爱是正向认同的极端呈现,恨是逆向认同的极端呈现 引自 第二章 灭族屠杀行为的心理依据 (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因为爱进而恐惧、所以恨) (爱与恨是两位一体) 羞耻与屈辱---两者是演绎关系,羞耻很容易变成屈辱。前者一般是由内而发的对自己的愤怒,后者是由外力施加使自己丧失尊严因此对对方愤怒。 嫌恶(讨厌)---生理习惯、特征,等等。
负面偏颇:人类对于痛苦和损失的感受特别敏锐,远胜过成功与获得。 族群感受到的敌人威胁越大,内聚力就越强,对领导者更崇拜,更加理想化自己族群的价值观,对偏离共同拥护的价值常模的分子的惩罚也会越残忍 引自 第二章 灭族屠杀行为的心理依据 又让我想起了"文革"~
愤怒的人希望他愤怒的目标受苦,仇恨则希望目标不存在--亚里士多德 引自 第二章 灭族屠杀行为的心理依据 2回应 2012-12-07 02:10 -
明羽波·秀川 (嚯!(Irreversing))
原文我没什么好引述的。 就一句: 微小差异自恋癖着眼的是本质上的竞争。两个敌对族群要较量谁才是“真正优良”的本质,谁又是“邪恶”的冒牌货。 其实我第一想到的不是天主教与新教的互杀,而且现在国内的扯淡。就如“自由派”的“冥煮之后杀全家”和“五毛”、毛左口里的“再来一次文革”、“杀光汉奸走狗”,明明都是中国人——至少都是中华文化体系,都有一样的文化和历史,但相互间把对方——把反对自己的人——本质化、符... (6回应)2012-10-14 10:57 1人喜欢
原文我没什么好引述的。 就一句:
微小差异自恋癖着眼的是本质上的竞争。两个敌对族群要较量谁才是“真正优良”的本质,谁又是“邪恶”的冒牌货。 引自 差异越小越恐怖 其实我第一想到的不是天主教与新教的互杀,而且现在国内的扯淡。就如“自由派”的“冥煮之后杀全家”和“五毛”、毛左口里的“再来一次文革”、“杀光汉奸走狗”,明明都是中国人——至少都是中华文化体系,都有一样的文化和历史,但相互间把对方——把反对自己的人——本质化、符号化为所谓的“专制和罪恶的奴才”或“狗汉奸、西方人的走狗暴徒”。差异之小与大,竟天上人间。 书中前文说过,在冲突中,将对方“本质化”,更容易产生“恐惧污染”和“族裔净化”,即使在民族国家中依旧存在——民族主义越得到强化,激烈的冲突和潜在的屠杀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我觉得今日社会真是病态。
6回应 2012-10-14 10:57 -
婧中人 (做个好人)
Paul Rozin的研究也发现,纳粹改送至死亡集中营处绝不无道理。因为,一般人多会对于可能联想到自己的动物性的事物有反感,所以我们会用各式各样的仪式来包装性、吃、卫生、排泄分泌、分娩,当然,死亡也在此例。目睹别人被屠杀,会使我们想到自己的脆弱与以后的下场。动手屠杀的人必须设法把这个行为仪式化,拉远自己与屠杀行为的距离,避免把自己想成与被杀者一样。2015-06-06 14:16 1人喜欢
-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ärung),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2014-09-17 17:12
-
本章探讨了种族屠杀出现的原因。及施暴者普遍的心理特征与构成特点。 对"种族屠杀"行为不应以理由或动机来断定,而是以造成的结果或宗旨来识别。文中举出,二战后苏联不同意联合国对其三十年代斯大林实行的"肃反行动"冠以"种族屠杀"的罪名,这一桥段很有意思。 集体驱逐等同于非暴力的种族屠杀。 便利(更好的统治)、报复(惩罚泄愤)、单纯的恐惧、恐惧污染(作用最强烈,例如,宗教纯净,阶级纯净)、是政治性集体谋杀...
2012-12-07 00:59
-
第1部分总体归纳为: 灭族屠杀行为的四种理由是:(1)为达到实质的、有形的目的而除掉构成阻力的反对者;(2)自认受了欺而要讨回公道;(3)恐惧敌人;(4)认为必须除掉异己才可保持生活环境清净。 总的来说没啥亮点,都是脑内思考就可以总结出来的。 第2部分的内容从如何培训屠杀者入手,这才有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果然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只要对症下药的卸下心理负担,天使随时可能变成魔鬼。
2020-12-13 21:39
-
第一章.为什么要灭族屠杀?古今有别吗? 1.“灭族屠杀”(用语):于1944年新创,1948年由联合国定位国际罪行。 “族裔净化”(用语):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战争期间开始通行,1993年由联合国宣告为危害人类的罪行。 1.1两个用语虽然有别,意义上却有相当多的重叠之处。 1.1.1现代的族裔净化事件导致死亡人数之多往往已经符合联合国所谓灭族屠杀的定义:即企图将国家的,族裔文化的,种族的,宗教的群体整个或部分消灭。 1.1.2... (1回应)
2020-05-24 12:42
第一章.为什么要灭族屠杀?古今有别吗? 1.“灭族屠杀”(用语):于1944年新创,1948年由联合国定位国际罪行。 “族裔净化”(用语):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战争期间开始通行,1993年由联合国宣告为危害人类的罪行。 1.1两个用语虽然有别,意义上却有相当多的重叠之处。 1.1.1现代的族裔净化事件导致死亡人数之多往往已经符合联合国所谓灭族屠杀的定义:即企图将国家的,族裔文化的,种族的,宗教的群体整个或部分消灭。 1.1.2“灭族屠杀”和“族裔净化”都用于指政治上的强势群体试图除掉他们视为敌人的族裔或种族的极端实例。 2.什么背景条件会导致集体目视化或集体驱逐? 2.1导致政治性集体谋杀的四个主要动机 1)政治性集体谋杀的最基本条件:某个群体的势力远远凌驾于另一个群体之上。 2.1.1 便利 「1」让步成本高于抵抗成本(集体驱逐或集体谋杀是最廉价的解决办法) 2.1.2 报复 「1」刻意标榜“威信”与“荣誉”是警告所有潜在敌人的一条合理策略(有仇必报)。 「2」报复的程度会超出单纯的成本效益盘算。 「3」国家政治功能弱或根本没有国家政府存在的社会里,杀人事件很平常,家族之间的世仇可能持续很久。 2.1.3 单纯的恐惧 「1」就极端的例子而言,激起灭族屠杀冲动最快的,莫过于害怕自己被敌人消灭。 2.1.4 恐惧污染 「1」不论以族裔文化、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阶级差异为由的集体屠杀或放逐,都有可能是由恐惧污染引起的。 「2」伪科学的优生观念。 2)四种动机如何区别? 「1」 上述的四种动机彼此没有排他性。 「2」报复与恐惧这两种动机往往会重叠。 2.2 现代的灭族屠杀和族裔净化是不同的吗? 2.2.1 20世纪灭族屠杀与族裔净化背后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现代现象,为配合现代化国家政府需要而建构。 2.2.2 现代的民族主义要求更高的文化同质性,方式可能是要求人民采行共同的语言和同一套价值标准,或是接受族裔的,或宗教信仰的同质性(或两者兼备)。 2.2.3现代的世界已重新部落化。 2.2.4近代以来发生的族裔净化事件比直接把敌人杀尽的事件多得太多。 2.2.5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灭族屠杀,纳粹对犹太人的灭族屠杀,卢旺达的图西族被灭族屠杀都是彻底族裔净化行动的一部分。 第二章 灭族屠杀行为的心理依据。 1.怎样把常人变成屠杀者 1.1按认知失调理论,人会为了解释自己的行为有道理而改变自己的观点。 1.2杀戮的麻木化与常例化可以从两方面来作用,一是减少死亡本来会有的不安刺激引起的情绪冲击,二是在认知上,道德上将这个行为合理化。 1.3只要环境条件对了,把相当高比例的正常人变成集体谋杀犯,殊非难事。 1.4组织 「1」大规模灭族屠杀不可没有组织。 「2」实际执行屠杀的人如果是组织精密而且有人领导,运作会更有效率,也会克服道德上的顾虑。 「3」族裔冲突的暴动中,人们会犯下暴行,会断人手脚,强奸,杀人,但是如果不是权威当局派来的,有政治动机的,有组织的领导者在执行,杀戮的威力相对而言是弱的。 1.5诉诸情绪:领导者与跟踪者 「1」多数的集体杀戮事件中,领导行动者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因素。 「2」地方上领袖发动滥杀的动机:1)便于自己掌控社群 2)把敌对族群的地盘清楚掉 1.6 恐惧 「1」关切自身群体会有什么遭遇是不同群体之间起冲突的原因。 「2」力量最大的恐惧是恐惧灭亡。 「3」恐惧污染是一种特殊的存亡恐惧。(恐惧被污染所恐惧的不是自己的族群有形延续受到威胁,而是恐惧族群的精神或本质可能不保。) 「4」基本的恐惧情绪导致的生理表现:心跳加剧,手心冒汗,汗毛竖立,口干舌燥。(该反应无法用来解释预先计划好的集体杀戮。)ps:杀的人非人,估摸是一种有害的概念。 「5」负面偏颇:人对于痛苦和损失的感受远远敏锐于感受成功与获得。(对于等量的获得与损失,我们会觉得损失的量是比较大的。) 「6」负面偏颇是激起族群暴力的一个强效因素。 「7」族群感受敌人威胁越大,内聚力就就越强,对偏离共同拥护的价值常模的分子惩罚也就越重。 「8」军人服从命令的动机之一是恐惧受惩罚。恐惧惩罚也是参与灭族屠杀和族裔净化的一个动机。 1.7 愤怒 「1」愤怒的主要理论:一.因为我或我所关心的人是被损伤或轻蔑的目标,所以我发怒(亚里士多德)。 二.发怒是疼痛或挫折自然引起的生理反应(弗洛伊德,“挫折—攻击原理”)。 「2」两种论点的主要差别是愤怒是否经过认知上的是非曲直评估之后的反应,抑或是对于所有痛苦经验不由自主的反应 「3」多数的族群冲突,尤其是导致集体杀戮的族群冲突都是同时牵涉到恐惧与愤怒的。 1.8 仇恨 「1」仇恨通常与愤怒并列为最恐怖暴力冲突事件的起因(亚里士多德:愤怒的人希望他愤怒的目标受苦;仇恨希望目标不存在)。 「2」斯滕博格:仇恨包含三个成分:鄙夷、嫌恶、又怒又怕。 「3」恨更像是逆向认同的极端表现。 1.9 爱 「1」爱是正向认同的极端呈现。 「2」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心理原因正是集体认同。 「3」我们会对那些最可能与我们有共同遗传基因的人发挥利他精神。 「4」演化论:人类爱的力量可以战胜利己之心。 1.0 羞耻与耻辱 嫌恶 「1」羞耻和屈辱常被列为导致灭族屠杀的原因。 「2」羞耻和屈辱:公然丧失尊严或地位。羞耻是觉得自己理应丧失,屈辱则是外力造成,不得不丧失。 「3」保罗.罗金:嫌恶是由身体的分泌物、文化上排斥的饮食习惯与两性方式、与死亡和腐败相关的动物引起的。 2.将他人简化为“本质” 2.1捏灭族屠杀是根据类别划分而进行的杀戮。 「1」不论是哪一种社会归类,只要屠杀者认为它是能自我再生的,就可能形成应予消灭的目标。 「2」族裔文化的,民族的群体能自我再生是因为他们的下一代仍维持相同的血统和生理属性。 「3」将屠杀目标归类可以凭具体事实,也可以凭抽象的共同性,包括肤色,面貌,身材等可以直接凭观察看出的特性,以及阶级,意识形态,文化等抽象的特征。 「4」把数以万计的各式各样的个人看成一个单一目标物,是人类才有的奇特认知本领。 2.2 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或族裔文化群体是“纯粹”的。 「1」迁徙、同化、征服、脱离,都是长久存在的群体之中成员必然会变动的因素。 「2」文化上的交流必然导致目标群体在土地上的边界模糊不清。 2.3 本质是使某个生物能是它自己的某种隐而不见的成分。 「1」本质是生物性和精神的公分母。 「2」把敌人指为卑劣的畜生或危险的传染病乃是剔除其人性的一个招式。 「3」对于外团体的恨与对于内团体的爱紧密相连。 3.差异越小越可怖 「1」一旦着眼于本质上的差异,其他方面的差异越小,被污染的威胁越大,仇恨也就越强烈。 「2」弗洛伊德:微小差异自恋癖。微小差异自恋癖着眼的是本质上的竞争。 「3」“正因为族群之间的差异很小,所以必须积极表现出来。两个族群之间的差异越是细微,两边越会奋力把这种差异表现成绝对价值。” 「4」20世纪规模最大的灭族屠杀事件,都是意识形态多于族裔因素。 4.灭族屠杀的条件 「1」人类偏好拿恐惧、愤怒、爱、恨来作历史表述。 「2」领导人对敌人的负面情绪往往比实际执行屠杀的人还要强烈。 「3」个人之间或族群之间可能存在的不满与敌意,通常须借相互牵制的社会机制和心理上的压抑来克制。一旦这些克制的力量瓦解,结果就是集体杀戮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可能爆发灭族屠杀。 第三章 有限度的作战为什么比灭族屠杀常见? 1.多数冲突为什么会在酿成大灾祸之前就平息下来? 「1」相互冲突的群体都能设计一套冲突与和解的规则,可以使暴力降温,也减少冲突双方全体被消灭的可能(把竞争仪式化可以取代部分暴力)。 「2」借交流限制损害,如果对竞争的各方有利,各方就会设法维持这种克制冲突的法则(异族通婚、商贸交流、仪式化的馈赠等等都是缓和冲突的策略)。 「3」有些意识形态很容易导致灭族屠杀,有些则不至于。 1.1 衡量灭族冲突的成本 「1」作战与暴力行为是耗费成本的,过度的作战可能耗费极大的成本。 「2」发动暴力行动的人必然预期这样做能有所获,否则不会破坏原有的和平或休战。 「3」绝大多数的族裔冲突事例不会让竞争升高到暴力行为,是因为妥协与和平生活本来就更合理,也更有效率。 1.2 限制战争造成的损伤 「1」战事杀戮受到人类社会的约束。 「2」大规模的战事本身就是特例,不是常模。 1.3 异族通婚 「1」解释异族通婚的理由:1)按社会生物学的说法,近亲通婚会出现明显的遗传缺陷 2)按心理分析的观点,防止乱伦违禁 3)按功能论的观点,异族通婚可巩固结盟关系,有益于存活的重要价值 「2」不同族群之间的往来度越高,发生战争的频率也越高。 「3」相争的族群如果严守族内婚嫁的制度,与外族发生激烈暴力冲突的可能应该会增高。 「4」如果强势的族群要求遵循族内婚嫁,而且把维持纯净的规则执行到极致,结果可能就是种族隔离政策,若走上极端,就是把族裔净化或灭族屠杀合理化。 「5」异族通婚的规则的特征:1)可以建立互惠交流的系统 2)交流模式必须制定好 1.4 建立作战与交流规范以约束暴力 「1」不安定的时期比安定的时期更可能产生极度暴力。 「2」一定的行为规范可以减少大屠杀爆发的可能。 「3」互相竞争的族群商定社会交流方式与合理约束冲突的规则,需要时间。 「4」“帖木儿法则”:与在自身势力范围内的族群遵守准则,与完全在自身势力范围外的敌人可能不遵守准则。 「5」夸富馈赠:财物战争,借馈赠礼物赢得以往要借战争赢得的名誉与威望。 2.异族通婚的规则、行为准则、夸富馈赠的意义何在? 「1」限制现代社会内部暴力冲突最明显的力量即强势的政府。 「2」受道德上合理法则约束的群体之间的任何交流系统可以发挥降低冲突强度的作用。 3.商业的强制力 「1」商业上的厉害关系不论如何防止战争失去理性,只要有弱势的族群被认定是妨碍经济获益的,就有可能发生残酷的族裔净化。 「2」商贸方面的利害考量在某些情况下的确可能减少杀戮。 4.道德观念的理直气壮 「1」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必须要动员所有人,这要靠制造部落团结意识来达成的。 「2」贵族做风:血腥战争在行为规范(荣誉感)约束下不会变成灭族屠杀。 4.1 启蒙思想的个人主义之重要 「1」所有的集体屠杀是没有个人差异的。 「2」如果接受了启蒙思想之重视个人,承认任何家庭、社群、部落、民族、国家之中的个人都有自主权,就等于抛开集体罪恶的原则,反对集体惩罚。 「3」如果相信一个群体包含单一的敌意,具有单一的统一特质,这种态度就可能导向灭族屠杀的行为。 「4」现代的世界已经回归部落习性。 4.2 意识形态之节制与存疑之必要 「1」20世纪嗜杀的极权政府的特征:1)不承认被界定为敌人的群体内部有个人差异存在 2)对自己的意识形态把握十足 4.3极端纯粹化之危险 「1」激烈的乌托邦运动爆发疯狂屠杀是常事。该运动相信春净化可使社会脱胎换骨,一旦失败就怪罪执行净化不够积极。 第四章 降低政治性大屠杀的现行对策 「1」降低族群冲突的方法:处理国家内部潜在族裔竞争政策、用国际武力介入国家内部的冲突、使用国际压力处理罪行 「2」促进宽容的方法:在社群之间建立友谊、建立公民社会、权力下放与建立民主体制 最终的答案: 「1」为什么不把他们全部杀掉?因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
1回应 2020-05-24 12:42 -
婧中人 (做个好人)
倡导人权的人士认为,推广人道精神可以约束世界上的冲突,并且使全世界的统治方式与解决冲突的方式都能更为仁厚。他们想得没有错。但是Timotgy McDaniel提醒,这是西方国家特有的观念,在世界上其他地区被指为族裔自我中心与伪善。他引用了摩洛哥“宗教学者会议”答辩人权要求时说的一段话:“我们在伊斯兰教中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人权的。我们对白种人、黑种人、犹太教徒、穆斯林是一视同仁的——人人都是自由的。我们国内从来没...2015-06-06 14:36
论坛 · · · · · ·
翻译太差劲 | 来自wonboy | 17 回应 | 2014-04-17 |
现在的校对人员越来越不负责!!!可以炒了! | 来自Psychocandy | 4 回应 | 2013-10-30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立緒文化 (2007)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版三联新知文库 (小米=qdmimi)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二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丛书收藏报告【未完结】 (爱玛·包法利)
- 三联书店新版“新知文库”编号顺序作品大全 (王多功)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为什么不杀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Z. 2016-02-23
看的眉头紧锁
1 有用 自娱者小五 2013-06-29
这书的厚度算是极限,如果再多一点点,我估计就给3星了。一如新知文库我所读过的其他几本一样,非常漂亮的题目,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角和题材,但经过了前几次的失望,这次我平和多了,也许是无所谓期待,也就无所谓失望,竟然觉得还很过得去。对于作者针对集体暴力根源的分析,深以为然,想来也跳不出那几个动机,只是对这种动机引发的后果之大之严重,也很困惑,是否人本就存在劣根性,嗜杀嗜血,倾向于党同伐异?恐惧、控制欲不都... 这书的厚度算是极限,如果再多一点点,我估计就给3星了。一如新知文库我所读过的其他几本一样,非常漂亮的题目,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角和题材,但经过了前几次的失望,这次我平和多了,也许是无所谓期待,也就无所谓失望,竟然觉得还很过得去。对于作者针对集体暴力根源的分析,深以为然,想来也跳不出那几个动机,只是对这种动机引发的后果之大之严重,也很困惑,是否人本就存在劣根性,嗜杀嗜血,倾向于党同伐异?恐惧、控制欲不都是人的本能么?个人喜欢后半部分多些。 (展开)
1 有用 蝉 2014-03-24
: D066/4262
3 有用 舞池里的塔西佗 2012-10-05
不够深刻,都是一些很普通的观点,所谓防范的操作性也太过理想化。作为普及读物,还够格。
0 有用 思故渊 2016-06-21
写得不好。没有insight,通篇有种西方先进国家看落后国家新鲜的隔靴搔痒感,没有坚实的理论也没用坚实的论据。
0 有用 TsunamiAisle 2020-12-30
个人觉得最后一部分没什么必要,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为了充实结构硬写,其实有些问题确实没有解决之道。
0 有用 KURO 2020-12-08
平平无奇的文献综述……
0 有用 Fiona 2020-07-28
1.两位作者见解惊人的肤浅。 2.译者用词半文半白,透着一股摇头晃脑的自鸣得意。
0 有用 三儿爷 2020-07-07
稍凌乱、略单薄。
0 有用 Lincredible#0 2020-07-01
Even I find it too liberal(ly) universalist and too hubristic.告诉大家解决大屠杀的问题是构建公民社会和增强经济联系,难不成是把人们当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