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的书评 (10)

贡布罗维奇:一生都处在逐欲求欢的叛逆期
流亡在圈子之外 1939年,贡布罗维奇应邀至布宜诺斯艾利斯,却恰逢二战爆发,结果他在阿根廷滞留了24年。流亡的他始终处于孤绝的状态,丝毫没有融入当地的波兰圈子,他甚至以一本《横渡大西洋》讽刺了波兰人社区的可笑之处,这使他与当地的侨民圈子彻底决裂了。 而他也从未进...
(展开)

暮气沉沉的欧洲对青春的迷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当我认识到贡布罗维奇及其作品,像很多读者那样,从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种草,忘记昆德拉如何评论他,但我的感觉似乎是与卡夫卡构建的“我”、或者说“K”——这样幽灵般的叙述者相似的,能想象到这么一位叙述者:他处在压抑落败的欧洲,总在战争前夕阴云中的担惊受怕或在战... (展开)
关于色的删减内容补充
现在说一说横渡大西洋后的事吧。 和歌山前往四国的轮渡,我登船,午后。一眼便认出一位病怏怏的年轻人…伴随着酸味,是知识分子的特质…航行有了酸味,成了知识分子特质的航行?我不由得警惕。天气晴朗,淡蓝色。船舱点着灯,细纹地板。阳光穿过舷窗,和人造光在地上交媾,浓重...
(展开)

暴力与情色交织下的哲学小说
作为一本小说,几乎所有人的都认为很难为其写出梗概。米哈乌·格沃文斯基在书后的评论中提出弗雷德里克是尼采在小说中的化身,确实,这个无神论者近乎疯狂的行为若带着这样的观点反而可以理解了。很多评论家认为弗雷德里克是窥阴癖者,是狂人,但作者本人却说“这本小说的主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