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的书评 (10)

phie 2015-01-03 19:17:14

贡布罗维奇:一生都处在逐欲求欢的叛逆期

流亡在圈子之外 1939年,贡布罗维奇应邀至布宜诺斯艾利斯,却恰逢二战爆发,结果他在阿根廷滞留了24年。流亡的他始终处于孤绝的状态,丝毫没有融入当地的波兰圈子,他甚至以一本《横渡大西洋》讽刺了波兰人社区的可笑之处,这使他与当地的侨民圈子彻底决裂了。 而他也从未进...  (展开)
何家炜 2013-04-15 12:12:09

《色》评论( by 米哈乌·格沃文斯基)

一 为贡布罗维奇的长篇小说内容写出梗概,不易做到。每篇梗概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作品实施强暴,而在《色》一例中,很有可能是特别不适宜的,因为这样做会摧毁作品。如果我想一般地复述这部小说的内容,我就不得不将其漫画化;不排除这样的情况:我把这样的报告送给某个人,如...  (展开)
Jolari 2023-03-02 15:17:17

暮气沉沉的欧洲对青春的迷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当我认识到贡布罗维奇及其作品,像很多读者那样,从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种草,忘记昆德拉如何评论他,但我的感觉似乎是与卡夫卡构建的“我”、或者说“K”——这样幽灵般的叙述者相似的,能想象到这么一位叙述者:他处在压抑落败的欧洲,总在战争前夕阴云中的担惊受怕或在战...  (展开)
2017-07-23 19:52:04

随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弗雷德里克,又或战争的强存在(即使已成过去),在我心中使战后恢复的秩序(重演往昔戏剧的朋友圈、乡村、教堂…等一切)成为一层虚弱的掩盖(掩盖战争的曾在),被毁坏的一切已不可重返,重建只是拿起腐烂杂碎依原样堆砌,而弗雷德里克的存在像块尖石,助我刺穿这薄纱,穿透...  (展开)
鲍里斯·安基斯 2024-05-02 23:03:11

关于色的删减内容补充

现在说一说横渡大西洋后的事吧。 和歌山前往四国的轮渡,我登船,午后。一眼便认出一位病怏怏的年轻人…伴随着酸味,是知识分子的特质…航行有了酸味,成了知识分子特质的航行?我不由得警惕。天气晴朗,淡蓝色。船舱点着灯,细纹地板。阳光穿过舷窗,和人造光在地上交媾,浓重...  (展开)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7-07-08 12:44:25

童年的消逝

尘世的、性感的、未成年的神性,构成者是两个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他俩创造一个封闭的世界。 《色》是这样一部幻想小说,和一般的纯粹虚构或超自然现象相比,它更接近是一种现实的微分。它不是思维游戏,因为游戏只是对愉悦的复制;相反,它是一次探险,是对人类意识的重新发明,...  (展开)
🐰 2020-02-07 22:10:00

暴力与情色交织下的哲学小说

作为一本小说,几乎所有人的都认为很难为其写出梗概。米哈乌·格沃文斯基在书后的评论中提出弗雷德里克是尼采在小说中的化身,确实,这个无神论者近乎疯狂的行为若带着这样的观点反而可以理解了。很多评论家认为弗雷德里克是窥阴癖者,是狂人,但作者本人却说“这本小说的主角...  (展开)
庄蝶庵 2013-10-25 21:37:55

大师笔法

小说是极其迷幻的存在。实在是初读贡布罗维奇,不知道竟有这样叙述的方式。纯然用一种极轻的笔触,传达沉重的主题;而以游戏般的设局,完成罪孽。这种轻佻性,确乎是情色的态度;这种窥视青春的视角,确乎等同于窥阴癖;但这种混杂了人性溃败的全面叙事,却呈现出自我世界的整...  (展开)
2014-03-09 23:46:27

當遇到那些“看不懂”的小說

“看不懂”的小說,大概可分兩種── 第一種:深奧晦澀,秀哲理炫概念。 第二種:意識流啊意識流,作者只管瞎表達,讀者愛咋念咋念。 用心在讀“看不懂”的小說的讀者,大概也可分兩種── 第一種:必須假裝讀懂,並且寫出更讀不懂的書評來證明他們讀懂了(真學院派們不算哈,...  (展开)
Vmiyu 2012-11-29 17:46:58

我的经历 法系理论接触

我也是个法学硕士研究生! 00000000000000000X 00000000X000000000 000000000X00000000 00000000000x000000 0000000000X0000000 0000000X0000000000 00000000X000000000 00000000X000000000 00000000X000000000 000000000000x00000 0000000000X0000000 00000000000x000000 XXX...  (展开)

订阅色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