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的原文摘录

  • 如果是一棵离群索居独自生长的树,一定会有裂缝,那样的是不能买的。因为那样的树南风北风都承受着,树枝也会随着风来回地往树上绕来绕去,甚至有可能树根都不是特别牢靠,这样的树一般都很弱。 (查看原文)
    2回复 4赞 2012-10-22 12:14:17
    —— 引自第64页
  • 当没有了手工业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做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地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它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的,所以它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这体温使使用它的人感觉到温暖。……社会的变迁,势必要使一些东西消失,又使一些东西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惯性。但是作为我们,更该保持的恰恰就是从前那个时代里人们曾经珍重的那种待人的“真诚”。 (查看原文)
    2赞 2012-03-11 17:45:48
    —— 引自章节:中文版序
  • 任何一座庙宇佛塔每隔二百年就会有一次大的修建翻新高潮 (查看原文)
    甜 沫 2赞 2012-12-24 20:39:15
    —— 引自第29页
  • 有时用链锯锯着锯着,就碰到了"节眼",这些节眼都是当树还在幼小的时候,有人折了它的枝条,那么在树成长的过程中,折了枝条的地方就会自然地长死,长成以后就形成了"节眼"。 (查看原文)
    甜 沫 1赞 2012-12-25 18:32:02
    —— 引自第47页
  • 想当年我到西冈师傅那儿学徒的时候,西冈师傅就明确声明,不准看报,看书,连跟工作有关的书也不行,总之,什么都不行,有时间了就磨工具。早上起来,带上便当就去了寺庙,傍晚回来以后先帮忙做饭,吃过饭就到二楼去磨呀磨得一直到很晚。师傅说,其他多余的事情一切都不要想,不要干。可是也什么都不教,只是一起去工地,他会说你来干干这个。所有的信息在学徒中都是多余的。所以,我们那里偶尔来个头脑好的孩子,就很难办。要让他把脑子恢复成一片空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那儿有一个从鹿儿岛来的孩子,很喜欢读书,老是利用午休的时间看书,有时候我从后面偷偷看一眼并对他说:哟,你看的书挺难嘛。他就说:师傅,这是法语。 (查看原文)
    Monan 1赞 2014-05-11 15:32:36
    —— 引自章节:奇妙的弟子们
  • 1、这些手艺还保持这从前的姿态。 有人说它们太老旧了,也有人说它太落后了, 但是还是有人觉得那些手艺很好,还是有人用它们。 (查看原文)
    suran.z 1赞 2017-03-24 20:46:15
    —— 引自第1页
  • 2、当没有了手工业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它们经过“手工”一下做出来的,所以它们自身都有体温的,这体温然使用它的人感觉温暖。 3、任何一建筑都包含了美观、结实和持久这三个要素。 4、整合木头的癖性就是整合工匠自己的心。意思是说作为宫殿木匠头领的大师傅要有很好的心理人格素养。 5、其实我理解学活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怀着颗诚实的心去理解对方工作的过程。 6、因为活儿是靠真正动手干了才能记得住,不是靠书本上或者口头教出来的。 7、不具备把一百种思想归拢为一的器量,那就不配做师傅。 8、但是,给他们机会。他们会在所给予的机会中磨练并成长。因为很多东西不是嘴教出来。 9、因为每一个木盆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所以绝对出不来同样的东西。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这么多年都是这样反反复复过来的。有时也随自己的心情,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干脆休息不干了。 10、其实过去,每一件农具都是这样合着自己的手和身体定做的,但是随着打铁作坊的消失,这种量身定做的形式越来越少了。人们不得不从那些模样相同的工具中挑选适合自己用的,也就说,要让自己的身体去适应工具。 (查看原文)
    suran.z 1赞 2017-03-24 20:46:15
    —— 引自第1页
  • 这之前牛窗镇那里有个铁匠做这个,但是他去世了,就没人做了。那人临去世到我这里,把手里的船钉都给我了,我本来是打算让他寄给我的,但是他自己亲自跑来了。回去三天后他就走了。 (查看原文)
    2012-10-22 12:29:44
    —— 引自第76页
  • 他们现在建的寺庙要三年后才完工,总额是十二亿日元。这么年轻就接这么大的活儿,肯定有人不相信他们能做好,但是,他们绝对没问题,靠着他们年轻的气势,等到这个活儿完工的时候,这些孩子也就都出徒了。因为活儿是靠真正动手干了才能记得住,不是靠书本上或是口头上教出来的。 (查看原文)
    王大宝 2012-10-28 20:25:53
    —— 引自第30页
  • 学徒的时候,开始都是给师傅打打下手,轮不上做盆。一两年以后各个步骤就慢慢地记住了。可是,算起来我做木盆也做了几十年了,真正做出自己特别满意的物件还一个都没有。 (查看原文)
    王大宝 2012-10-28 20:31:19
    —— 引自第41页
  • 从前,我们也都是住在林子旁的小屋里做活儿的。在靠近林子的地方盖一间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做活儿、吃饭、睡觉都在那里。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满地的刨花清扫一下,铺上被褥就睡。早上起来,把铺盖卷成一个卷放到搭在屋内的棚子上边。家里人跟我一起去的时候很少,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一次带上十天左右的主食和副食,就驻扎下来。做好的物件堆放在房间的一角,等雪融化了以后再把它们背下山去。每隔十天我要下山去取食物,严冬的季节,只能瞄准天气好的时候下山。 (查看原文)
    王大宝 2012-10-28 20:34:33
    —— 引自第42页
  • 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所带来的是“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费观念。旧时的缝缝补补反复使用的精神也随之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前那种珍重每一个工具和每一个物品的生活态度也就没有了。 过分追求廉价和效率,让人已经忘了作为人的本来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由于材料生长土壤和自然的各不相同,它们的习性也都千奇百态。而让这些素材的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是手艺人们的工作,也是让物品看上去有性格,与众不同的缘由所在。这些手艺的活计是带着制作它的人的体温。而工厂追求的则是统一的,不需要性格的。有性格是要被处理掉。也就是被扔掉。这是“去除”的观念。被去除的是被认为不能用的。这样的观念也体现在对人的使用上。 (查看原文)
    李小细 2012-11-20 18:12:34
    —— 引自第2页
  • 我们是靠着漆树吃饭的。是靠成天折磨漆树、伤害漆树来让自己有饭吃,所以,我们平常都会在自己的心里供养漆树。几年前我们还曾经搞过一次大的法事来祭祀漆树的亡灵。 (查看原文)
    王大宝 2012-11-25 17:47:02
    —— 引自第226页
  • 我实在是舍不得浪费材料,虽然这些材料都是白来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它们是很珍贵的东西。 (查看原文)
    D 2012-12-26 11:39:27
    —— 引自第263页
  • 别看我已经做了这么多年的木盆,可做出一年中自己满意的作品也就两三个吧。所以,赶在这时候买到它的客人算是运气好。 (查看原文)
    D 2012-12-26 11:52:54
    —— 引自第42页
  • 那四神相应的宝地是什么样的地形呢?就是东边要有清流,南边地势要低,比如要有沼泽地或浅谷最好。西边要是大道,北边要靠着山才好。这就是所谓四神相应的宝地。 (查看原文)
    D 2012-12-26 12:11:58
    —— 引自第16页
  • 古代的建筑并不是很严谨地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尺寸去建造,但是建造出来的东西却完美无憾。 任何一个建筑都包含了美观,结实和持久这三个要素。过去,按照这三个要素来完成设计的都是宫殿大木匠们自己,他们既是建筑师又是设计师,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建筑设计师。 (查看原文)
    D 2012-12-26 12:57:28
    —— 引自第24页
  • 削刨像小的竹叶那样,而枪刨刨过的痕迹更像鱼鳞,从侧面迎着光看去,闪闪发亮,非常好看。 (查看原文)
    D 2012-12-26 13:31:32
    —— 引自第28页
  • 就像西冈师傅对待我那样,我对他们也是什么都不教。但是,给他们机会。他们会在所给予的机会中磨炼并成长。因为很多东西不是用嘴教出来的。从飞鸟时代就已经是这样的了,宫殿木匠的手艺就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 (查看原文)
    D 2012-12-26 13:40:04
    —— 引自第32页
  • 你看那发红的部位就是最靠近树芯的部位,我们管这个叫赤身(日语中管没有膘的金枪鱼肉也叫赤身) (查看原文)
    甜 沫 2012-12-28 00:09:05
    —— 引自第68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