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彩的书评 (11)

唐山 2013-02-17 13:22:14

作为批判者的游牧精神

 说雪莉·杰克逊是“哥特小说女王”,有点诧异。   哥特是古老的日耳曼部落,与古罗马战争不断,西罗马即被东哥特人征服,游牧精神从此融入西欧。哥特文学的特点是神话与现实不分,充满瑰丽想象,多鬼道而少神道。因为游牧民族生存条件恶劣,疾病、屠杀、孤独等让心灵恐惧...  (展开)
NULLAND 2013-04-17 23:39:53

希区柯克的开头和欧·亨利的结尾

雪莉·杰克逊就像那些心灵手巧,天赋甚高的工匠大师,仅仅尝试了几个短篇,立刻写出了自己最成熟的作品。她直接从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如亨利·菲尔丁、塞缪尔·理查德森那里汲取老派绅士的谈吐风度,使自己的作品有一种“平静、自律、温和”的外表。但在这种谦逊之下,她又努力...  (展开)
齐物秋水 2013-05-09 13:54:00

日常生活中的“俄然而觉”

克莱伦斯小姐住在纽约格林尼治村,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一日,她需要买些家具,按照报纸广告来到一间公寓,不过房主外出,留下字条请来客自行观看。在“巡视”中,克莱伦斯小姐发现公寓女主人可能是个舞蹈演员(这也是她自己梦寐以求的),男主人有了去巴黎工作的机会,...  (展开)
西瓜花 2020-01-21 20:27:35

猝不及防的惊悚体验——《摸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次知道雪莉•杰克逊是在英语pk台听到了她的《疑心病》,知道了她的《摸彩》和《邪屋》。 虽然是短篇集但这里只说《摸彩》这一篇。 小说全篇讲述了六月的一天,一个村子里人们集会进行摸彩的故事。 开篇即描述村子里人们聚集准备摸彩的情景,孩子们玩耍打闹收集石头,男人...  (展开)
目不识丁的小哥 2024-04-23 23:50:03

集体、反抗和虚伪:《摸彩》的警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集体无意识与替罪羊心理:村民 大家都这样,不对吗? 集体无意识的原因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类共有的、遗传性的心理结构.集体无意识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精神层面,这是由人类祖先在...  (展开)
大宇宙 2014-11-23 12:51:46

朱白

雪莉·杰克逊的样子不怎么遭人待见,至少她不算是如今锥子脸事业线普遍审美里的高分选手。为什么要关注一位作家的相貌呢,更恶劣的是还要跟打分扯上关系,这是因为看到“雪莉”这个名字我想到了《名侦探柯南》,明知道这点巧合算不上什么,但还是忍不住第一次看到《摸彩》这本...  (展开)
不懈不戒 2021-01-05 23:23:08

乱谈:雪莉的「房间」

乔安娜·拉斯可能很乐意把雪莉《摸彩》的盛名视作抑止女性写作之「成就个别化」策略的一个案例(「她的恐怖故事写得可真不错!」、「雪莉?哦,就是那个写了那篇可怕的石刑故事的女作家嘛。」 然而即便带着这种拨乱反正的心态阅读整本短篇集,仍然可能得出「果然最好的还是这篇...  (展开)
秋涵 2016-09-20 17:38:56

宝宝再也不要看短篇小说集了【手动再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本《摸彩》我只看了一半就被迫还给了图书馆,暂时是看不到了,所以这里只写这本书一半的读书笔记。 但是看完半本书的最深的感受就是——再也不想看短篇小说。 从这本书上我能感受到短经典系列的诚意,一本书收录的篇目感觉上顶四本书的容量。书的内容...  (展开)
🙃 2014-02-17 09:36:27

一层窗户纸

因为有尼尔·盖曼的推荐,才对这本书产生兴趣,遗憾的是这位作家在中国似乎只出版了这一本书。 看她写的故事要多琢磨会儿,不走心看不明白。故事多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作者冷静又冷峻,不事先了解很难觉察出她是一位女性,与门罗不同,门罗是感情充沛的...  (展开)
问讨 2019-09-12 14:36:03

无病呻吟,脑残至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完中文版的《乐透》,没有一丁点大多数人所叙述过的恐怖感。之后又进而读了英文版的"The Lottery", 我甚至觉得中文版的译者提高了整个故事的文学水平。可能你在看完本文后会说“这个故事的恐怖你不懂”“你没有任何文学水平上的基础”以此来反驳我侮辱这个故事以及其作者的论...  (展开)

订阅摸彩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