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义天际的写作》的原文摘录

  • 后来,我更加清楚地发现,我生活的世界仿佛已被预先设定,管理这一世界的各种方式能把人变成囚犯。党派能使人丧失思想特性和批评自由,人囿于有组织的、教条的围墙之中,沦为链条中的一环,合唱中的一个声响。这样的政党就是另一种宗教,尽管它没有形而上的成分。 (查看原文)
    猗兰 1赞 2022-02-28 09:09:56
    —— 引自章节:祖国与流亡地之外的另一个所在(代前言) 1
  • 就本质而言,移居他乡并非流亡,相反,它是走出内心的沙漠。移居者受到内心愿望的驱使,想从“集体人”的阶段转向“个体人”的阶段。这是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是对走出被束缚的传统、走向自由革新的渴望。总体来说,对于移居者而言,移居并非为了与他者融合,而是为了挑战风险,拒绝专制,期待工作和进步。 (查看原文)
    五月微蓝 1赞 2014-09-11 16:50:54
    —— 引自第1页
  • 我所属的内部,是我并不认同的流亡地。正因如此,我在内部的两岸——在本源的此岸与探寻、等待的彼岸——之间游移。在造就了不义和压制、剥夺和排斥的过去与未知的将来之间,我悬于半空:拒绝回归过去,却又不知最终走向何处。在等待终点的同时,我用我的语言,漫游于我语言之内的另外的所在。对我而言,诗歌变得不仅仅是诗歌,它是海洋,大千世界的万物万象,主观和客观、内在和外在、本质和过程,都在其中汇聚碰撞。诗歌是我的自由的祖国,是我疑问和叛逆的战场。我应该把它变成神话,以便和流亡地的神话遥相呼应。这或许可以解释我何以钟情于历史。为了照亮我的流亡地,我应该照亮我发源于其中的源头。在照亮的过程中,我感觉内部或外在的流亡地给人提供了动力,因为它让人的能量得到高度发挥和解放,这体现在想象力、现实和创作等诸多层面,它也让生命与动态的世界直接接触。仿佛人只有创造流亡地,创造自己的祖国,他才算真正地活着。仿佛外在往往是源于内在的一种拯救。仿佛外国或异乡,能够在根基和本源、传统和历史之外,创造一个更高境界的祖国认同。或者说,仿佛自我也诞生于他者之中。(P14-15) (查看原文)
    Ja 1赞 2015-08-01 17:57:58
    —— 引自章节:摘记
  • 你们知道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已成为属于过去的问题。”可我要说:艺术是属于未来的。我还要走得更远,我说:未来是属于艺术的;而诗歌终结的时代,不过是另一种死亡。 诗歌没有时间,诗歌本身就是时间。 (查看原文)
    Ja 1赞 2015-08-01 17:57:58
    —— 引自章节:摘记
  • 有人说他写作是为了填补空白。 对我而言,恰恰相反,写作是为了扩大这个世界中空白的边界。(……) 写作,就是献身文字,以开辟新的空间。 于是,我的未知与日俱增,我指的是,我学会只注目于那些我未曾跨越的距离。(P102) (查看原文)
    Ja 1赞 2015-08-01 17:57:58
    —— 引自章节:摘记
  • 当美不再令注视者感到惊恐的时候,它已经开始逊色了。(P176) 诗歌安抚了想象力,却让语言感到恐慌。(P176) (查看原文)
    Ja 1赞 2015-08-01 17:57:58
    —— 引自章节:摘记
  • 我从事写作,但对它从不寄予希望。 写作,超越希望。 然而,超越希望的写作,也就超越了绝望。 (查看原文)
    Ja 1赞 2015-08-01 17:57:58
    —— 引自章节:摘记
  • 我对“是”的认识愈是增多,我对“否”的眷恋越发加深。(P187) (查看原文)
    Ja 1赞 2015-08-01 17:57:58
    —— 引自章节:摘记
  • 人,尤其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人,只有成为他者才能成为自我。 (查看原文)
    油菜包 2012-11-14 17:44:11
    —— 引自第120页
  • 阿拉伯人与外界的每一次对抗,几乎都演变成一场内战。 (查看原文)
    油菜包 2012-11-17 19:05:47
    —— 引自第174页
  • 批评他的人/比钦佩他的人更理解他 (查看原文)
    油菜包 2012-11-17 19:05:47
    —— 引自第182页
  • 那么,我认为,流亡地不仅指空间,流亡地还存在于自身内,存在于语言中。在出生地的流亡,也许比在其他任何地方的流亡更加可怖。 (查看原文)
    五月微蓝 2014-09-11 16:56:33
    —— 引自第5页
  • 在知识、政治和社会层面,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仍然背负着沉重的桎梏。今天,如果一个人足够诚实,他会感觉到:遮蔽了《古兰经》文本的面纱,使宗教变成了一股褫夺自我、褫夺自我所有理想的物质力量。在这个人类怀有诸多文明理想的时代,阿拉伯穆斯林却在任何层面上都没有共同的文明理想。 (查看原文)
    五月微蓝 2015-01-08 12:37:02
    —— 引自第14页
  • 如果说阻止他人获取知识就是扼杀知识,那么对扼杀知识习以为常,就会导致对杀害人习以为常——因为确切而言,人就是知识;还会导致对人的缺失习以为常。 (查看原文)
    五月微蓝 2015-01-08 12:47:53
    —— 引自第21页
  • 一座大山接着蝴蝶的翅膀飞翔; 一只蝴蝶栖落在叫做苍穹的蓓蕾上; 太阳向你示爱,但首先将你诱惑; 行进中的幻影,将臂膀搭在光的肩头; 你的内心深处会燃起一个念头:在墨汁的原子里,去作一次远行。 (查看原文)
    五月微蓝 2015-04-20 20:52:19
    —— 引自第217页
  • 也许,我们可以认为伊本.泰米叶对苏非主义的理解代表了传统派的理解。他认为,苏非的迷误在于将自己的标准置于神降的经典之前,“将追逐私欲置于追随真主谕旨之前。而意趣,嗜好之类,不过为奴仆之流所爱好,迷恋也。”而这正是一切迷误者的根本缘由。私欲便是欲望,是崇拜牛犊。因此,在伊本.泰米叶看来,迷误者“沉迷于诗歌,音乐等声色之娱,而扰惑绝对之爱,唯此绝对之爱,实为众生共有,非独虔信之人怀有。迷妄之徒,追逐其意趣,嗜好,却舍弃《古兰经》,逊奈及先贤之道。” (查看原文)
    托托 2017-09-25 13:31:59
    —— 引自第146页
  • 25 历史会唤醒过去的事件,将其重新排列。有一些物体:鹿皮枣椰树叶,骨头,骷髅,扁平和圆形的白色石头,巴格达将其重新分类。现实是在驯川顺的太阳系之外旋转的星球,字母无法将其拥入怀中。自然如同写在沙地的手稿,难以保存,在从另一个自然吹来的风的手指间粉碎,飘散。 无声无息,除了那与金属相互碰撞并结盟的飓风发出的声响。光,在不同的金属之间跳跃,仿佛因恐惧而瑟发抖的海鸡。魅影纷然杂陈,前所未有地渗入天空腋下的口袋。 水车,仿佛在尘埃和太阳的光线中转动。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的河水,有时仿佛是原子的宝座,有时仿佛是真主的座椅 天际蓬头垢面。 (查看原文)
    某君 2021-01-20 14:19:50
    —— 引自章节:影子的舞台(节选) 33
  • 那些现代国家并非宗教国家,但它赋予自己宗教国的神圣地位,肆意压制异见。这些国家既不现代,也非宗教国家,但它却奉行宗教国家之实。在宗教国家,法律意义上的个人并不存在。 (查看原文)
    猗兰 2022-02-27 20:24:10
    —— 引自章节:祖国与流亡地之外的另一个所在(代前言) 1
  • 村庄代表教派的世俗身份,农民代表其社会身份。城市居高临下地俯视村庄,以带有宗教性、社会性贬低意味的成见看待它,有时对它鄙视厌恶,有时又对它怜悯同情。那个时候,历史是思考者和评判者,城市是历史的代言者。 (查看原文)
    猗兰 2022-02-28 09:02:53
    —— 引自章节:祖国与流亡地之外的另一个所在(代前言) 1
  • 这种身份逻辑是宗教原教旨主义逻辑的延伸,两者在封闭守旧、强调正宗、排斥异己、专横跋扈等方面如出一辙。前者视阿拉伯国家内部所有非阿拉伯归属为凶残敌人,后者则视脱离了官方“民族一宗教”统一体的所有宗教派别为凶残敌人。 (查看原文)
    猗兰 2022-02-28 09:07:08
    —— 引自章节:祖国与流亡地之外的另一个所在(代前言) 1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