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的书评 (16)

印第安人都是瞎子吗?
巴尔波亚公园坐落在圣地亚哥市的中心位置,以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波亚的姓氏命名。《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样记录他的高光时刻——1513年9月25日,人类发现了地球上最后一个当时尚未被发现的大洋。这片大洋叫做太平洋。 乌拉圭少年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课堂上听到这个故事,举手问出...
(展开)

一面镜子照出另一面的世界
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历史是用一半的事实来撒谎。当然还有更多人所熟知的是另一句话: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毋须争辩的事实却是:历史未曾说话,以至于连辩驳的机会都没有。于是乎,历史出现了很多种模样,真的,假的,虚的,实的,但是每一个接触历史的人也都只能在文字记载中...
(展开)

深入浅出谓之“琐碎”
看得不多,先把初步印象写下来: 钱钟书被人评价说“琐碎”,钱钟书评价陈寅恪“琐碎”。这本书当的起“琐碎”二字,一种更通俗和优美的“琐碎”。孟子说“博闻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琐碎”。
(展开)

《镜子:照出你看不见的世界史》
今天我们不愿记起我们共同的起源,或许是因为种族主义制造遗忘,或许是因为我们怎么也无法相信,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国土,是一幅没有国界的巨大地图,而我们的一双腿,是唯一须持有的护照。 每个人各顾各的。每个疯子各有各的主题 。谁也不能和任何人相会。...
(展开)

《镜子》笔记 (按书页顺序,边看边写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两篇序不值一读。 历史是螺旋式发展,总趋势是上升。 作者拿写诗的态度写了历史。 联想和讽刺,真犀利。 创世神话(对各地神话的熟稔)读了不少。 部分中国神话和我听到的版本有出入。 公元420年,中国嫁女到于阗,这个女人偷拿了桑树种子和蚕卵到于阗。(此前,于阗给中国玉,... (展开)
生活在体制之中,但我们要有反体制精神
像是历史的后传。 每一个镜子都是一个历史魔镜,照出的是最本质的东西。 作者的反体制精神让我尤为欣赏。 我们接收的,往往是主流思想,是大家所应该认同的事实,我们知道、了解、学习。可是未曾有过真正的思考。 人必须要有独立思考,就算思考的是错的,那总比不思考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