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临到美国 短评

热门
  • 1 猪头妖怪 2013-04-12 14:52:44

    丘吉尔在1941年末对美国和加拿大国会所作演讲中的两段话恰好说出了我此时此刻的感受:“我们决心要凭我们的牺牲和勇敢而使得这些孩子们不致被别人夺去了他们的遗产,或者被否认有生活在一个自由和美好的世界上的权利……必须使侵略者和暴君们感觉到他们昙花一现的胜利将要遭到可怕的清算,他们就是被追缉的人,他们的事业是注定要失败的。”

  • 1 糖上瘾先生 2015-08-10 20:55:29

    翻译真不怎么样,蹩脚、生硬的长句子。内容不错,尤其是战时丘吉尔的视角。不过,和外界的信件是否表达当时真正想法值得推敲。

  • 1 影树 2013-11-21 06:59:01

    “我曾经毫不迟疑地一再叙述我不认为日本将做出疯狂行动的信念。不管我们怎样诚恳地力图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我们都不能察看到为理性无法解释的人类思维和幻想的过程。然而,疯狂是一种灾害,它在战争时使人去谋求突袭的便宜。”

  • 1 [已注销] 2019-03-28 14:49:54

    2019.3.27-3.28 附录没读完,虽然不符合我的善始善终原则,但是附录不是我想要了解的内容。 丘吉尔与斯大林的斡旋,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宣战,丘吉尔与罗斯福会面,这本没有太多的战争内容,翻译的长句子有些难理解,外交大臣艾登好感攀升。

  • 1 kevin 2017-01-10 22:34:18

    丘吉尔二战回忆录第六册,珍珠港被偷袭后,美国终于从幕后物资支持,走到战争舞台的中央。感叹,那时皇军真能打,可惜战略巨大错误,否则控制朝鲜,乃至部分东三省应该问题不大。另一方面,英国陆军实在丢人,东边被皇军虐,非洲被隆美尔打的丢盔卸甲。

  • 0 凛之魔法石 2021-12-25 14:14:15

    #沐雨斋藏书#苏联和美国在本书描绘时期,都深度参加了战争,两个大国为了各自利益的隔岸观火,但无法独善其身。英国对美苏的观感,除了斯大林本人的问题外,一大部分还是政治立场不同造成的。成立联合国,实际上只是美英发起的,苏中两家都是顺带的...别和我提翻译。

  • 0 墨氅随风翩 2023-06-18 17:04:32 河南

    大英帝国咬着牙终于忍到美帝下场,从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业体系全面和科技创新优势在美苏身后当金牌辅助了。单从本书来说,意义最为重大的还是《大西洋宪章》前后一系列事和宪章本身,昂撒人又一次向世界展现了自己为何能开创近代文明,精神层面的软实力必须要给予充分的赞扬。事后诸葛亮来看,《大西洋宪章》算是为战后世界新体系与格局的建立筑下了地基。

  • 0 懒残僧 2020-08-30 18:27:54

    丘吉尔说英军是抗德主力,和常申凯说国军是抗日主力一回事。又好似如今的美国宣称自己是抗疫主力,除了挨打就是发钱。但是无论多么绝望,时间是站在自己这边的,以有限的纳粹人口终究吃不下整个世界。虽然二战中希特勒这么彪,我始终觉得一战才是德国人统治“世界”的机会啊。一战的“世界”仅仅是欧洲,而二战的“世界”已经名副其实的是全球战争。你别看丘吉尔有抑郁症,在政府里管理下属,在外交层面与别国元首打交道,人际交往一点都不含糊,经常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所以抑郁症很多时候真的和别人想的不太一样呢。

  • 0 Violin 2021-06-26 09:43:02

    美国终于参战了,丘吉尔记述他和罗斯福的第一次线下会晤,这样写道“那天早晨,阳光明媚,甲板上众人云集,讲坛上悬挂着英国国旗和美国国旗,英美两国牧师共同诵读祷文,海陆空军官兵站在我和总统身后,士兵们紧密地聚集在一起,他们合用一本圣经,热忱地祈祷和唱诗。”明明只是见面,还没正式参战,结果写得像是原地结婚。另一个阅读乐趣来自于看丘吉尔和斯大林的来回信件,斯大林毫不掩饰的提要求,来开辟第二战场吧,派十几二十万英兵来苏联前线吧,丘吉尔内心mmb,但还是一本正经的回,这不可行,从军事上来说blabla,逗死我了。

  • 0 ursula 2021-07-11 23:33:45

    斯大林和丘吉尔高手过招,终于精彩了。

  • 0 啥时候退休 2021-07-17 20:51:55

    【2021第27本书】俄国人在英国人自己拼命抵抗的时候冷眼旁观,这时候竟然恬不知耻的跟英国理所当然要这要那。丘吉尔为了英国也是没办法了,没有永远的敌人…美国也参战了,这真是世界大战啊,整个地球都在打。

  • 0 2023-05-10 20:33:34 辽宁

    就一句话:丘吉尔盼星星盼月亮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 0 绿色的红酒瓶 2022-10-05 11:29:55

    过分低估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军及陆军投送能力,同时过于依赖美国在海军方面的支持,导致珍珠港事件后,东南亚海权出现真空。以致日本军队可毫无顾忌的夺取香港、新加坡及菲律宾等战略要地。

  • 0 谢侬本多情 2021-12-10 09:43:07

    日本和美国的参战,开启了二战的高潮。作为最早的全球化帝国,也是唯一的全球帝国,给了英帝国非常宏大的视野,去应对全球各区域的战争,同时在盟友和对手之间权衡利弊。丘吉尔作为遴选出来的佼佼者,给出了自己的异常精彩的分析,以及应对办法。英美苏的博弈,也相当精彩。苏联在被德国强势攻击,命悬一线,靠英美外援支撑的境况下,还在逼迫英美,谋求领土扩张,贪婪可见一斑。丘吉尔作为一国首相,克服危险,跨越大西洋亲身赴美,令人钦佩。用中国的标准来看,文治武功,丘吉尔都是顶尖的政治家。另外,他的文采真TM的好,行文既有一个政客的理性,又有文人的感性,关键是还拥有深厚的宫廷文化底蕴。

  • 2 liliana 2016-07-18 10:46:44

    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可谓是鸿篇巨著,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泛,看起来有点困难,但是能够对二战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

  • 0 商浩 2022-08-26 16:50:47 河南

    对斯大林和罗斯福之间,从丘吉尔的描述文字能明显体会出丘吉尔的偏向性(这个难道不是废话),但是,本书上看英美联合(或者说是导向美国)已成为英国的既定国策了

  • 0 momo(2025年版) 2024-09-22 23:25:17 湖北

    第6本,大部头已过半。这部从苏联参战开始写起,1941年的下半年,斯大林和丘吉尔的很多往来信件都很搞笑。丘吉尔吐槽苏联想让英国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和派兵到苏联去简直是妙语连珠,斯大林的要求确实无理且语言上毫无艺术,巴巴罗萨前还和德国balabala,人家打你了马上跟英美要物资要人头要支援理你才怪,但苏联确实也极大的牵制了德国的陆空军主力,极大的缓解了英国本土和非洲中东的压力,只能说各有各的小算盘吧。大西洋宪章和丘吉尔访美,终于把美国拉下水了,和罗斯福之间才是真的好基友。十字军战士行动,隆美尔的失利,再次证明在沙漠这种地方行军打仗物资的重要性。日本的企图和它当时的政局变化有密切关系,偶尔提到的中国真让人感叹我们的父辈有多艰难。

  • 1 noahstone 2019-04-18 20:21:39

    对理解后来的电影《至暗时刻》是很有帮助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