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 短评

热门 最新
  • 589 Nosferatu 2015-04-12 16:03:25

    如果说小说是有颜色的话,那么本书前面的色彩是活泼疼痛的红,后面则是压抑乖张的黑。从展现某段历史的写实到颠魔的超现实,基调却尽是生命的残酷本质。莫言的小说文字虽生动,但思想却不够深刻。或者说他在创作时有顾虑,而顾虑扼杀了他作品本该有的力度。

  • 372 亂室佳人 2014-05-13 03:53:56

    前半部分真的非常非常好看, 后面也许是时代的关系有些太"魔幻主义".

  • 276 苏比 2013-12-13 20:46:22

    果然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关于国人生殖的主题。

  • 196 夏一慕 2016-04-15 12:03:31

    读不懂则觉得魔幻,读懂了则顿时凄凉。满纸荒唐,不这么写,估计连出版都难。

  • 138 江海一蓑翁 2012-12-05 16:21:29

    在计划生育成为既定国策的情况,作者无法直接去批判这一政策,而是从执行者晚年的内心煎熬和转求神灵寄托的角度,来展现这一政策造成的众多个体之殇。虽然这种批判形式在无神论和实用主义盛行的中国多少有些软弱无力,但仍然能引起读者的震动和思考。

  • 120 谨慎低调 2013-10-04 19:43:41

    一直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农民这么喜欢生。。。

  • 67 余骚斋主温醉貘 2013-05-16 13:23:11

    致郁系第二发。本来不想跟得主的风,无奈是老娘推荐给我的。不过这部小说确实不错,文字和结构的驾驭十分游刃有余。这种书信的结构可以将冗长的历史叙述断开成几个精炼的片段,第一人称的视角也十分适合这种自我解剖式的表达。随着叙述情绪的积累,一种超现实的魔幻气氛也慢慢聚集,最后表达为剧本这一形式。而且阅读过程中,我常觉得,他特意没有说的东西和特意说出的东西,至少同样重要。至于内容,我只能说计划生育是个极端复杂的问题,想轻松简单的断个是非选个队站在我看来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的土地上积累了灿烂的文明也累积了深重的罪恶。接受他,作为一个整体,应该是最基本的自我救赎吧。

  • 94 Paradox 2012-11-14 21:25:35

    莫言虽在政治上沉默,但其作品却不回避作政治。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是对现实的妥协,但却建立在侵犯人权基础上。这一对矛盾在数十年间导致了无数人间活剧。莫言在这部小说里选一个极小的典型——姑姑,通过她的经历串联了对这一政策的反思。个人认为莫言其实并不需要在结构上花那么多心思。

  • 77 左树 2012-12-06 16:09:24

    很想知道小狮子长什么样

  • 99 葵花11月 2014-03-21 09:35:05

    姑姑不过一件工具,为了“革命事业”,背叛自己的人性,付出全部青春和热血,只因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对dang的忠贞。被利用后又被社会和历史遗弃。可悲

  • 62 不良 2016-09-03 23:52:14

    如果小说在第三部戛然而止,想必我会毫不犹豫的打上五星。一气呵成的故事,魔幻而残酷的语言,使人欲罢不能的同时不免脊背阵阵微凉。 然而后两部如同网络小说般的叙述,与前半部分强烈的段落感,偏离了小说原有的主题,令我始终无法将其看做是同一部作品中本该连贯的一部分,食之无味。

  • 46 吴 刚 2015-06-04 22:21:29

    第一次读作者的书,令人吃惊的是居然是这么普通的语言风格,完全没有辨识度。一个作家没有自己的语言很难称为大作家。作品题材倒也犀利,最终写出了现实的黑色和荒诞。但这和余华的《第七天》一样,究竟算现实的厉害还是作者的功力?

  • 49 李籽瑶 2014-11-23 14:41:20

    是自己水平有限,在《丰乳肥臀》和《蛙》中没有学到任何知识。

  • 30 枯川满 2013-01-19 02:20:16

    这是我第一次读莫言的书。说实话,真心不喜欢。有些地方甚至让我心生厌烦,比如随处可见的“偶遇”,大踏步的年代递进,轮廓化的人物描写等等。至于所谓的灵幻和魔幻什么的,就不妨一笑了。不过书读起来颇顺畅,加之前言铿锵,书中逮王仁美强行人流一节描写又那么震撼,合之,遂给三星。

  • 29 人类学科研究员 2013-04-16 18:27:34

    语言略残暴,有种粗线条的狂野fake内容细腻派。果然到了现代,作家们都是力不从心,写些二奶啊代孕啊之类的表层社会问题。还是前1/3比较好看。btw,姑姑的形象过于片面化。

  • 25 猫蹬江湖 2012-12-10 18:12:22

    如果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只能说明我们的生活太魔幻。作家处理农村题材炉火纯青,描写城镇化后的社会略显生涩。总之本书还是值得一读,毕竟我们都是计划生育的产儿。

  • 25 苗儿 2012-10-25 21:58:07

    50年代的部分很喜欢,当代的部分感觉一般。大约真的很少有人能看得透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些事件是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意思,比如开头吃煤。很久没看中文长篇小说,浓浓的乡土气息带来亲切感,但更多的是“这就是我们”的感叹,我们历史中的残酷和荒谬,还有也好也坏的中国人。

  • 40 小托 2014-09-26 17:31:20

    我爸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他认识的朋友,在乡镇做过计生办的领导,他们做过的计生工作,比小说中的手段更加狠毒。“蛙”似乎涉及生死,“姑姑”是天使也是恶魔。

  • 24 Jimmy47 2020-04-22 13:09:26

    路上读书解读: 原来真实得如此荒诞。1965年底,上头突然感觉中国人太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来了。政府提出口号: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在这里我必须跟大家伙解释一下,很多人都以为计划生育是1980年代开始的,其实不对,早在60年代中期,很多地方就开始宣传和实施计划生育,但那时候多半是局部性并且也是倡导性,到了70年代,计划生育开始全国范围的宣传推广,等到了1982年,计划生育就变成了一项基本国策。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