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行纪 短评

热门
  • 46 木卫二 2019-04-29 12:35:33

    并非披沥之书,而是应景之作。残忍地说,这个景,正是发生在远东的中日战争。文字间甚至都不是傲慢,而是旁观一场和自己无关的战争,他们经过了几处火线地带:珠江口、徐州外围、潼关、太湖防线和歌舞升平的孤岛上海,抱怨食物难吃、中国人爱吐痰、试图窥探战场但脚力也不行。“确实极度震惊和愤慨,仍然无可避免地属于另一个世界”。世事巧合在于,一年后欧战也爆发,英国也下水了,并且导致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土崩瓦解。然而,奥登和伊舍伍德双双跑去了米国。寄希望于知识分子弃笔从戎,显然是不合适的。我最为感慨的是,在同一时期,少年王鼎钧正在兰陵老家追赶着《昨天的云》,老舍先生可能在武汉组织宴席欢迎奥登一行。这本书的存在,当然是一再说明,战争并非只有火线交织,它以各种复杂、扭曲、暧昧和混沌的形态出现。

  • 34 二十月 2013-07-20 08:44:00

    一想到奥登和卡帕、史沫特莱、博古、周恩来坐在一起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 11 安提戈涅 2013-03-10 13:12:01

    衣修伍德的“他者”视角带来的观察极为有趣,从衣修伍德到何伟,几十年间某些观察的角度与内容竟是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相遇的偶然性令人惊喜,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涌现行纪中,总觉亲切可感,而人与战争的相遇,大概则是衣修伍德描写的:“是无所事事等待数日……是拖着条烂腿躺在一个马厩里……是不知所措,极度惊慌”……

  • 6 远子 2017-11-22 22:24:21

    奥登和衣修伍德1938年从香港入广州,北上武汉,经郑州去徐州,到西安后又折回武汉,再经南昌去了金华、安吉和温州,最后去了上海。一路上还经过很多县城和小镇。——这又是一份值得收藏的“文学路线”。对照此书,重走他们的路,一定很有趣。

  • 8 林微云 2013-01-12 12:40:35

    看过战地的纪行和小说不少,黄仁宇《缅北之战》的青涩,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伤痛,乔治•奥威尔《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沉重,奥登合著的这本关于中国抗战时期的《战地行纪》却让我五味杂陈,这里有一个我所不知道的中国。

  • 3 K 2015-04-28 13:59:11

    我忏悔我是当RPS看的(x

  • 2 丁小美∣种草机 2013-08-19 15:25:15

    属于读着很流畅的……也很喜欢两个人观察众生的角度~ 错别字略多,翻译有些地方有语病,过于顾及英文行文而不符合中文习惯。

  • 2 Jinn 2013-04-19 02:20:58

    高富帅基友旅行团

  • 2 Captain Zoey 2013-11-27 15:34:06

    三方政府, 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望 ; _ ;

  • 1 听候清退旧精魂 2015-05-15 16:42:07

    虽然找不到Auden行文那种“潮叽叽”的感觉(很难),翻译得还不错。不过这本书作者是像白求恩一样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左翼人士,大概要被南方报系的公知辱骂的。

  • 3 成知默 2013-04-04 15:46:04

    矫揉造作和仪式化的京剧,无所不食的国人,以及国人对日寇的轻蔑不屑而又温良敦厚的优越感,在作者眼中,这种种似乎代表了一种神秘难解的东方色彩;而中国武器与医疗设备的极度匮乏,城镇被焚毁、妇女被奸污等日军在华犯下的累累罪行,又让他们极度震惊与愤慨,以及对自身“属于另一个世界”的无力之感。是另一种视角的战争记录,有着对中国的人道同情,却也并不回避问题,如他们认为战争是“如此紊乱、低效、令人费解,而且多半是个运气问题。”

  • 1 焦糖馆馆 2013-08-09 01:04:17

    日记部分很有趣,当然不是从文学性的角度这么说。给奥登三星之后,我把《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改成了五星。这些布鲁姆斯伯们里的怜悯啊,博爱啊,人道主义啊,总是隔了一层。从豆瓣评分来看,战地行纪的成功,和万历十五年的成功是一个性质的,这不意味着文本本身的成功

  • 1 少年A 2013-08-07 11:05:58

    奥登的诗还没看,把艾什伍德的散文部分看完了。翻译有些地方有点别扭,但仍然无法削弱我对艾什伍德的好评……这种抗战中他者的视角(两人似乎明显不在状态)十分新鲜,很多细节也耐人寻味

  • 2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5-08-31 22:58:10

    两个浪漫的文人老外好基友的战时历险记,可了解异邦人士眼中1938年上半年的中国究竟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读了奥登写的战时十四行诗,再来反观穆旦的战时诗作,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到奥登的影响。

  • 1 Joey的第34任女友 2019-09-18 14:36:03

    前半部分流水账式东方主义的猎奇文风,唯一有意思的是看他俩“遇见”各种名人;但后半部分奥登的诗歌竟然出奇的好读。国内奥登似乎并不受待见,抱着不高的期待读下来是很惊喜的了。

  • 1 Etna 2012-12-21 18:38:14

    推荐,散文部分尤其佳美

  • 1 吴盐 2013-02-05 12:17:12

    我不懂英语,也不懂翻译,散文和诗。但凭心而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首次译介和考证较详。翻译据说很实,也确实,有些地方别扭得很,流畅度不够。有几个地方明显翻译错了,因为不通。还有几个地方,属于文字上校对的错误。也并没有预料的那样好,散文部分很一般。

  • 1 Knight_GH 2013-08-01 14:22:26

    既是优美的文学作品,也可算是珍贵的“史料”吧~翻译得也不错,语言流畅、明丽,比喻生动有趣——这就是我所理解到的中文里的衣舍伍德了。可惜奥登的诗感觉没有很好,可能也是翻译的问题吧……

  • 1 厚切三文鱼 2015-07-07 14:58:28

    最喜欢旅行日记部分(后面奥登的诗其实没怎么看)。写得真够细致的,群像。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值得一看。最后照片不错。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