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的书评 (88)

余虽不敏,然余诚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选择叶先生的这一句话作为题目,是因为读完这本书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叶先生对于学问这样虔诚的态度,这是一位真正的学者,这是一个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我虽然不聪明,但我始终诚恳的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在现在的文化大环境下,这样的学者会给予我们精神力量。她... (展开)
词究竟美在哪里?叶嘉莹先生给出了完美的诠释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词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它超脱种种限制,完全是唯美的艺术。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出现,词的地位俨然已经可以和诗并驾齐驱。 那么,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它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对此,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中,给出了完美的诠释。 这部书籍是根据叶...
(展开)

读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
对于古诗词的喜爱,源于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他要求我们每个寒暑假都要背诵二三十首古诗词。他说:不管能不能理解,先背诵了再说。 所以小学时候的爱,是被迫的。 后来年龄渐长,青春懵懂,那时候爱古诗词,是一种“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 如今喜欢古诗词,...
(展开)

《唐宋词十七讲》诗词里的美你能感受到第几层
苏东坡把参禅分为三个阶段: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种比喻放到阅读里面也同样适用:初级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级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高级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即使是...
(展开)

读《唐宋词十七讲》三章,从温庭筠到韦庄
读《唐宋词十七讲》三章,从温庭筠到韦庄,略有所思,小记之。 一、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著作很早就在我书架上了,但真正理解的句子不多,因为这等评论都很精炼,寥寥数语,含义是极深的,还得有人细细解释才成。 比如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
(展开)

《唐宋词十七讲 迦陵讲演集》第一,二讲 读后笔记一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壹 “要眇宜修” “要眇宜修”是什么美呢?《楚辞》有王逸的注解《楚辞章句》,说“要眇”是“好貌”,是一种美好的样子。又说:“修,饰也。”修,是说这种美是带着修...
(展开)

徘徊在徘徊之间----读《唐宋词十七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个人的性格制材会深刻影响读书的方向,所以我一度倾心于宋词。但前段时间读唐诗,徜徉其间,便无法自拔地爱上唐诗,觉得唐诗真好。现在读唐宋词,口味又回来了。只能在内心感叹:中国古文化真好,真是读得太迟、读得太少。 《唐宋词十七讲》是一个读书会推荐的。买到书的时候,... (展开)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读书笔记
1.阐释学:最初指的是对《圣经》的解释。不但应该研究每一个单字的意思,而且要研究当时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在那个时代它是什么样的意思。 2.20世纪70年代——现象学:研究人的思想意识,指人接触到外面宇宙万物各种现象的时候一种意识的意向性活动。 3.“要眇宜修”:p13....
(展开)

唐宋代那些顶级词人们
读了《唐宋词十七讲》,做了点笔记,里面有个人的总结,水平有限,请指正。 首发在这里,做个广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E1MDk5MA==&mid=414400056&idx=1&sn=e979e57a2e0753b52224f8d63bffd6b4#rd 下面是正文 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中介绍了十五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