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之間》的原文摘录

  • 我们来自一个未分化的状态... 在父母的关系里逐渐认识自己... 我们必须从照顾者的爱和养育里去取得勇气,因为孤单和渺小是那么地令人害怕。 一直要等到后来拥有了足够的关怀后,我们才变得够强、够有自信来接受属于我们自己的软弱和渴望,并且能够去照顾别人。 我们接受各种关系的各个面向,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也会把自己的各个面向和过去累计的内在关系归因到外在人事物。 有些人会对遇到的每一个人,重演过去习得的内在关系,而不管别人的意向如何。另外有一些人则是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无法和别人发生任何关系也无法照顾别人;他们就这样被关在在家的内在经验里。也有许多人是那么容易受影响,不论遇到谁,都习染到人家的个体特质,就像变色龙一样。他们从来没有办法能建立一个稳定的认同或稳定的自体。 (查看原文)
    mujin-tree 4赞 2017-03-14 20:41:54
    —— 引自第14页
  • 二战后,科学家对战争中洗脑过程里使用隔离的效果很感兴趣。这些科学家在三十年间做了数以千计的实验。后来建立了精巧的感觉剥夺隔离室,自愿者被浸泡在隔离墙内的温水中,头上罩着头盔以维持呼吸,厚厚的混凝土和软木隔除了一切声音。 与外在世界隔离下,这些自愿者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变化。他们失去了组织思考和专注的能力,心中出现逼真的想象和身体的错觉,有些人甚至出现幻觉,大多数自愿者变得易受暗示,他们的认同感消失了,时间和空间也不再那么确定。 (查看原文)
    无非 3赞 2013-08-09 18:28:20
    —— 引自第25页
  • 语言代表着一些分化过的经验,而共生则是未分化的。 我们真正的自体便是从这个母体中产生的,这就是那个情感的大海。 (查看原文)
    无非 2赞 2013-08-09 18:15:57
    —— 引自第20页
  • 成长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次阶段: 自闭(Autism):0-2个月 共生(Symbiosis):2-6个月 母亲对小孩的抱持是比较重要的心理诞生的共生性组织者。 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 6-24个月 孵化(Hasching) 6-10个月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 实践(Practicing) 10-16个月 自大与全能感 复合(Rapprochement) 16-24个月 建立客体恒久性(Developing Object Constancy) 24-36+个月 (查看原文)
    无非 2赞 2013-08-09 19:10:21
    —— 引自第49页
  • 客体关系文献最令人感到困惑的一 件事,便是许多的作者并没有把他们当时究竟是指内在客体或是指外 在客体说清楚,甚至在同一个句子当中,客体这个字的意思就变了 (查看原文)
    自疗师 2赞 2015-09-28 23:15:00
    —— 引自章节:客体
  • 摇摆学步的小孩正在发展中的运动功能会驱使他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所有面向。很快地他就可以从母亲身边匍匐地爬开或摇摇晃晃地走开,但一开始时至少眼光是在不断地回顾查看,他似乎仍然绕着作为基地的母亲在打转;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母亲身边,好像在“情感充电”似的,然后才再次进一步地探险。 (查看原文)
    羊以 1赞 2018-03-26 16:34:48
    —— 引自第64页
  • 虽然少见,不过,保有整合与分化能力的人们,可能会为了某种心理因素而暂时停止使用这些能力。他们虽然可能没有脑部疾病影响其整合性自我功能,他们仍然可能会发展出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并且带有经验支离破碎的情形。Searles描述过许多这种个案。Bion称这种过程是对连接的攻击。他认为这种病患对他们所面临的严苛现实深感失望,特别是早期的客体关系。因此在心智上,他们破坏他们周遭世界所有理性的连接,甚至于摧毁自己的整合性思考过程。 (查看原文)
    呦吼吼吼吼 2015-07-25 11:17:45
    —— 引自章节:整合分化
  • AB把自己的侵略、竞争性投射到老板身上,正如他所发现的,老板没能让他早点成功时,他就对对方生气,并且认为这家伙想要"逮住"他。在治疗时段里的稍后,他认为治疗者很严厉地批评他,事实上,是患者严厉地批评自己。他将自己内在感觉与态度,归咎到外在于他的人身上。他投射了自己的某个部分到他们身上。而外在的客体未必具有他所归咎的特质。就算他的老板曾经"逮住"他,而且他的治疗者曾经严厉地批评他,他仍然将自己的部分,归咎于他们身上。他确确实实投射了。 妄想性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会投射出强烈而具敌意的冲动。他们可能因而在周遭一切之中感受到自己的攻击性冲动,所以觉得有个邪恶的阴影要对付他们。任何人否认这个阴影的存在,就可能是共犯。 攻击性冲动并不是自体唯一会投射的部分。需求与自体影像也同样地会外在化。另外一个临床案例可以显示出原态需求的投射:对养育与亲密感的需求。 这位街头游民的说法并不只是反映他投射自己的需求到治疗者的倾向。他同时也正确且相当敏锐地描述真实的状况,如同精神病患者常常会做的。这位住院医师的确希望他的患者回来。这位医师说「我希望你明天再来。」强调了自己而不是患者的需求。这位混乱的患者倒是为自己的投射,找到了一个已经准备好的接受者。 投射是一种主动有选择性的自体他体混淆型,视自我分化功能而定。 (查看原文)
    呦吼吼吼吼 2015-07-25 16:34:45
    —— 引自章节: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