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国富论》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书,是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深邃见解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所收集到的所有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取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馆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身处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作者简介 · · · · · ·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1790年,亚当·斯密在克科底去逝。他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农村为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及制造业原材料,城市则向农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制成品,以偿还农村的这一供应。 比起农村居民试着自己生产制成品,若他们从城市购买,可以付出较少的劳动而能得到更多制成品。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即超过维持耕种者生存的东西---提供市场,正式在这个市场中,乡村居民用剩余产品来交换到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城市居民的人数越多,收入越大,为乡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就越是有利于大多数人。 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性,生存优先于便利和奢华,所以,促进前者的产业,亦必优先于促进后者的产业。提供生活资料的农村的耕种和改良,必然先于只提供便利品和奢侈品的城市的发展。只有农村有了剩余产品,换言之,超过维持耕种着生存的部分,城市才能获得其生活资料,所以,城市只能随着农村剩余产品的增加而发展。 如果这个社会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本去耕种他的所有土地,完完全全制造它的全部天然产物,那么,由外国资本来输出天然产物甚至有着相当大的好处,以便这个社会的全部资本可以投入最有用的目的中去。 因此,根据事物的自然进程,每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其大部分资本首先应当投入农业,然后投入制造业,最后才投入对外贸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论财富的自然增长过程 -
一般人认为,分工最完全的制造业,乃是一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不重要制造业的分工,实际上并不比重要制造业的分工更为周密。但是,目的在于供给少数人小量需要的不重要制造业,所雇用的劳动者人数,必然不多,而从事各部门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合在同一工厂内,使观察者能一览无遗。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在进步的社会中,农民一般只是农民,制造者只是制造者。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也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担任。 贫国的耕作,尽管不及富国,但贫国生产的小麦,在品质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但是,贫国在制造业上不能和富国竞争;至少在富国土壤气候位置适宜于这类制造业的场合,贫国不能和富国竞争。 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而且在相当时间内,与其说他是在工作,倒不如说他是在开玩笑。闲荡、偷懒、随便这种种习惯,对于每半小时要换一次工作和工具,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须从事二十项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可说是自然会养成的,甚而可说必然会养成的。这种种习惯,使农村劳动者常流于迟缓懒惰,即在非常吃紧的时候,也不会精神勃勃地干。所以,纵使没有技巧方面的缺陷,仅仅这些习惯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哲学家或思想家的任务,不在于制造任何实物,而在于观察一切事物,所只他们常常能够结合利用各种完全没有关系而且极不类似的物力。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篇 第一章 论分工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国富论(上下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富论(上下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2 条 )






论坛 · · · · · ·
推荐这个版本 | 来自icc | 9 回应 | 2011-05-21 08:57:53 |
对第四篇 殖民地一章感兴趣的请进 | 来自J几米 | 1 回应 | 2010-09-01 19:59:11 |
手上有国富论的朋友请进,有原版最好 | 来自如是散人 | 1 回应 | 2009-11-18 00:04:30 |
很棒 | 来自流浪的红舞鞋 | 2009-09-09 17:49:54 | |
★豆瓣经济学QQ2群:5221573(进群请注明:经济学) | 来自sd | 2008-11-26 08:29:58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0 )
-
华夏出版社 (2005)9.0分 18287人读过
-
Bantam Classics (2003)9.1分 184人读过
-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8.8分 1303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72)9.2分 89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赖建诚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相关书目 (左思)
- 自由主义何去何从 (羊的门)
- 我的经济常识 (羊的门)
- 大学第一年的自我通识教育 (正直靠谱好青年)
- 证券投资 (镜泉水)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国富论(上下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tone2CN 2009-11-16 00:40:27
粗读罢了。。。
0 有用 海状元 2009-11-13 16:45:41
对于政治经济学的鼻祖。斯密的确超越了一个时代。如果在他那个年代就存在坐标系和供需分析的话。我想斯密的成就绝对比当今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要高。
0 有用 希望 2009-04-24 12:05:41
经典之作,值得收藏。
0 有用 MOOYeung 2008-07-21 17:08:34
如果不知道啃书是什么味道,那么请读读国富论..
0 有用 Vivie 2010-09-27 09:25:15
谢祖钧你可以去屎了,翻译的什么玩意儿,还敢自称差强人意,差你妹啊。。还是看原版的吧
0 有用 Faithful girl 2021-01-31 08:29:24
其实还是蛮佩服自己把这本书看完了(因为实在太晦涩难懂)。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没有描写现在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各种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其实很赞叹作者的阅历之广,博学之深,观察社会之贴切。(PS:年假期间没看书,年假前的兴奋期没看书,年假后的发烧感冒没看书。) 总结:太烧脑细胞,太晦涩难懂,不过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不妨一试。
0 有用 smallv 2020-08-03 13:13:41
对我来说上册比下册更有意思
0 有用 April 2018-10-16 20:40:27
由浅显易懂的文字带着入门,第一章读到最后几小节的补充内容时略微感到枯燥
0 有用 火炎焱燚 2018-04-02 10:33:16
读了一章就弃了。还是乖乖啃原版的好。翻译再见
0 有用 啊毛 2017-12-21 08:58:10
这种书还是应该需要有经济学背景学者翻译。句子挺顺,但是有些经济名词的翻译还是和主流习惯不一样。没有一种在读经济学书籍的感觉,像是社会学?下次换个版本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