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第4版)的书评 (33)

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六期沙龙——福柯《规训与惩罚》讨论纪要
时间:2018年10月21日星期日15:00——17:30 地点:梅园书房 主讲:蓝江 南京大学哲学系 评议:杨渝东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 蓝江老师首先介绍了福柯的学术地位:福柯作为二十世纪下半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研究范畴并不仅仅局限于现代意义上的单一性学科,这...
(展开)

隐藏在惩罚背后的权力——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第一章 犯人的肉体 1、惩罚的变化 福柯在开篇用史料详尽的为我们展示了1757年3月2日达米安被处决的场景——血腥而残忍,紧接着引用了八十年后“巴黎少年监管所”的规章——紧扣时间的作息表。尽管两者针对的不是同一种罪行或犯人,但两者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处罚方式。18世纪末...
(展开)

知道《风之谷》的人明显多于《规训与惩罚》,在我看来它们都一样的。
2018年1月份的时候读了米歇尔福柯的作品《规训与惩罚》,但一直迟迟没有动笔来写笔记。这本书充满了大量的观点和论证,以及各种思想观点的冲击。这很明显,因为在这艘大船上,船上的零件彼此各不相同,具有不同风格,所以读本书,了解福柯的思想脉络,还需要读其它支线的内容。...
(展开)

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完本书,被福柯的洞察力深深折服。这种学术洞察力首先就在于,他能敏感地捕捉到“剥夺自由作为一种惩罚”的建构性(而我却不能):这并不是贯穿历史的自然现象,而是近代欧洲200年才建构起来的权力形式。至少,将“剥夺自由”作为一种惩罚的前提,是人们视“自由”为一种值得... (展开)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一、惩罚权力运作的三种方式(三种权力技术学) 从古典时期到现代社会经历了刑罚形式的三种变化。在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是公开处决的盛大酷刑仪式,其对象是“被消灭的敌人”。残暴场面的展示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惩罚仪式的复制揭示犯罪...
(展开)

精巧的惩罚艺术与驯顺的认识领域——试解刑罚的“人道化”进程
写在前面:这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期中论文(布置的题目是: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描述了酷刑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消失,这是否是一种“人道化”的进程? )。出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虽然福柯非常应景),写得比较浅。但索性写了就放上来,权当这段时间的记录。 福柯在《规训...
(展开)

失败者的社会学2之被处罚规训的人(或被建构的现代主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广义上讲,权力就是一种可以被我们称作“治理”的东西的具体施行。我们可以治理一个社会,我们可以治理一个团体,我们可以治理一个群体,我们也可以治理一个家庭,最后,我们也可以治理人(即根据一个战略使用一些战术来决定这个人的行为)。这一治理术指的是权力关系的总和... (展开)
规训:一个福柯式恐怖
当福柯论及学校“设计半截门令值班学监可以看到学生的头和腿但侧板较高使得厕所内的人不能彼此窥视”时,我们悚然察觉宏大的规训已悄然潜入惯常生活,一种类芝诺式的无限分割的分类-修正已经化为微观权力物理学,身披隐身衣渗透进包含监视、观察、记录、训练等机制的各个细节中...
(展开)

《惩罚与规训》及《导读福柯:惩罚与规训》小记
读书笔记整理。 福柯是一个真实的逻辑鬼才,虽然笔者对全篇仍有些疑惑,姑且写在前面并悬置,留待后续处理。 首先笔者在读了著作本身及其一本导读和福柯的一篇自我叙述文章《无名者的生活》后,来记叙此文,福柯在其内容之中,尤其是无名者的生活中对权力对抗者有着毫不掩饰的...
(展开)

读书笔记(第一部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TORTURE 酷刑时代: -古代酷刑能引起观者怜悯,刽子手成了“恶徒”。 -惩罚逐渐摒弃公开表演(死刑:一种景观)因为惩罚本身甚至高于恶行。刑具成为野蛮的标志,惩罚从戏剧表演走向高效。剥夺自由与财产,即便单纯监禁也是一种体罚。 -19世纪提出批评,监禁的囚犯比劳工与穷人... (展开)
从福柯的视角,重新理解我的生活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在这次阅读过程中,我想起了很多人和事。曾经实习的时候,采访过一位刚从监狱服刑出来的人,当时他被判刑16年,出狱后自己在淘宝开了网店,每个月能入账一万多。他身上的这种反差吸引了我们,也成为当时采访的重点:入狱前还在使用传呼机,出来后是4G...
(展开)

人生而自由,而无不在枷锁之中
古代中国除了四大发明,还有一件毫无疑问领先西方的就是刑罚制度。从商纣王的“墨劓刖宫辟”开始,逐步演变,直到明清时期以“笞杖徒流死”五刑为主的刑罚制度。而欧洲直到18世纪后半叶,才逐步取消以肉体处罚为主的酷刑制度。直到19世纪初,肉体惩罚的大场面消失,对肉体的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