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个很多人联合起来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两岁幼儿的极其异常的事件。所谓“联合起来”,并不是指很多人一起殴打那个两岁的幼儿,而是日常生活中谁都可能会有的一点点“自私的行动”造成了那个幼儿的不幸死亡。
没有一个人承认是自己的过失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幼儿的死亡。他们要么逃避,要么不认账,甚至谴责幼儿的父母不讲道理……叫人欲哭无泪。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当今日本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道德观念低下的现象,着墨细致入微。从追究别人的罪过到自我谴责,小说的主题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乱反射的创作者
· · · · · ·
-
贯井德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贯井德郎
1968年出生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毕业。1993年以犯罪小说《痛哭》入选第四届“鲇川哲也奖”的候补名单,后相继发表了三部悬念性和意外性并存的作品:《失踪症候群》、《诱拐症候群》和《杀人症候群》。2009年以《乱反射》入围第141届“直木奖”。2010年,《乱反射》获第63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后悔与真实之色》获第23届“山本周五郎奖”。
凡是推理作家都会有切身的体会:如今,要挑战古典或原点式的诡计并取得成就有多困难。贯井德郎用那双关注社会的眼睛,实现了这个挑战……《乱反射》出色地将“本格”的铠甲掩藏在小说的外衣之下……这就是贯井德郎的实力之所在。
——“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评委北村薰
原文摘录 · · · · · ·
喜欢读"乱反射"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乱反射"的人也喜欢 · · · · · ·
乱反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谁都逃不了,谁都躲不了
几乎每个人都难逃罪责。 这本书的结构是很明确的。前半部分(章节为负数)是穿插描写了数个各不相关的人的一些或是任性、或是伪善、或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这些行为虽然为一般人所不齿,但是没有谁能保证自己就完全没做过这种事情。这些事情和行人闯红灯、随地吐痰一样并非什...
(展开)

人的命运往往是由某些细小的事情决定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21.7.4 一个两岁孩子因事故死亡,这不是天灾,是人祸,而所有编造了事故的人们都说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事。 是人出了问题吗?还是这个社会出了毛病? 谁都不肯承认自己有错,每个人身上的那么一点点过错,加起来夺走了键太的生命。 把狗粪留在这里的道德水准低下的养狗人幸造,... (展开)>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那个目击老人不捡狗屎的女学生是什么人? | 来自神经元 | 2019-10-20 21:23:1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新雨出版社 (2012)7.3分 28人读过
-
朝日新聞出版 (2009/2/20)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近几年出版的日系文学受赏作 (日下圭介✨)
- Kindle寻书指南 (马克爱马克)
- 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中文版已出书目) (马上到站)
- 待购日系小说 (阿呆)
- 发愁老师的班级阅读计划…… (Faustit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3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乱反射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赫克托尔 2014-06-27 16:01:49
我一直认为社会派不算推理小说。这本书最多就是谴责了一下人们的一些道德问题罢了。
2 有用 熊叔下面很好吃 2013-07-22 17:21:39
推卸责任必读教程
2 有用 紫陌轩 2013-12-27 21:04:02
推理的成分基本上没有吧……不过还是打了5星,上一次看得这么苦闷还是《彷徨之刃》。读这两本书都有一种希冀主角超越法律快意恩仇的欲望,反思一下,其实在生活中自己和身边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被追究责任的时候拼命开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被抓住痛脚就用愤怒作为武器,以此保护自己的内疚。活生生的一面镜子。五星。
2 有用 dormouse 2014-10-29 18:58:22
蝴蝶效应加上大量的老套说教,而且不知道该说笔力不佳还是什么,本应带有客观感的群像叙述却写得偏狭小气,一些角色的心理描写实在太荒唐也太带有倾向性,感觉像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人物类型直接从小报上抄了几段套路描写,而非努力代入角色立场之后用心塑造出的产物。另外觉得作者名有点眼熟搜了一下,原来是那本“美女超能力者美女治疗师美女协助人”的作者= =记住名字下次绕道。
1 有用 流星飞绊 2015-03-08 17:45:39
如果以推理小说的角度来看,0章之前的内容太过拖沓,即使到了0章之后再回过头看也依旧是太多推动故事发展之外的内容,而且整部作品是基本没有任何悬念可言的,所有的一切都在引子说了,确实谈不上什么“社会派推理小说”。但放下推理的有色眼镜,小说本身写得还是很深刻的,可以算作是一部很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抑或是鞭辟入里的“世情小说”,从头到尾都给人一种满腔怒气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宣泄对象的郁闷而绝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