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比较好的入门专著,非常有条理,材料和论述配合得恰到好处。可惜只做了北宋的部分。
重点读了后四章。行文简洁有力,举重若轻,《新政时代科举改革与学风、文风之转变》尤佳。(PS:用林老师批论文的语气说话,好爽)
给林老师打call!
整体很流畅,也有新义。但这个题目,往往写科举的多,写文学的少,写出科举与文学的实质性关联的更少。
写论文选读。
感触较深的一点是,进一步了解了所谓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的具体细节,这两个词单薄的表面含义背后的丰富内容得到清晰展现。怎么说呢,感觉中国哲学的研究者还是应该多读读文史方面的研究。把思想放到真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一方面更有助于自己的研究,另一方面。这才是整全地感受古学的恰当方式吧。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更像是学术史,制度/思想与文学的关系最后都很难落实到文学文本上面。《贡举改革与新儒学的兴起》一节有启发。
相当细致,突显出我基础知识的欠缺。优秀率,地区差异,名额分配,考什么、怎么考,古今永争辩!
林岩老师的书,之前泛泛地翻阅过,这几天又细细通读了一遍。收获非常大。由于此前对北宋科举考试研究的不足,因此林老师这本书主要偏重于对科举考试制度的考述,其中文学的意味不免淡了些。本书最精彩的一章是论述北宋中期谈论“性命之学”的思想风尚与古文之学的兴起之间的关系。
可读,资料较详细,注意了不少日本研究,三星半。可惜没有怎么重视台湾研究,否则应该给四星的。
资料很详实,启发比较大。
有提及诗赋与经义之争。
非常用心的一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太以为然,因为关于地方的情况,作者不太熟悉,所以有些错误。但是整体看完,还是非常不错的。跟同期做类似课题的学者相比,作者扎根于史料,既不闭门造车,也不会先入为主,广泛吸收已有成果,故颇有新义,作为入门书是极好的。
> 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
2 有用 tomoko 2011-10-17 10:21:54
比较好的入门专著,非常有条理,材料和论述配合得恰到好处。可惜只做了北宋的部分。
1 有用 观千月 2022-09-05 21:18:59 湖北
重点读了后四章。行文简洁有力,举重若轻,《新政时代科举改革与学风、文风之转变》尤佳。(PS:用林老师批论文的语气说话,好爽)
1 有用 胡木星 2019-10-08 20:37:10
给林老师打call!
2 有用 爱卢梭 2018-12-04 18:54:17
整体很流畅,也有新义。但这个题目,往往写科举的多,写文学的少,写出科举与文学的实质性关联的更少。
0 有用 小坏很乖 2011-03-22 10:02:11
写论文选读。
0 有用 河 2023-06-18 12:33:50 湖北
感触较深的一点是,进一步了解了所谓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的具体细节,这两个词单薄的表面含义背后的丰富内容得到清晰展现。怎么说呢,感觉中国哲学的研究者还是应该多读读文史方面的研究。把思想放到真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一方面更有助于自己的研究,另一方面。这才是整全地感受古学的恰当方式吧。
0 有用 索芝麻麻麻 2020-12-27 10:18:57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0 有用 黄仲勉 2021-09-09 15:28:29
更像是学术史,制度/思想与文学的关系最后都很难落实到文学文本上面。《贡举改革与新儒学的兴起》一节有启发。
0 有用 人格化的猪 2022-06-18 00:25:23
相当细致,突显出我基础知识的欠缺。优秀率,地区差异,名额分配,考什么、怎么考,古今永争辩!
1 有用 柳川 2017-07-09 20:02:09
林岩老师的书,之前泛泛地翻阅过,这几天又细细通读了一遍。收获非常大。由于此前对北宋科举考试研究的不足,因此林老师这本书主要偏重于对科举考试制度的考述,其中文学的意味不免淡了些。本书最精彩的一章是论述北宋中期谈论“性命之学”的思想风尚与古文之学的兴起之间的关系。
0 有用 同入内内侍三品 2018-12-03 11:31:13
可读,资料较详细,注意了不少日本研究,三星半。可惜没有怎么重视台湾研究,否则应该给四星的。
0 有用 uobt 2021-04-04 22:39:15
资料很详实,启发比较大。
0 有用 阿嘉 2016-05-24 08:30:17
有提及诗赋与经义之争。
0 有用 与言 2018-12-04 23:15:54
非常用心的一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太以为然,因为关于地方的情况,作者不太熟悉,所以有些错误。但是整体看完,还是非常不错的。跟同期做类似课题的学者相比,作者扎根于史料,既不闭门造车,也不会先入为主,广泛吸收已有成果,故颇有新义,作为入门书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