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广州它世界——图片编辑有话说

阿登 2007-03-16 18:13:52

广州它世界——图片编辑篇
图片编辑与责任编辑的博弈与协作
作者:梁音

  操作这份特刊的时候,所有的采编人员都达成了一种共识:这是一份试图向美国《国家地理》看齐的作品。这份特刊的诞生,中间所经历的种种艰苦,实在是笔所难书。可是在这里我并不打算说这些,我只是想说说在整个报道中,我个人作为图片编辑,与责任编辑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的一种状态,从而窥见南方都市报的图片运作机制。

  我应该做摄影记者的利益争代言人吗?

  南方都市报在操作大型特刊的时候,图片编辑可以毫无障碍进入操作程序——这是南都的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体制、一种文化。对于《广州它世界》这样要求科学严谨的题材,图片的质量绝对是决定这个特刊生死的要素之一。而三个月下来,记者拍回来的图片量达到10多个G,看完这些图片而还能保清醒的头脑归类整理,分辨好坏,并针对各版块拿出处理意见,是要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而南方都市报向来强调尊重专业,于是这些海量图片的处理任务一定会落在图片编辑的手里——这是一个精准的程序,责任编辑根本无法越俎代疱。

  《广州它世界》的特刊,真正参与全程跟踪拍摄的,只有吴峻松和刘可两名记者。六月我休完年假回广州后,摄影记者刘可就跟我说,除了给各版配发的相关图片,他还带着自己的想法拍了一组自然界动物交配的图片,并提出做一组“图片电影”的想法,他希望这个自选动作能够跳出来自成体系而不仅仅成为版面的配图。我看了他的图片——确实很棒的创意。

  在看过另一主力吴峻松的片子之后,我发现如果按照事先的框架朝他们的图片笼罩过去,一些很有独创性的片子可能就会被遗漏掉;而摄影的特性之一是:现场的状况经常在你的计划之外,而赋与现有图片新的灵魂,是图片编辑的重要功课之一。目前看来摄影记者在现场的操作能力已经超出了原有的设计,必须调整编辑方案才能与之适应。

  通过和摄影记者和特刊主创人的协商,我初步提交了做8组独立图片故事的方案,“图片电影”——即用8部电影的名字和相关介绍串起这些图片。

  操作这些图片时,我曾经有点小算盘。我的想法是:如果图片版消化不了的图片我再分给其他版面。可是这个暧昧的态度很快就被整个编辑小组打破:整个特刊,图片的地位相当重要,只给我保留5个"图片故事",其他版面的文图比例是1:1——几乎每个版都是图片版!所以这些版面的图片都要精彩,不能有所保留!而这5个图片版的定位,必须穿插在各版里而且自成体系,起到缓解阅读压力的作用。不得已只好把我“扣下”的好图放出去,现在留给我自己的精彩图片已经不多了。

  这更让我坚定决心地跳出日常做报纸版面的模式

  所以你看,即使是专业的分工,图片编辑并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呼风唤雨搞暗箱操作,不仅在《广州它世界》特刊,在日常工作中,图片编辑也不仅仅是图片专版的编辑,他的工作成果是体现在所有版面上的,他的用图风格、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各版责任编辑的工作考评,因此各个版面对图片近乎苛刻的要求给南方都市报的图片编辑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如何有原则的,艺术性地与责任编辑协调,也是图片编辑要做的重要功课之一——尤其是双方意见相左时。

  图片编辑不能仅仅把自己看成是摄影记者的利益代言人,他必须有效地指导记者拍摄又要有效帮助责任编辑用图,同时他又必须接受双方的监督。服从整体,充分表达,有效沟通,他更像一个项目经理人。





  图片编辑:牛虻和助产士的双重角色

  由于图片的海量而且要求科学严谨,很多图片无从知道具体的物种名称,在分到各版时产生了很大的麻烦。于是我学起了纽约时报图片编辑史蒂文先生给我们传授的组织看片会,向各位责任编辑灌输一下我的“图片理念”,有什么问题当面讲清楚。主创人邀来了科考队员,我气喘吁吁地在会议室支起投影仪,请科考队员和一线记者为我们做介绍讲解。尽管会议室里大家相互争论乱哄哄吵成一锅粥,但最起码在这场看片会后,图片基本上准确地落实在了版面上,避免了图片信息错误之类的硬伤。

  尽管平时经常出现责任编辑质疑图片编辑的问题,但图片编辑有时也会“反击”,当各版面的小样出来大家坐在一起开会时,我也毫不客气地质疑架构的合理性:其实这个特刊是有特定读者群的,我们所以应该跳出做大众媒体的思维,做出个性,而现在的版面风格还是日常的“新闻腔”,尽管我们的文章可读性很强,可是我们编辑手段却让它易读性有所削弱。

  在反复地争论中,在版面不断地调整中,特刊慢慢向着理想的状态走去。我的“图片电影”在美术编辑的强力协助下,在与摄影记者的不断沟通下也渐渐成型。在这些图片故事里,我不仅引入了电影的元素,而且还引用了诗词、歌曲、散文、甚至是电脑游戏的元素,这些图片版与其他版面相比,我想把它给“多媒体化”。尽管它们的印刷介质还是新闻纸——这已经不是做报纸的思路,甚至也不是杂志的思维,总之是一种新的尝试。但同时,在整体框架已经搭建好的情况下,有些图片也不得不做出牺牲,作为图片编辑在这个工业化的流程中经常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推着走。后期的一些调整图片建议也被责任编辑否决。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的全责制,使得图片编辑对图片更多拥有的是建议权和推荐权,而非决策权和否决权,如果图片编辑沟通不到位,就很容易沦为找图员和打下手的角色。





  其实很难界定图片编辑有多大的权限,目前南方都市报的图片部也在摸索中行进。当然图片编辑这一在中国刚刚兴起的行业非常不成熟,即使在南都这样重视图片的报纸,图片编辑的新闻价值判断、把关能力有时也会会被质疑;另一方面,新闻价值判断的多元化也造就了图片编辑出现的合理性,他能提供更专业的读图思维方式,这是长期与图片打交道的实践中形成的。南方都市报大环境内的建设、图片部制度的建设,会让南都图片走向一个良性的运作。而图片编辑通过加强自身的修养,达到与责任编辑的更高度的认同也是南方都市报图片部目前的重要功课之一。

  从《广州它世界》的特刊里就可以看出,南方都市报的图片强在什么地方:一是有很棒的摄影记者;二是好的图片能够尽可能地体现在版面上。这两点已经让国内好多报纸做不到了。目前,南方都市报图片编辑和责任编辑,是一种不离不弃、分权博弈的状态。相互摩擦相互妥协,尽管牺牲效率但向公平和“正义“靠近。

  而说到底,南方都市报的图片编辑,做的就是苏格拉底所讲的“牛虻”和“助产士”。牛虻虽然不占体积上的优势,但老是跟着责编这头牛的尾巴嗡嗡叫着叮着,让他的尾巴甩动起来,让他意识到屁股后有人看着哪,不能随便就处理图片了;“助产士”就是我们并不聪明,不会生产照片,摄影记者有很多好的想法,好的拍摄,因为某些原因这些作品他生不下来,我们就就要来帮一把,通过交流引导出正确的思路——这些思路不会是图片编辑一拍脑袋脑袋里就能自动形成的。

  一些题外话:我心中的《广州它世界》

  为了《广州它世界》的面对广告客户推广,我和另一名图片编辑赵跃生打造了另一个《它世界》——这是以这次科考内容为基础,集中文、图、声、光、色、效的多媒体PPT演示文档。这是另一个完整《它世界》,完全颠覆了见报架构,迥异的传播形式让相当多的观看者感到惊讶。我想这种类似这种SHOW的传播模式如果依托网络媒体的话会给传统纸媒的图片阅读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


  因为我的图片版的编排方式是文压图,报纸印刷的不精良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在都市报的论坛上也被指出。而我的考虑是始终不把《广州它世界》当作是报纸的作品,首先它的show的功能大大多于read,而且日后它会以更多样媒介做为传播载体,比如铜版纸杂志、海报、书、PPT电子文档在网络上传播……这样就不会有任何印刷上的问题。跳出做报纸的思维是我一开始就在考虑的。

  也有娱乐部的同事指出用电影名字来做图片版过于无厘头也牵强,因为电影内容与图片毫不相关,我虚心接受意见并保留,因为这种务虚的方式也有人说不错,有个性且脉落清晰。见仁见智吧,说好和不好的都有他的道理。

  在特刊的操作中,我们用做报纸的人员、风格、思维打造一份小众的高端读物,实际上仍感觉有一些困惑,采编的协调还是暴露了一些流程上的缺陷。有时我甚至想如果让副刊、娱乐部门来操作这个特刊的话,会是什么样子……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opcol
2009-05-10 21:28:22 opcol

推荐一款最新的OPCOL 在线图像编辑软件,简单易用,速度快;API接口丰富,支持二次开发,使用十分方便,可嵌入网页轻松集成在自己的网站中,安全无插件。网址:www.opcol.com.cn ,tangyi@opcol.com

赞
>
豆苗
2009-06-01 18:19:43 豆苗

嘿嘿,广告做到这里来了!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啊!

赞
>

> 我来回应

> 去广州它世界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