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的原文摘录

  • 没有勇气改变现状,用自欺的方式麻痹自己。 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开不谈。自卑者限制自身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在困难面前犹疑、彷徨甚至退却。 获取优越感而不是改进情境。 他们隐藏起来而不为人所见的,则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决心。 一个人如果不敢在外界随心所欲地应付其爱情问题,他便无法成功地解决此问题。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从未把他的兴趣扩展至他最熟悉的少数几个人之外。他怕跟别人相处时,他就不能再依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受的教养告诉他:自己的愿望是有天生就被实现的权利的,而他们也从不知道:他们能凭自己的努力,在家庭的范围之外,赢取温暖和爱情。 在任何孩子身上,我们都可能造成奥迪普斯情结。我们所需要的,是让他的母亲宠惯他,不准他把兴趣扩展至别人身上,并要他的父亲对他冷漠而不关心。 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那么他一定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 只有合作的人才会作出充满希望及贡献良多的奋斗,才能真正增进我们的共同情境。 神经病患者在开始奋斗时,就已受到阻碍,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始终留在很低水准,困难会相对的增大。 正常人在特定方向的努力被阻挠后,他能找到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钻牛角尖。”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有约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目标一改变,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合于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之。 有许多人在卷入爱的漩涡时,都觉得自己很软弱。在某些方面看来,他们是对... (查看原文)
    Job 2回复 50赞 2013-11-03 12:20:51
    —— 引自第45页
  • 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以及跟整个情境的接触。他想要和生活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并将自己局限于他觉得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以此方式,他为自己筑起了一座窄小的城堡,关上门窗并远隔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虚度一生。至于他是用怒吼、呵斥或是用低声下气来统治他的领域,则是视他的经验而定。如他会在他试过的各种方法里,选出能够最有成效地达成其目标的一种。有时间,他如果对某一种方法觉得不满意,他也会试用另一种。然而,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他的目标却是一样的——获取优越感,而不是努力改进其情境。 没有哪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生命太短,我们的躯体也太软弱,可是生活的问题却不断地要求更丰硕及更完善的答案。我们不停地提出我们的答案,然而,我们却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无论如何,奋斗总是要继续下去的,但是,只有合作的人才能真正地增进我们的共同的情境。 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主要是由我们的缺乏肯定性而来。 事实上,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走投无路了。” 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有许多人在被卷入爱的漩涡时,都觉得自己很软弱。在某些方面看来,他们是不错的。只有优越感目标为“我决不能软弱,我决不能让大家知道我的底细”的人,才会躲开爱情的相互依赖关系,造成始终无法接受爱情的后果。你常常能注意到:当他们觉得有陷入爱情的危险时,他们便会把这种情况弄糟。他们会讥笑、嘲讽、并揶揄可能使他们陷入危险的人。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呢?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便能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示理... (查看原文)
    灵魂独行 1回复 10赞 2014-06-27 16:12:34
    —— 引自章节: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 所有被宠坏的孩子都会害怕某些东西,他们用他们的害怕来吸引注意,结果就使这种情绪成为他们生活样式的一部分。他们利用它来获得和母亲重新紧密联系的目标。胆小的孩子一定是被宠惯的孩子,而且他还想继续受宠。 有时,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会害梦魇,并且在睡眠中大哭出声。这是一种众所皆知的病征,但是只要睡眠被认为是和清醒互相对立的状态,它就不可能被了解。然而,这是错误的,睡眠和清醒并不互相对立,他们是同一种东西的变异。在他的梦里,孩子行为的方式和他清醒时大致是相同的。他想改变情境使之符合自己利益的目标影响了他的整个身体和心灵,在经过训练和积累经验之后,他会找出达到其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即使在他睡眠的思想中,和他目标符合一致的影像和记忆也会进入他的心灵。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在几次经验之后会发现,如果他想再和母亲在一起,能够吓坏自己的想法是非常有用的。即使他们长大了,被宠坏的孩子仍然会保存他们那充满焦虑的梦。在梦中被吓坏是获取注意的工具,现在它已经成了机械式的习惯。 (查看原文)
    Vera 8赞 2019-01-02 16:56:14
    —— 引自第115页
  • 比如,那些弱小的孩子发现眼泪可以帮助他达到目的,于是,他便会无缘无故地哭,爱流泪的孩子长大成年后,多半是性情优郁的人。眼泪和抱怨有一个别致的称谓——“水性的力量”。这干扰合作、支配他人的一枚重磅武器。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孩子与那些饱受斯凌、怀有负罪感的孩子一样,有非常明显的自卑情结,他们愿意毫无遮拦地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别人,承认他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而实际上,在他们内心深处则隐藏着他想陵驾他人之上独霸天下的欲望。而那些喜欢吹嘘、好大喜功的孩子,表现给别人的是一种优越感,其实我们只要细心观察他的行为,而不被他的表面迷感,就可以发现他们嘴上不承认的自卑情结。 (查看原文)
    麒麟 8赞 2022-09-19 23:31:15
    —— 引自章节:自卑情结
  •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查看原文)
    伊莉丝 6赞 2016-08-25 01:58:55
    —— 引自第1页
  •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在对待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对于社会缺乏兴趣和安全感。 (查看原文)
    伊莉丝 6赞 2016-08-25 01:58:55
    —— 引自第1页
  • 即便是天才,也是在身边大多数人认为其与众不同时,才可被冠以此称呼。 心理学可以利用人们对于意义本身的理解,来影响自身的行为和发展方向,进而为人类谋取更大的福祉。 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使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所以说,我们是自我决定的,决定于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 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首先要学会帮助他人。 合作是防止神经症产生的唯一保障。 只有一个人明白生命在于奉献,才会有勇气去直面困难,获得成功。 (查看原文)
    伊莉丝 6赞 2016-08-25 01:58:55
    —— 引自第1页
  • 行为举止是永远收到人生意义的制约的。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如果他们努力地争取克服困难,他们自然会训练提升自己,使自己获得克服缺陷的能力。反之,如果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不如别人身上,那么他们就不会真正地有所进步。 (查看原文)
    伊莉丝 6赞 2016-08-25 01:58:55
    —— 引自第1页
  • 一个人表现得安静、柔弱、淡定并不能说明他有自卑感...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查看原文)
    伊莉丝 6赞 2016-08-25 01:58:55
    —— 引自第1页
  •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查看原文)
    伊莉丝 6赞 2016-08-25 01:58:55
    —— 引自第1页
  • 由于自卑感总会造成压力,所以往往会产生朝向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但这些举动不是针对解决问题的。因此,朝向优越感的举动只会朝向生命中无用的一面,而真正的问题却被束之高阁或推到一边。 (查看原文)
    [已注销] 5赞 2013-01-28 12:02:05
    —— 引自第43页
  • 在所有的心灵现象中,最能显露期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这是他态度的雏形。 (查看原文)
    圈圈笔记 4赞 2018-06-20 22:10:25
    —— 引自第57页
  • 有过受宠经历的孩子成年后,相当一部分可以定义为社会的危险分子,这一点毫无悬念。他们道貌岸然的外表下,包藏着恩将仇报的阴暗心理,不管他们表面多么“媚世”,私下里却喜欢专门寻隙攻讦别人,并乐此不疲。如果有一项任务需要他们与人合作完成,他们心中根本没有团队协作的概念,不是不服从,就是公然反抗。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呵护,便会把事情往极端方面推去,认为人人都是敌人,都在背后算计他们。这种思想使他们根本不可能与人为善,只有一有机会,便带着报复心理打击别人。他们的处事方式如果遭到异议,便把别人拒绝接受他们的行为看成是世界容不下他们,认为人人都在与他们作对,他们毫不在意树敌甚众,如果要对他们进行处罚,那等于隔靴搔痒,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样的问题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处事方式,无论公然暴力复仇,还是以恶报善,无一例外可以追湖到一个根——那就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从一开始起就是错的。尽管有人在不同时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见机行事,但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并未动摇,生活的意义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认为自已永远都是“第一”,是至尊无上的重要人物,只求索取,而不讲奉献。如果他们这种观念得不到纠正,他们的人生态度将会使他们产生错误的行为。 (查看原文)
    麒麟 5赞 2022-09-19 23:10:25
    —— 引自章节: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 个体心理学发现人类的所有同题都可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每个人对生活意义作出各自的理解时,都精准地揭示出人们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举例如下:假设一个人完全没有爱情生活或遭受了挫,并且在工作上也表现得很庸,还不喜欢结交朋友,感觉人际交往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造成交往范围十分狭小,从他在现实生活中作出的自我定位和约束,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为活着而活着,所以要让自已免受伤害,以保证平安无恙,因此,自我封闭以减少社会交往成为选。”看得出,他把活着视为一件艰难且危险的事情,最后只有现实失败接连不断,而且生存机会越来越少。 不妨再假设另外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一个人交友广泛,人脉极强,左右逢源,事业有成,而且爱情生活和睦甜蜜。我们则可以定义为,此类人视“活着”为一个创造的过程,于是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机遇,其间出现的困难反而使他具有了超凡的勇气,因为在他眼中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这就说明:“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作贡献。” (查看原文)
    不下57不改名 2赞 2019-11-30 15:28:54
    —— 引自章节:一、生活的意义
  • 如果我们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力不从心感呢?”我们还能看到与此相伴的要高人一等的目标。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太野心勃勃,根本无法实现。” (查看原文)
    Lavinia 1回复 4赞 2012-11-08 14:17:37
    —— 引自第41页
  • 由于自卑感常常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人们总是产生一种优越感来弥补心理上的落差,但是这种优越感产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对实际生活没什么用,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却被它束之高阁。他们的行动变得小慎微,关注的不是如何努力获取成功,而是怎样竭力避免失败。在困难面前,他们总是表现得犹豫不决,止步不前,甚至节节后退。 (查看原文)
    September 4赞 2021-03-10 10:46:57
    —— 引自章节:自卑情结
  • 现在,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英孚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或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节的表现。忧郁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 (查看原文)
    阿酷玛 3赞 2012-03-11 14:47:56
    —— 引自第52页
  • 有许多人对人类的幸福是不太关心的。他们的人生观中,从来不问,“我对我的同胞能有什么贡献?”“我要怎样才能成为团体中优秀的一员?”而只是问“生活有什么用处?他能给我什么好处?我要为它付出多大代价?其他人有没有替我着想?别人是不是欣赏我?”如果一个人应付生活的问题时,总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他也会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爱情和婚姻问题。他会不断问“他能给我什么好处?” (查看原文)
    Aran 3赞 2012-05-21 21:06:58
    —— 引自章节:职业
  • 在画家和诗人当中,很多都视力不好。这些缺陷因高度发展的心灵而得到客服,最后他们更能比正常人使眼睛服务与更好的目的。在左撇儿童中也许更易看到这类补偿。他们的左撇不为人所知,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开始上学的时候,人们都训练他们使用有缺陷的右手。因此,他们并没真正训练好来写字、作画或手工。假若心灵能客服这些困难,我们可以预料:这只有缺陷的手会掌握一种高度技能。事实正是如此。很多情况下,左撇儿童字写得更漂亮,画画得更出众,手工也做得更灵巧。通过找到合适的技巧,通过动力、培训和练习,他们化不利为有利。 (查看原文)
    泽中丁 2赞 2012-08-16 11:34:49
    —— 引自第29页
  • 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真实”指的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所谓“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的“真实”存在,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真实”,这种“真实”也因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查看原文)
    I M Chilam 3赞 2021-02-01 09:35:53
    —— 引自章节:Chapter 01 生命的意义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61 6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