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欲对清初江南遗民作一整体之论。可以看得出来,作者试图引用民族共同体(安德森、杜赞奇)、历史记忆(哈布瓦赫、阿斯曼)、清帝国之统治政策(柯娇燕)等前沿理论,以结合旧有材料,重新解读关涉明遗民的一些旧有问题(君臣与华夷、城市记忆、对宋遗民的感怀、三藩之变,等)。但从呈现的效果上来看,既没有把理论用好,对遗民的讨论本身也浮于表面,材料和观点都不出赵园、杨念群等前辈学者的范畴,并不算成功。此亦可见对于明遗民的研究,如不能结合文学史、社会史或者予以国际化、地方化,恐怕很难写出新意了。
关于清初华夷之辨、正统话语权的争夺、江南士人与清廷的“不期而遇”等问题,很少有人能比过杨念群《何处是“江南”?》的吧。本书着眼于民族理论,最后在道统、治统外又弄出个族统,没有必要,而且每章前大段阐述理论再套理论的写作方式也很生硬,不喜欢。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将清初江南士人分为五类,亦有待商榷。华夷之辨最后从汉族与少数民族变成了中国人与外国人,这个变化过程不知道有没有人梳理过。
> 从民族记忆到国家叙事
2 有用 朱颐钊 2022-12-04 21:12:28 北京
本书欲对清初江南遗民作一整体之论。可以看得出来,作者试图引用民族共同体(安德森、杜赞奇)、历史记忆(哈布瓦赫、阿斯曼)、清帝国之统治政策(柯娇燕)等前沿理论,以结合旧有材料,重新解读关涉明遗民的一些旧有问题(君臣与华夷、城市记忆、对宋遗民的感怀、三藩之变,等)。但从呈现的效果上来看,既没有把理论用好,对遗民的讨论本身也浮于表面,材料和观点都不出赵园、杨念群等前辈学者的范畴,并不算成功。此亦可见对于明遗民的研究,如不能结合文学史、社会史或者予以国际化、地方化,恐怕很难写出新意了。
1 有用 藏树 2021-06-28 15:06:45
关于清初华夷之辨、正统话语权的争夺、江南士人与清廷的“不期而遇”等问题,很少有人能比过杨念群《何处是“江南”?》的吧。本书着眼于民族理论,最后在道统、治统外又弄出个族统,没有必要,而且每章前大段阐述理论再套理论的写作方式也很生硬,不喜欢。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将清初江南士人分为五类,亦有待商榷。华夷之辨最后从汉族与少数民族变成了中国人与外国人,这个变化过程不知道有没有人梳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