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事实证明,读保罗奥斯特会上瘾的
毫无诚意地玩弄技巧,实在是太过分了,简直让人恼火
翻译还是较有问题,但基本无损全书的魅力~~
野心很大,把博尔赫斯和卡夫卡,艾伦坡的很多形式都用上了,元小说,多重结构,存在主义内核,多元开放叙事,侦探小说外壳下的监视,被操控,叙事走向虚无和伤感,丢失自我。 没能更紧的把握住,导致作者某种程度确实把叙事丢了
腻烦!一个唠唠叨叨的自恋无比的学习成绩一般的欧美男性!!里面唯一一些写的比较有血有肉的都是保罗奥斯特自己真实的经历和体验,作为一个小说家保罗奥斯特实在是太弱了。。对范肖的回忆根本就是保罗奥斯特自己在自恋,我都快看吐了。。
同事送的~披着侦探小说的皮,文字却在“自己是谁”上转来转去,骨子里全是现代人对身份认同的焦虑……所以一直看下来就疲倦了。不过应该说故事节奏把握得确实很好~
非常精彩,各种角色替换,各种情节反转啊...hum...也许做侦探是做间谍的更为现实的最佳替代性选择。
最爱奥斯特
炫技啊,哇靠,心痒痒
后现代的众多关键词中,关于主体死亡这一关键词是最令人不安的,它质疑我们对之最为依赖的那个东西,即我们自己的同一性。有捍卫者站了出来。但这种行为本身也含有令人不安的成分。只要有辩护士的出现,那事情多半是败局已定。尽管对身份迷失的探询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这种对身份迷失的问询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身份的迷失也许就是身份的重建,自我的身份就在自己的消失、自己的非存在之中感到自己的存在,消逝的我,这个虚无中的存在,不是柔弱的我,而是经验到自己无所不能的我。扔掉了一种似乎能够给人坚实感和可靠感的记录,抛弃了成为他者的念头,甚至是丢弃自我,我就有可能走出自我的幻觉,重拾自我。
绝非侦探小说,而是写作之书。自我放逐与自我禁闭的书写者。最后那一部《锁闭的房间》是我最喜欢的。
语言的迷雾
。。。
#第1300本,三星半#:从《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幻影书》最初带来的惊艳,到此后的才尽技穷、捉襟见肘,对保罗·奥斯特已无期待。至今才读《纽约三部曲》,互文、嵌套,迷雾重重、扑朔迷离,带有保罗·奥斯特的强烈印记,而在他的故事迷宫中,他的主人翁也迷失在现实的错位中。
Paul Auster in his prime. A stunning magician so good at playing with words that works of his appear to be cheerfully intricate experiments.
有趣,聪明,但也仅此而已。
看多了他的书会被腻住。主题和人物塑造高度同质化!且每个故事都是神开头,吊人胃口,然而在他洋洋洒洒谈文说艺,卖弄文字功底和哲思的时候,早已经将读者的耐心消解掉了。以至于每到后1/4时已经不再关心结局。只是草草读完了事。因为你早已经知道了他要卖弄的那一套东西。所以在把握小说整体结构上,还是缺乏能力和诚意。
中间不断穿插了很多书评,还玩哲学,玩人生,玩语言,玩文艺理论,最终归结为人性的不确定性。。。。书里的侦探和作者之间的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环状结构,这本书适合小资阅读,有品位和有内涵:高端大气上档次。。。没什么可写的了作者???闲的蛋疼!!
finish。各类迷乱。
引用布鲁对《瓦尔登湖》的形容,“布鲁以为会了解到一个故事,或者至少像故事那样的东西,但这本书通篇都是一些废话,没完没了言之无物的长篇大论”。觉得很多哲学家,作家,社会学家之类的人总是思考太多人的存在,身份感,认同感之类的东西,但那是他们的职业所驱使。可是如果普通人也这样,就会搞得自己动不动就各种迷茫,惆怅什么的,所以为什么就不能实实在在的做些什么,多点正能量呢?所以我还是太理性现实的人了。
> 纽约三部曲
22 有用 carrie柔光 2008-07-01 11:31:43
事实证明,读保罗奥斯特会上瘾的
20 有用 川总 2012-12-16 10:16:25
毫无诚意地玩弄技巧,实在是太过分了,简直让人恼火
10 有用 btr 2007-04-16 23:04:51
翻译还是较有问题,但基本无损全书的魅力~~
8 有用 本阿弥·光悦 2012-11-05 10:00:00
野心很大,把博尔赫斯和卡夫卡,艾伦坡的很多形式都用上了,元小说,多重结构,存在主义内核,多元开放叙事,侦探小说外壳下的监视,被操控,叙事走向虚无和伤感,丢失自我。 没能更紧的把握住,导致作者某种程度确实把叙事丢了
5 有用 搓格子 2017-01-20 18:34:53
腻烦!一个唠唠叨叨的自恋无比的学习成绩一般的欧美男性!!里面唯一一些写的比较有血有肉的都是保罗奥斯特自己真实的经历和体验,作为一个小说家保罗奥斯特实在是太弱了。。对范肖的回忆根本就是保罗奥斯特自己在自恋,我都快看吐了。。
5 有用 丁小美∣种草机 2013-02-16 10:17:08
同事送的~披着侦探小说的皮,文字却在“自己是谁”上转来转去,骨子里全是现代人对身份认同的焦虑……所以一直看下来就疲倦了。不过应该说故事节奏把握得确实很好~
4 有用 Ying 2012-07-31 23:21:47
非常精彩,各种角色替换,各种情节反转啊...hum...也许做侦探是做间谍的更为现实的最佳替代性选择。
3 有用 思郁 2008-10-29 01:38:14
最爱奥斯特
2 有用 Touma 2008-06-10 21:47:57
炫技啊,哇靠,心痒痒
3 有用 Adiósardour 2010-12-01 00:30:41
后现代的众多关键词中,关于主体死亡这一关键词是最令人不安的,它质疑我们对之最为依赖的那个东西,即我们自己的同一性。有捍卫者站了出来。但这种行为本身也含有令人不安的成分。只要有辩护士的出现,那事情多半是败局已定。尽管对身份迷失的探询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这种对身份迷失的问询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身份的迷失也许就是身份的重建,自我的身份就在自己的消失、自己的非存在之中感到自己的存在,消逝的我,这个虚无中的存在,不是柔弱的我,而是经验到自己无所不能的我。扔掉了一种似乎能够给人坚实感和可靠感的记录,抛弃了成为他者的念头,甚至是丢弃自我,我就有可能走出自我的幻觉,重拾自我。
2 有用 逍遥兽 2008-01-25 20:59:45
绝非侦探小说,而是写作之书。自我放逐与自我禁闭的书写者。最后那一部《锁闭的房间》是我最喜欢的。
2 有用 EvieAli 2015-05-07 08:55:34
语言的迷雾
2 有用 看不见的城市 2011-06-17 12:11:29
。。。
2 有用 成知默 2014-10-27 16:00:51
#第1300本,三星半#:从《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幻影书》最初带来的惊艳,到此后的才尽技穷、捉襟见肘,对保罗·奥斯特已无期待。至今才读《纽约三部曲》,互文、嵌套,迷雾重重、扑朔迷离,带有保罗·奥斯特的强烈印记,而在他的故事迷宫中,他的主人翁也迷失在现实的错位中。
2 有用 别的树 2012-12-06 22:29:40
Paul Auster in his prime. A stunning magician so good at playing with words that works of his appear to be cheerfully intricate experiments.
1 有用 任晓雯 2013-01-04 15:23:07
有趣,聪明,但也仅此而已。
4 有用 BenBenBen 2017-05-19 19:43:39
看多了他的书会被腻住。主题和人物塑造高度同质化!且每个故事都是神开头,吊人胃口,然而在他洋洋洒洒谈文说艺,卖弄文字功底和哲思的时候,早已经将读者的耐心消解掉了。以至于每到后1/4时已经不再关心结局。只是草草读完了事。因为你早已经知道了他要卖弄的那一套东西。所以在把握小说整体结构上,还是缺乏能力和诚意。
1 有用 阅微草堂 2013-12-22 01:35:58
中间不断穿插了很多书评,还玩哲学,玩人生,玩语言,玩文艺理论,最终归结为人性的不确定性。。。。书里的侦探和作者之间的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环状结构,这本书适合小资阅读,有品位和有内涵:高端大气上档次。。。没什么可写的了作者???闲的蛋疼!!
0 有用 杜边生 2008-06-17 01:08:41
finish。各类迷乱。
1 有用 Karena 2015-11-06 10:43:46
引用布鲁对《瓦尔登湖》的形容,“布鲁以为会了解到一个故事,或者至少像故事那样的东西,但这本书通篇都是一些废话,没完没了言之无物的长篇大论”。觉得很多哲学家,作家,社会学家之类的人总是思考太多人的存在,身份感,认同感之类的东西,但那是他们的职业所驱使。可是如果普通人也这样,就会搞得自己动不动就各种迷茫,惆怅什么的,所以为什么就不能实实在在的做些什么,多点正能量呢?所以我还是太理性现实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