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Status Anxiety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出版年: 2007-3
页数: 291
定价: 24.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2741663
内容简介 · · · · · ·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作者简介 · · · · · ·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目录 · · · · · ·
界定
第一部分 焦虑起因
第一章 渴求身份
第二章 势利倾向
第三章 过度期望
第四章 精英崇拜
第五章 制约因素
第二部分 解决方法
第一章 哲学
第二章 艺术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五章 波希米亚
· · · · · · (收起)
喜欢读"身份的焦虑"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身份的焦虑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身份的焦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2 条 )
> 更多书评312篇
-
约翰罗金斯花了40年时间,对不同国家的数百人进行了调查研究,有穷人也有富人。然后他以讥讽的口吻对他们的品格状况做了一个总结,在《给那后来的》一书中,他说: “发了财致了富的人,通常来说,勤奋、果断、骄傲、贪婪、雷厉风行、有板有眼、理智、缺乏想象力且毫不敏感。而那些一生贫困的人往往是极端愚蠢的人、极端聪明的人、懒惰的人、莽撞的人、谦卑的人、善于思考的人、想象力丰富的人,毫无远见的人、敏感的人、毫无规律... (6回应)
2012-11-14 07:57 32人喜欢
-
叔本华的同行、哲学遁世主义者尚福尔说:“一旦我们下定决心只去理会那些对我们做出评价时显得品行端正、纯洁善良、通情达理和实事求是的人,而这样的人把传统、自负和仪式完全等同于文雅社会的道具,因而对此毫不关注;一旦我们下此决心(而且我们必须下此决心,否则我们就会变得愚蠢、软弱或恶毒卑劣),其结果就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必须独自生活。” 叔本华认为这种情况无可厚非。“这个世界只允许我们在孤独与卑劣之间进行选.. (2回应)
2012-11-13 21:38 34人喜欢
叔本华的同行、哲学遁世主义者尚福尔说:“一旦我们下定决心只去理会那些对我们做出评价时显得品行端正、纯洁善良、通情达理和实事求是的人,而这样的人把传统、自负和仪式完全等同于文雅社会的道具,因而对此毫不关注;一旦我们下此决心(而且我们必须下此决心,否则我们就会变得愚蠢、软弱或恶毒卑劣),其结果就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必须独自生活。” 叔本华认为这种情况无可厚非。“这个世界只允许我们在孤独与卑劣之间进行选择,”他说。而且他建议年轻人应该学会“如何与孤独为伍……因为一个人被迫与他人接触的机会越少,他的境况就会越好”。叔本华认为,幸运的是,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人在与他人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后,都会自然而然地“不愿和他人有频繁的交往,就像一个小学校长决不会愿意和周围的一群吵吵嚷嚷、喧闹不休的孩子搅和在一起一样”。 这种观点说明,决心躲避他人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和他人交往。这一想法只是反映了我们对所能够交往的对象的不满。愤世嫉俗的人都不过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事物的要求标准很高,达到了常人所难以理解的程度。用尚福尔的话说:“我们往往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欢人际交往的人。这样的说法就像把一个不愿在深更半夜去邦迪森林散步的人看作是不喜欢散步的人样。”
2回应 2012-11-13 21:38 -
现代社会中,积累财富的能力为人们所重视。 似乎金钱与职位携带着一种道德品质。 它的存在体现了拥有者的美德。 因为这种能力能够证明一个人至少拥有四种基本品质:创造力、勇气、智力和毅力。 至于其他的品质:谦逊或正直,则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 失业所带来的耻辱,同战争年月的懦弱行为所导致的耻辱不相上下。 托尔斯坦.凡伦勃认为:在一个商业社会中,任何坚持一个人可以很有道德,同时仍很穷的观点都是没有市场的。.. (1回应)
2012-11-14 07:39 21人喜欢
现代社会中,积累财富的能力为人们所重视。 似乎金钱与职位携带着一种道德品质。 它的存在体现了拥有者的美德。 因为这种能力能够证明一个人至少拥有四种基本品质:创造力、勇气、智力和毅力。 至于其他的品质:谦逊或正直,则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 失业所带来的耻辱,同战争年月的懦弱行为所导致的耻辱不相上下。 托尔斯坦.凡伦勃认为:在一个商业社会中,任何坚持一个人可以很有道德,同时仍很穷的观点都是没有市场的。即使是对财富最不在乎的人,也会感受到一种迫切的需要去积累财富,并且向外界展现自己拥有财富,以期逃避责备。一旦没有积累足够的财富,就会感到焦虑不堪,感到自己应该受到责备。 为什么把挣钱上的失败看作一个人有缺陷的证据?其原因并不复杂。挣钱的过程往往需要个体具备某些优秀品质,坚持干好任何工作几乎都需要智力、体力、计划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合作的精神。事实上,挣钱越多的工作,对个体优秀品质的要求也越高。律师和医生不仅比扫大街的清洁工收入高,而且他们在工作中持续投入的精力、知识和技巧也要多得多。 贫穷最根本的特征,贫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并不是它所导致的身体上的受苦,而是他人对贫困状态的负面反应所导致的羞耻感,是贫困状态违反了亚当斯密所称的“既定的社会体面原则”所产生的羞耻感。
1回应 2012-11-14 07:39 -
Sal Paradise (On the Road Forever)
(作者真是才子啊!非常博学。)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1759)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890) 威廉·萨克雷《势利人脸谱》(1848)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1922) 乔治·奥威尔《狮子和独角兽》(1941) 戴维·休谟《人性论》(173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前350)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论政府原理》(1159)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1651) 约翰·洛克《政府论两篇》(1...2014-07-18 19:26 11人喜欢
(作者真是才子啊!非常博学。)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1759)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890)威廉·萨克雷《势利人脸谱》(1848)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1922)乔治·奥威尔《狮子和独角兽》(1941)戴维·休谟《人性论》(173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前350)索尔兹伯里的约翰《论政府原理》(1159)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1651)约翰·洛克《政府论两篇》(1689)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1855)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427)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87)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宣言》(1723)(小册子)休谟《论奢华》(1752)托马斯·潘恩《人的权利》(1791)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1851)塞缪尔·斯迈尔斯《自助》(1859)迈克尔·扬《精英崇拜的兴起》(1958)《贝奥武甫》(约1100)博尔顿·霍尔《三英亩地与自由》(1907)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上篇补遗: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1883)普里斯特利《英国旅行记》拉姆齐《关于美国独立的积极意义的演讲》(1778)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1790)威廉·马修斯《成功立足》(1874)威廉·马厄《致富之路》(1876)埃德温·T·弗里德利《成功秘诀》(1881)莱曼·阿博特《成功法术》(1882)威廉·斯皮尔《成功法则》(1885)塞缪尔·法洛斯《年轻人如何搬开成功路途中的绊脚石》(1903)安东尼·罗宾斯《唤醒心中的巨人》(1991)阿尔弗里克《谈话录》(约1015)罗森普吕特《赞美农夫》(1450)(诗歌)《世界人权宣言》(1948)亨特牧师《关于财富:〈圣经〉要求我们每个人追求财富》(1836)安德鲁·卡内基《自传》(1920)××××××××××××××××××下部分××××××××××××××××××叔本华《附录与补遗》(1851)尚福尔《格言录》(1795)爱比克泰德《谈话录》(约100)马库斯·奥勒留《沉思录》(167)亚里士多德《优台谟伦理学》(约前350)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869)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巴尔扎克《高老头》(1834)哈代《无名的裘德》(1895)乔治·爱略特《米德尔马契》(1872)扎迪·史密斯《白牙》(2000)亚里士多德《诗学》(约前350)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前430)福楼拜《包法利夫人》(1857)弗洛伊德《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古铁雷·迪亚斯·德·加梅斯《不屈的骑士》(约1431)切斯特菲尔德勋爵《给他儿子的信》(1751)托尔斯坦·凡勃伦《有闲阶级理论》(1899)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富裕社会》(1958)乔治·萧伯纳《智慧妇女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指南》(1928)约翰·罗斯金《给那后来的》(1862)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托马斯·卡莱尔《迈达斯王》(1843)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的死》(1886)托尔斯泰《忏悔录》(1882)爱德华·扬格《夜思》(1742)(诗歌)罗伯特·布莱尔《坟墓》(1743)(诗歌)托马斯·格雷《墓园挽歌》(1751)(诗歌)司汤达《罗马漫步》(1829)雪莱《奥西曼德斯》(1818)(诗歌)巴赫《B小调弥撒曲》(音乐)但丁《神曲》(1315)亨利·米尔热《波希米亚人生活札记》(1851)阿瑟·兰塞姆《伦敦的波希米亚》(1907)司汤达《论关爱》(1822)亨利·梭罗《瓦尔登湖》(1854)维克托·雨果《爱尔那尼》(1830)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论自助》(1840)福楼拜《萨朗宝》(1862)菲利波·马里内蒂《未来主义食谱》(1932)下篇补遗:亨利·菲尔丁《约瑟夫·安德鲁斯传》(1742)威廉·萨克雷《名利场》(1848)查尔斯·狄更斯《荒凉山庄》(1853)威尔基·柯林斯《白衣女人》(1860)安东尼·特罗洛普《我们生活的方式》(1875)回应 2014-07-18 19:26
-
葱包桧儿 (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
在一个贵族社会里,底层的仆人能泰然地接受他们的命运,愉快地生活,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同时也不失自尊。然而,在一个民主社会里,有的只是报刊和社会舆论没完没了的鼓噪,让每个生活在底层的人都相信他们总有机会攀上社会金字塔的塔尖,有机会成为实业家、大法官、科学家,甚至总统。这种无限机遇的论调在一开始也许能给人一种盲目的乐观,对那些底层的年轻人尤甚。但在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最优秀的幸运儿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4回应)2011-02-06 14:31 31人喜欢
在一个贵族社会里,底层的仆人能泰然地接受他们的命运,愉快地生活,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同时也不失自尊。然而,在一个民主社会里,有的只是报刊和社会舆论没完没了的鼓噪,让每个生活在底层的人都相信他们总有机会攀上社会金字塔的塔尖,有机会成为实业家、大法官、科学家,甚至总统。这种无限机遇的论调在一开始也许能给人一种盲目的乐观,对那些底层的年轻人尤甚。但在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最优秀的幸运儿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实现他们的梦想;而多数的人,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他们会转而变得意志消沉,内心极度痛楚,并轻贱自己,同时也憎恶自己的顶头上司。 直到18世纪,几乎在所有西方国家,实施的还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显然是极端不公正的,但它却让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有了一种自在和自由:他们不必将自己同社会中其他的人 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比照,因而,在心理上他们并没有感到自己严重缺乏社会身份,也没有如今底层人们那种强烈的一无所有和一无是处的焦虑。 世界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约翰-洛克 《政府论两篇》:政府的正当性在于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国民获得幸福和财富的机会。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以前不平等是社会的普遍规律,因而即使再严重的不平等也不会引人注意。而现在平等了,人和人之间差异甚少,正因为如此,哪怕是细微的差距也变得明显起来。 例外并不代表普通情况,美国仍然有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同先前的贵族统治制度下的穷人不同,美国底层的人把他们差强人意的生活现状归咎于期望的泡汤或理想的受阻。 你失去的是链锁,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认为,付给工人的工钱就像“为了保持车轮运转而加的润滑油”。“工作的真正目的再也不是工人了,而是金钱”。 资产阶级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 他人对我们的赞赏可以说在两个方面对我们非常重要:一是物质方面,因为社会对我们的遗弃能够带来 物质方面的缺乏与危险:二是精神方面,因为一旦他人停止对我们表示尊重,我们就很难对自己继续怀有信心。 哲学遁世主义的代表人物,阿瑟·叔本华如此说道:“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 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然后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 “如果一个音乐家已经知道,除了一两个人之外,所有的听众都是聋子,那么是否还会因这些听众发出的震耳欲聋的掌声而沾沾自喜呢?” “一旦我们下定决心只去理会那些对我们做出评价时显得品行端正、纯洁善良、通情达理和实事求是的人,而这样的人把传统、自负和仪式完全等同于文雅社会的道具,因而对此毫不关注;一旦我们下此决心(而且我们必须下此决心,否则我们就会变得愚蠢、软弱或恶毒卑劣),其结果就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必须独自生活。” 马克思认为,付给工人的工钱就像“为了保持车轮运转而加的润滑油”。“工作的真正目的再也不是工人了,而是金钱”。 资产阶级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 解决焦虑的成熟之途可以说始于一种认识,即身份的确立取决于听众的选择:听众可以是工业家或波西米亚人,可以是家庭成员或哲学家——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听众。4回应 2011-02-06 14:31 -
Bean (厌恶争执 不善言说)
第一部分 第三章 【平等、期望和妒嫉】 10 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自身的期望变得更高了。阿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思,英国《每日邮报》的创办者,在1896年报纸首发仪式上坦率地告诉民众,他心目中的理想读者就是那些虽然现在“年收入只有100英镑”,心里却梦想着“来年能有1000英镑进账的人”。与此同时,在美国则有《妇女家庭杂志》(1883年创刊)、《大都市》(1886年创刊)、《芒赛》(1889年创刊)以及《时尚》(1892年..2011-04-28 11:00 1人喜欢
第一部分 第三章 【平等、期望和妒嫉】10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自身的期望变得更高了。阿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思,英国《每日邮报》的创办者,在1896年报纸首发仪式上坦率地告诉民众,他心目中的理想读者就是那些虽然现在“年收入只有100英镑”,心里却梦想着“来年能有1000英镑进账的人”。与此同时,在美国则有《妇女家庭杂志》(1883年创刊)、《大都市》(1886年创刊)、《芒赛》(1889年创刊)以及《时尚》(1892年创刊)等刊物杂志将各种奢华的生活推至读者眼前。例如,19世纪末的美国《时尚》杂志告诉读者的信息不外乎如下:美洲杯赛过后,有哪些人上了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的诺马哈游艇狂欢,寄宿学校里最时尚的女孩正如何穿戴打扮,纽波特和南安普敦谁在筹办最棒的舞会.还有正餐的鱼子酱应该和什么配在一起(土豆和酸奶油)。 此外,电台广播和影视资讯也使人们越来越有可能了解上流社会的生活情况,并和上流阶层攀上一定的关系。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每周耗在电影院的时间高达1.5亿小时,至于收听广播的时间更是高达10亿小时。 1946年还只有0.02%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而这一比例到2000年已经攀至98%。 这些新的媒介所传达的内容和信息助长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而穿插在节目之间的广告更是推波助澜。在19世纪30年代,广告在美国开始出现,但很不成熟
回应 2011-04-28 11:00 -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很难写一个像模像样的书评出来,作者旁征博引举,并且毫无偏倚地引用了很多人的观点。我觉得这位作者很伟大,我几乎没有找到在哪里显露出作者自己的观点,而单纯地将他人的看法以一定的逻辑组合起来就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我一直希望我有这样的能力,就是把事实和他人的看法区分开,埃兰德波顿先生是我值得学习的榜样。 至于因身份而引起的焦虑,对我(以及所有能从这本书受益的人)而言,应该是如何在不... (3回应)
2011-06-03 00:23 1人喜欢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很难写一个像模像样的书评出来,作者旁征博引举,并且毫无偏倚地引用了很多人的观点。我觉得这位作者很伟大,我几乎没有找到在哪里显露出作者自己的观点,而单纯地将他人的看法以一定的逻辑组合起来就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我一直希望我有这样的能力,就是把事实和他人的看法区分开,埃兰德波顿先生是我值得学习的榜样。至于因身份而引起的焦虑,对我(以及所有能从这本书受益的人)而言,应该是如何在不同的身份优劣标准的冲突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想要获取(一定程度的)自由,就必须得放弃对某些社会普遍认可的身份的追求。这中体会在我来美国之前的一年尤为深刻。我已经毕了业,没有考研,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一个妥贴的位置来安排我自己的位置。我在努力做的事情也得不到周围人(甚至家人)的认可,我要怎么办?当你没有社会地位时,社会会期待你去追求一个地位。当你不打算追求社会地位时,社会会从方方面面向你施加更大的压力。那段时间我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是有自己的意志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社会的一部分意志,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成是我们都是社会的代理人。 好,那么现在要如何抵御这种压力呢?一种方法是按照社会所期待的那样努力,追求金钱,也要结识有势力的朋友,建立能够相互照应并彼此创造机会的人脉。另一种是彻底否定掉社会的价值观。后者需要极为强大的心智,所谓“极为强大的心智”表现在对自己的追求非常了解,无论是你对自己的期待到底为何,还是将如何履行对自己的期待都想得十分通透。如果在获得这种心灵的力量之前就决定冲破社会的牢固的价值观,不难想象一个人将会遭遇多少痛苦与折磨。然而,获得这种强大的心智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充满压力与痛苦的过程。所以最后的一切,都取决于你是一个多么果断的人。忽然想到,一个人一生所要经历的痛苦总额是一定的,你可以选择以缓慢的方式结束痛苦,也可以选择以很激烈的方式结束痛苦,然而结束痛苦的方式本身也是会带来痛苦的,并且结束痛苦的方式越迅速,在你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痛苦就会越多。所以看你自己的选择了。3回应 2011-06-03 00:23
-
weiwang (呀哈哈)
1.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过多地关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 2.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3.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 (2回应)2019-02-15 16:48 4人喜欢
1.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过多地关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
2.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3.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欲望,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4.贫穷最根本的特征、贫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并不是它所导致的身体上的受苦,而是他人对贫困状态的负面反应所导致的羞耻感,是贫困状态违反了亚当斯密所称的「既定的社会体面原则」所产生的羞耻感。
5.我们所期待的远超出我们祖先们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6.公共舆论的缺陷,究其原因,在于公众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交由理性分析进行推敲,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直觉、感情和习俗之上。
7.决定上层地位的因素一直处在变化中,所以导致我们焦虑的因素也在随之不断变化, 在一个社会里,我们担心我们没有能力把长矛刺进动物的身体; 而在另一个社会里,我们则担心在战场上杀的人不够多; 在又一个社会里,我们焦虑自己没有庄园以及跳不好小步舞曲; 还有的社会里,我们担心自己对上帝的虔诚度不够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又焦虑无法从资本市场上获得利益。
8.要消除社会地位低下引起的焦虑,旅行可能是一个好方法,通过实际的旅行或在艺术作品中神游,去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
9.我们总是牺牲自己宁静的心情而去追求那些转瞬即逝的世间的荣华富贵,而遗迹能够揭示出我们这些行为的愚蠢本质。
10.一旦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缪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
11.我们往往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欢人际交往的人。这样的说法就像把一个不愿在深更半夜去邦迪森林散步的人看作是不喜欢散步的人一样。
12.要想停止注意某件事物,最快的方法就是将它购买到手——就如同要想停止欣赏某个人,最快的方法就是与其结婚。
2回应 2019-02-15 16:48 -
但悲剧作家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几乎难以接受的事实: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有罪的人所犯的每一个错误都可以追溯到我们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本性;在我们内心囊括了人类所有的品质,包括最优秀的品质和最恶劣的品质,在合适的情形下,或不如说,在错误的情形下,我们能够干得出任何事情。一旦观众认识到这个事实,他们就有可能摆脱他们傲慢自得的态度,从而感觉到自己施与同情和保持谦虚的能力大有提高;他们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2019-02-04 11:36
但悲剧作家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几乎难以接受的事实: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有罪的人所犯的每一个错误都可以追溯到我们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本性;在我们内心囊括了人类所有的品质,包括最优秀的品质和最恶劣的品质,在合适的情形下,或不如说,在错误的情形下,我们能够干得出任何事情。一旦观众认识到这个事实,他们就有可能摆脱他们傲慢自得的态度,从而感觉到自己施与同情和保持谦虚的能力大有提高;他们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个性中的一些不良品质虽然一直没有导致严重的事件发生,但一旦置于特定的情形之下,这些缺点就会毫无约束地、灾难性地占据整个心灵,从而轻易地把他们的生活破坏殆尽——
回应 2019-02-04 11:36 -
麦克黄 (关我狗事)
如何身为一个Loser对自己进行有效的心理安慰 约翰罗金斯花了40年时间,对不同国家的数百人进行了调查研究,有穷人也有富人。然后他以讥讽的口吻对他们的品格状况做了一个总结,在《给那后来的》一书中,他说: “发了财致了富的人,通常来说,勤奋、果断、骄傲、贪婪、雷厉风行、有板有眼、理智、缺乏想象力且毫不敏感。而那些一生贫困的人往往是极端愚蠢的人、极端聪明的人、懒惰的人、莽撞的人、谦卑的人、善于思考的人、想象...2019-01-25 11:45 1人喜欢
如何身为一个Loser对自己进行有效的心理安慰
约翰罗金斯花了40年时间,对不同国家的数百人进行了调查研究,有穷人也有富人。然后他以讥讽的口吻对他们的品格状况做了一个总结,在《给那后来的》一书中,他说: “发了财致了富的人,通常来说,勤奋、果断、骄傲、贪婪、雷厉风行、有板有眼、理智、缺乏想象力且毫不敏感。而那些一生贫困的人往往是极端愚蠢的人、极端聪明的人、懒惰的人、莽撞的人、谦卑的人、善于思考的人、想象力丰富的人,毫无远见的人、敏感的人、毫无规律且受情绪支配的人,他们有些是拙劣的恶棍,有些是公开的盗贼,有些完全是菩萨心肠的好人。
决定上层地位的因素一直处在变化中。所以导致我们焦虑的因素也在随之不断变化。在一个社会里,我们担心我们没有能力把长矛刺进动物的身体; 而在另一个社会里,我们则担心在战场上杀的人不够多; 在又一个社会里,我们焦虑自己没有庄园以及跳不好小步舞曲; 还有的社会里,我们担心自己对上帝的虔诚度不够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又焦虑无法从资本市场上获得利益。
如何身为一个社恐者对自己进行心理安慰
叔本华的同行、哲学遁世主义者尚福尔说:“一旦我们下定决心只去理会那些对我们做出评价时显得品行端正、纯洁善良、通情达理和实事求是的人,而这样的人把传统、自负和仪式完全等同于文雅社会的道具,因而对此毫不关注;一旦我们下此决心(而且我们必须下此决心,否则我们就会变得愚蠢、软弱或恶毒卑劣),其结果就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必须独自生活。” 叔本华认为这种情况无可厚非。“这个世界只允许我们在孤独与卑劣之间进行选择,”他说。而且他建议年轻人应该学会“如何与孤独为伍……因为一个人被迫与他人接触的机会越少,他的境况就会越好”。
叔本华认为,幸运的是,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人在与他人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后,都会自然而然地“不愿和他人有频繁的交往,就像一个小学校长决不会愿意和周围的一群吵吵嚷嚷、喧闹不休的孩子搅和在一起一样”。 这种观点说明,决心躲避他人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和他人交往。这一想法只是反映了我们对所能够交往的对象的不满。愤世嫉俗的人都不过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事物的要求标准很高,达到了常人所难以理解的程度。用尚福尔的话说:“我们往往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欢人际交往的人。这样的说法就像把一个不愿在深更半夜去邦迪森林散步的人看作是不喜欢散步的人样。”
如何身为一个穷人理解自己为何被人轻视
现代社会中,积累财富的能力为人们所重视。 似乎金钱与职位携带着一种道德品质。 它的存在体现了拥有者的美德。 因为这种能力能够证明一个人至少拥有四种基本品质:创造力、勇气、智力和毅力。 至于其他的品质:谦逊或正直,则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 失业所带来的耻辱,同战争年月的懦弱行为所导致的耻辱不相上下。 托尔斯坦.凡伦勃认为:在一个商业社会中,任何坚持一个人可以很有道德,同时仍很穷的观点都是没有市场的。即使是对财富最不在乎的人,也会感受到一种迫切的需要去积累财富,并且向外界展现自己拥有财富,以期逃避责备。一旦没有积累足够的财富,就会感到焦虑不堪,感到自己应该受到责备。 为什么把挣钱上的失败看作一个人有缺陷的证据?其原因并不复杂。挣钱的过程往往需要个体具备某些优秀品质,坚持干好任何工作几乎都需要智力、体力、计划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合作的精神。事实上,挣钱越多的工作,对个体优秀品质的要求也越高。律师和医生不仅比扫大街的清洁工收入高,而且他们在工作中持续投入的精力、知识和技巧也要多得多。 贫穷最根本的特征,贫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并不是它所导致的身体上的受苦,而是他人对贫困状态的负面反应所导致的羞耻感,是贫困状态违反了亚当斯密所称的“既定的社会体面原则”所产生的羞耻感。
如何身为一个没人爱的人对自己进行心理安慰
获得他人的爱就是让我们感到自己被关注——注意到我们的出现,记住我们的名字,倾听我们的意见,宽宥我们的过失,照顾我们的需求。因为这一切,我们快乐地活着。你可以认为,与社会身份相关的“爱”有别于两性之间的爱,譬如它不具有“性”的成分,婚姻也不是其归宿,而且其施与者也通常附带目的,然而,你并不能否认这种爱的接受者一样能沐浴在他者关怀的目光里,倍感呵护,就像忘情于爱河中的情侣。
我们经常处于一种自虐过程当中,在没有搞清他人观点是否值得关注之前就去寻求他人的赞赏;但只要我们对某些人的思想稍加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尊敬,然而我们往往在弄清楚这一切之前就竭力想得到他们的爱戴。我们应该停止这一自虐过程。
哲学遁世主义的代表人物,阿瑟·叔本华如此说道:“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 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然后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
“如果一个音乐家已经知道,除了一两个人之外,所有的听众都是聋子,那么是否还会因这些听众发出的震耳欲聋的掌声而沾沾自喜呢?
如何身为一个什么也买不起的人对自己进行心理安慰
广告绝对不会提及一件事,那就是一旦我们拥有了某种东西,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停止喜欢它。 要想停止注意某件事物,最快的方法可能是将它购买到手;要想停止欣赏某个人,最快的方法可能是与其结婚。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这样说,并不是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愿望,而是要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外界观点总是引导我们,让我们想象自己在攀登幸福崖上的最陡峭一边,一旦爬上去,就可以到达一个广阔的高台,在其上我们就可以一直享受幸福生活;从来不会有人告知我们,一旦到达顶点,我们又会被唤回谷底,重新处于焦虑和欲望的洼地中。一旦我们停止嫉妒他人,我们就会极端痛苦地发现我们居然花了我们生命中这么多的时间来羡慕那些错误的东西。
民主加剧了焦虑吗?【以下内容很反动】 在一个贵族社会里,底层的仆人能泰然地接受他们的命运,愉快地生活,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同时也不失自尊。然而,在一个民主社会里,有的只是报刊和社会舆论没完没了的鼓噪,让每个生活在底层的人都相信他们总有机会攀上社会金字塔的塔尖,有机会成为实业家、大法官、科学家,甚至总统。这种无限机遇的论调在一开始也许能给人一种盲目的乐观,对那些底层的年轻人尤甚。但在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最优秀的幸运儿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实现他们的梦想;而多数的人,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他们会转而变得意志消沉,内心极度痛楚,并轻贱自己,同时也憎恶自己的顶头上司。 直到18世纪,几乎在所有西方国家,实施的还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显然是极端不公正的,但它却让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有了一种自在和自由:他们不必将自己同社会中其他的人 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比照,因而,在心理上他们并没有感到自己严重缺乏社会身份,也没有如今底层人们那种强烈的一无所有和一无是处的焦虑。 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主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才是正常;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才算明智。18、19世纪政治和消费生产的巨大进步导致一种全新的理想:每个人都深信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深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任何理想。
卢梭幸福的野蛮人理论: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若将现代人同原始人比较,其结论是否和绝大多数人固有的想法大相径庭?因为二者之中生活更如意的,在卢梭看来,显然是原始的野人。 卢梭的主要论点基于对财富的阐释。他认为,财富并不代表占有物的多少,而是拥有多少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它是相对的,相对于人们的欲望。在任何时候,不管我们占有的财物多么丰富,只要我们还在追求某种我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就谈不上富有;相反,如果我们总是满足于我们现时的拥有,不管我们实际占有的东西多么匮乏,我们是富有的。 卢梭争论说,有两种途径可以使人变得富有:要么给他很多钱,要么限制他的欲念。
至于前者,现代社会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它在使人们有更多的金钱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动人们的物欲,使得人们对本可以引以为傲的成就不以为然。诚然,现代社会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我们的收入,至少使我们看起来更为富有。实际上,现代社会给人们真实的感受却是使我们愈来愈感觉到贫穷。现代社会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期望,在我们想要得到的和能够得到的东西之间、在我们实际的地位和我们理想的地位之间造成了永远无法填补的鸿沟。
我们可能比原始社会里的野人更觉得一无所有——诚如卢梭所言,原始的野人只要有一块屋顶遮住他们头顶的天,几只苹果和坚果填饱了他们的肚子,在晚上拨弄“某些粗糙的乐器”来聊以自慰,或“用石斧做渔船”来消磨时光,他们心中的满足就无以复加了。 卢梭对现代人和野蛮人之间幸福程度的比较使我们很自然联想到詹姆斯所说的期望对幸福的决定作用。也许我们拥有的不多,但由于期望的减少我们能知足常乐;反之,现代社会鼓励人们追求一切,尽管我们已经非常富有,我们却终日焦虑多愁。 卢梭所言的野人可谓是衣不遮体,一无所有。但同现代社会中住在“泰姬陵”里的人相比,他们至少能够享受因渴求很少而导致的极大的富裕。 我们所期待的远超出我们祖先们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马基雅维利: 被人害怕远比被人爱戴安全。爱戴受感恩纽带的维系,但因为人总是极端自私,因此只要人们一有利己的机会,就会打破这种纽带。但害怕建立在对惩罚的恐惧上,而对惩罚的恐惧则是永远有效的。
波西米亚运动: 1917年的纽约,一群艺术家决定脱离资产阶级生活,创建一个“自由、独立的格林威治村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将以全副身心投入到艺术、爱、美和香烟中去 。 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希米亚的目的并非废除身份等级,他们只是尝试创立一些新的身份等级,而这些等级建立在那些为大众所忽略或批判的价值标准的基础之上。
艾略特: (德雷莎)她那高尚纯洁的精神不虞后继无人,只是不一定到处都能见到罢了。她的完整性格,正如那条给居鲁士堵决的大河,化成了许多渠道,从此不再在世上享有盛誉了。但是她对于她周围人的影响,依然不绝于缕,未可等闲视之,因为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利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坟墓中的人们。
索福克勒斯: 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
作者提出的解决方式是:艺术、宗教、政治、波西米亚、哲学、幽默
回应 2019-01-25 11:45
论坛 · · · · · ·
在京东看到的简介让我笑出声 | 来自? | 4 回应 | 2018-07-27 |
求助手上有書的人,能幫我找找其中一段嗎? | 来自ALLINHERE | 2 回应 | 2017-08-23 |
以这本书拍成的电视节目 | 来自彭萦 | 2 回应 | 2014-05-21 |
我想用精装换平装 | 来自xygh | 2011-11-24 | |
译名 | 来自ake | 4 回应 | 2011-09-27 |
> 浏览更多话题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7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病态家庭成员自救 (浪客小新)
- 《罗辑思维》第一季推荐书籍 (怪刺)
- 值得看看的一些文史哲闲书 (froggy)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他者化的梅毒隐喻 (藤原琉璃君)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身份的焦虑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半杯暖 2012-10-20
很多焦虑的人 花了生命中宝贵且有限的时间去羡慕那些错误的东西 扭曲了生命中何者重要的问题 而通过预见死亡或是思考 可以帮助我们追求我们内心最渴望的生活方式
5 有用 yezzi 2014-09-09
前面那么一阵见血,那么睿智概论,后面越写越散,没有解药。
11 有用 Hammer_ 2011-11-21
其他人的眼光就是屁
273 有用 娅 2013-06-06
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然后我们就会明白,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等于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
185 有用 kid u 2015-07-30
读他的书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就是,读的时候总是每每拍大腿赞同,但掩卷后细想起来并没有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点。
0 有用 Fade. 2019-02-18
贩卖焦虑的罪该万死了 不知道小朋友是什么时候读的这本书 总之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0 有用 亦欣 2019-02-18
人常常站在焦虑与徘徊十字路口中…… 自己不与他人作比较,却自然而然会被比较下去; 就好比开车司机在道路上行驶中相当小心翼翼,却避免不了其他司机的不小心碰撞。 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
0 有用 梅诗金公爵 2019-02-18
“一旦我们停止嫉妒他人,我们就会极端痛苦地发现我们居然花了我们生命中这么多的时间来羡慕那些错误的东西。” 世间花开百种,成功的标准亦不只有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还有很多很多。人生需要我们赋予意义。
0 有用 蓝莓酱 2019-02-17
对某件事焦虑的时候,就去了解它,讨论它吧。我觉得这本书讲得还蛮好,只是怎么能这么啰嗦呢。
0 有用 千里快哉风 2019-02-16
生活就是用一种激情代替另一种激情,同时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