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对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主义与王权主义做了政治形态性区别,并对皇权主义在后战国时代的发生过程进行了分析,方法上采用历史、制度、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观点上提出并论证了“天高皇帝远”的命题。
概念的运用比较费理解。彭浩仁从结合政治史思想史的角度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作比较,我认为此书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显然更清晰,并且其对象绝非政治史思想史的交叉。全书只有一个中心词,那就是“皇权主义”。而假如说余氏填补事实的空缺,那么此书其实创造了对历史的新的理解或者解释方法,意义高下,迥不相同。
第一次 “极权主义的起源” 朱元璋那里 则是第二次
第一,皇权思想的核心是皇帝的权威与责任。秦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和无微不至的绝对责任,汉朝的皇帝仍然如此,但利用儒学给皇帝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这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 第二,皇帝为了使皇权思想深入人心,建立了宗庙制度、年号制度和宫殿形制。为了使官员畏惧皇帝的权威,设计了廷议制度。在汉代,廷议不仅是皇帝发号施令的场合,也是皇帝宣扬礼法的时刻,这也是“外儒内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第一,皇权思想的核心是皇帝的权威与责任。秦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和无微不至的绝对责任,汉朝的皇帝仍然如此,但利用儒学给皇帝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这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 第二,皇帝为了使皇权思想深入人心,建立了宗庙制度、年号制度和宫殿形制。为了使官员畏惧皇帝的权威,设计了廷议制度。在汉代,廷议不仅是皇帝发号施令的场合,也是皇帝宣扬礼法的时刻,这也是“外儒内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皇权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天高皇帝近”,也就是皇帝消灭中间阶层,直接控制每一个人。同时这也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一组基本矛盾:皇帝和中间阶层之间的矛盾。皇帝离百姓是近还是远,这是中国历史上很多改革背后的根源。 (展开)
就皇权主义的展开机制及其效能作了极好的论述;指出官僚制度作为皇权制度的附庸和衍生也是发前人未发之覆;对皇权对于思想史的扭曲和影响进行了相当深刻的剖析,但似乎并未对《史记》的文本生成做史源学的检讨,以至于一些推论出错,这部分也有以论带史的嫌疑。不过这本书虽然早,但对于当下流行的 “思想制约政治”的思想史研究倾向是一个警醒。
另有笔记
空 最反感看这种书了 说了很多 又和没说一样……
神品!前不久有人当着我的面把这本书批判了一番,我感到非常气愤!
从权力的内在逻辑剖析了中国自秦汉时期就逐步确立的皇权政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后分别针对世俗的百姓阶层和朝廷的官僚阶层建立不同的制度来让皇权深入人心,比如针对百姓建立宗庙制度、年号制度和宫殿制度;针对官僚建立廷议制度。以此得出,中国的皇权其实塑造了皇帝与中间阶层的矛盾,本意是强调皇权下人人平等,应该是“天高皇帝近”,而非“天高皇帝远”,这也造成了中国古代造反之人往往都是打着平等的旗... 从权力的内在逻辑剖析了中国自秦汉时期就逐步确立的皇权政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后分别针对世俗的百姓阶层和朝廷的官僚阶层建立不同的制度来让皇权深入人心,比如针对百姓建立宗庙制度、年号制度和宫殿制度;针对官僚建立廷议制度。以此得出,中国的皇权其实塑造了皇帝与中间阶层的矛盾,本意是强调皇权下人人平等,应该是“天高皇帝近”,而非“天高皇帝远”,这也造成了中国古代造反之人往往都是打着平等的旗号追求皇权的奇观。由此可以更深层次的看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皇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展开)
五十颗星都值
天高皇帝近
> 更多短评 31 条
> 更多书评 1篇
父亲
2017-12-27 14:36
2017-12-27 12:04
> 15人在读
> 89人读过
> 521人想读
订阅关于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假装已注销] 2015-04-19
概念的运用比较费理解。彭浩仁从结合政治史思想史的角度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作比较,我认为此书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显然更清晰,并且其对象绝非政治史思想史的交叉。全书只有一个中心词,那就是“皇权主义”。而假如说余氏填补事实的空缺,那么此书其实创造了对历史的新的理解或者解释方法,意义高下,迥不相同。
0 有用 林中路 2019-08-28
第一次 “极权主义的起源” 朱元璋那里 则是第二次
0 有用 徐子陵 2019-09-23
第一,皇权思想的核心是皇帝的权威与责任。秦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和无微不至的绝对责任,汉朝的皇帝仍然如此,但利用儒学给皇帝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这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 第二,皇帝为了使皇权思想深入人心,建立了宗庙制度、年号制度和宫殿形制。为了使官员畏惧皇帝的权威,设计了廷议制度。在汉代,廷议不仅是皇帝发号施令的场合,也是皇帝宣扬礼法的时刻,这也是“外儒内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第一,皇权思想的核心是皇帝的权威与责任。秦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和无微不至的绝对责任,汉朝的皇帝仍然如此,但利用儒学给皇帝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这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 第二,皇帝为了使皇权思想深入人心,建立了宗庙制度、年号制度和宫殿形制。为了使官员畏惧皇帝的权威,设计了廷议制度。在汉代,廷议不仅是皇帝发号施令的场合,也是皇帝宣扬礼法的时刻,这也是“外儒内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皇权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天高皇帝近”,也就是皇帝消灭中间阶层,直接控制每一个人。同时这也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一组基本矛盾:皇帝和中间阶层之间的矛盾。皇帝离百姓是近还是远,这是中国历史上很多改革背后的根源。 (展开)
6 有用 父亲 2017-12-29
就皇权主义的展开机制及其效能作了极好的论述;指出官僚制度作为皇权制度的附庸和衍生也是发前人未发之覆;对皇权对于思想史的扭曲和影响进行了相当深刻的剖析,但似乎并未对《史记》的文本生成做史源学的检讨,以至于一些推论出错,这部分也有以论带史的嫌疑。不过这本书虽然早,但对于当下流行的 “思想制约政治”的思想史研究倾向是一个警醒。
0 有用 段段 2019-05-25
另有笔记
0 有用 夏帆 2021-03-15
空 最反感看这种书了 说了很多 又和没说一样……
0 有用 古叶书社 2020-10-10
神品!前不久有人当着我的面把这本书批判了一番,我感到非常气愤!
0 有用 南宫萧宸 2020-07-07
从权力的内在逻辑剖析了中国自秦汉时期就逐步确立的皇权政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后分别针对世俗的百姓阶层和朝廷的官僚阶层建立不同的制度来让皇权深入人心,比如针对百姓建立宗庙制度、年号制度和宫殿制度;针对官僚建立廷议制度。以此得出,中国的皇权其实塑造了皇帝与中间阶层的矛盾,本意是强调皇权下人人平等,应该是“天高皇帝近”,而非“天高皇帝远”,这也造成了中国古代造反之人往往都是打着平等的旗... 从权力的内在逻辑剖析了中国自秦汉时期就逐步确立的皇权政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后分别针对世俗的百姓阶层和朝廷的官僚阶层建立不同的制度来让皇权深入人心,比如针对百姓建立宗庙制度、年号制度和宫殿制度;针对官僚建立廷议制度。以此得出,中国的皇权其实塑造了皇帝与中间阶层的矛盾,本意是强调皇权下人人平等,应该是“天高皇帝近”,而非“天高皇帝远”,这也造成了中国古代造反之人往往都是打着平等的旗号追求皇权的奇观。由此可以更深层次的看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皇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展开)
0 有用 铲渣滓的 2020-06-27
五十颗星都值
0 有用 花长好,月长圆 2020-05-12
天高皇帝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