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知道是困难的?
怎么理解扉页奥义书那句话?
> 去刀锋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毛姆为什么说伊莎贝尔缺少温柔(momo)
为什么伊莎贝尔对拉里的感情如此狂热,却连他的书...(Claire1121)
伊莎贝尔评论苏菲的时候阶级优越感真强烈(Lorenzo)
拉里追求的是什么呢?(呵呵)
这本书里大篇幅的宗教用意是什么啊(我是大壮)
不得不说维特根斯坦太误导人了。。。(北楼鬼)
> 去刀锋的论坛
毛姆为什么说伊莎贝尔缺少温柔(momo)
为什么伊莎贝尔对拉里的感情如此狂热,却连他的书...(Claire1121)
伊莎贝尔评论苏菲的时候阶级优越感真强烈(Lorenzo)
拉里追求的是什么呢?(呵呵)
这本书里大篇幅的宗教用意是什么啊(我是大壮)
不得不说维特根斯坦太误导人了。。。(北楼鬼)
最赞回应
不客气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发现我转来的链接失效了,原作者不知何故把他的blog注销了,原链的文章页面也跟着消失了。还好我有保存参考文献习惯,这里再附上我当时转录的链接: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111/sh/5db75bbd-f904-443c-91ec-d366a799cabe/98d893b35aa2663d8f7ee6140a4122d5
链接打开可能比价慢,所有的原文是这样的:
《刀锋》(毛姆著)扉页题词周煦良翻译的是: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看得时候没太明白,有一点疑问,刀锋不容易越过和得救之道有什么关系?再者,如果用刀锋来比喻艰难的阻碍似乎有点牵强。这点在豆瓣上也有网友提出疑问,但也没个所以然,遂搜索了资料小小解释一下。
书上写着这句话是出自《迦陀 奥义书》(姊佩译为《迪托 奥义书》),但是这本奥义书的英文译为Katha-Upanishad(毛姆使用的是这个翻译,且常译为此),在中国则通常译为《羯陀奥义书》(或者《卡塔奥义书》,古印度)。两位刀锋的译者翻译为前者不知何故?或者是为了加大本书的悬疑,让读者找不到这本奥义书吧。
先来看看英文的翻译:
l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W. Somerset Maugham, Vintage, 2003)
l Arise, awake, and learn by approaching the exalted ones, for that path is sharp as a razor’s edge, impassable, and hard to go by, say the wise. (Katha Upanishad, Translated by Vidyavachaspati V. Panoli)
l Like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that path, so the wise say—hard to tread and difficult to cross. (百度网友提供)
再看看中文译版:
l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刀锋》,上海译文出版社,毛姆著,周煦良译,2007)
l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1.《刀锋》,湖南人民出版社,毛姆著,姊佩译 2.有人说这句话出自《韦陀真经》第九卷,而所谓“韦陀”指的正是古印度的智慧之书,并不存在有第九卷之说,可能是中国古代整理而成的吧。)
l 追求那只高无上者,往就真正的光明。圣者说那是一条狭窄而艰难的道路,狭窄危险,犹如刀锋。(《佛教文化》,2003年,第4期,p.26)
l 接近伟大和学习。就像走剃刀边缘之路,所以智者说-难以踩踏,难以逾越。(百度网络资料)
l 正像锋利的刀刃最难走过,通向自我的道路需要你艰难跋涉。(百度百科)
前两种中文翻译都出自小说《刀锋》的翻译,翻译相似,就是以越过刀锋之艰难来说得救之道的困难,而其他的翻译则用“刀锋”来指“得救之路”,因其锋利而说此路的艰难。显然这里面存在翻译的问题,而《刀锋》的翻译是直接翻译毛姆的小说,绕过梵文版奥义书的,所以问题可能就在这里。
毛姆使用的译文是Swami Prabhavananda 和 Frederick Manchester翻译的Katha-Upanishad(资料点此查看),这是节选,我认为因此误导了译者。“pass over”被翻译为“越过”,这样很难解释书的内容,并会出现我出现的疑问,而翻译为“通过”的话,就和其它的翻译意思所指的一样--刀锋喻为通往真知的路。
那么首页的题词,应翻译为:寻找真知、解救自我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像行走在锋利的刀锋上,所以智者说得道是困难的。这样对书中的的内容也能有个更好的理解。窃以为,毛姆以刀锋为书名正是为此---得救之道如刀锋般锋利难行,主人公拉里,经历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出世到入世,仍行走于“刀锋”之上,前进不停。
初读扉页题词,一时间也难理解个通透,于是乎顿觉奥义无穷肃然起敬,刀锋掩卷,才发现这个故作深奥段子实际上是二次翻译+断章取义的综合效果。
转个靠谱的解释在此,对这句话字面含义有疑问的不妨都来看看:http://goo.gl/YoYgq
梳理一番扉页题词:追求至高无上者,往就真正的光明,圣者说那是一条狭窄危险的道路,正像锋利的刀刃上最难行走,通向自我的道路需要艰难跋涉。毛姆拟刀锋为书名在此意指拉里的人生轨迹正如《奥义书》中所说的那样——叩问生命行在刀锋。至于其中艰辛与否,我们不能主观妄断:在伊莎贝尔看来,拉里完全偏离了幸福的航线并渐行渐远,但在拉里自身看来,这也许是唯一能够获致心灵完满的道路。
刀锋锐利,易损伤到自身,凡人都不愿去审视刀锋,更何况去越过。能越过刀锋的人,是无我的人,是懂得了人生智慧的人。换而言之,想要得救,先得抛弃自我,放弃物质,然后才能深入到灵魂深处,才有望得救。
有没有人觉得这话顾做高深?
我的理解可能有些不同。cross the edge of a razor可能指的是从刀片的一面越到另一面,如果刀片有引力的话,好比一个人从刀片的一面翻过刀刃走到另一面去。这是两个完全分割的界面,暗示着世俗世界和究竟世界、相对与绝对的对立。这是件难度极高的修行,如果刀锋是无限薄的话,理论上说是不可能从一面翻阅到另一面的,但一旦穿越,就可以享受绝对与永恒。可以说拉里就用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几十年来实现这次穿越,他最后已经接近刀锋。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KATHA-UPANISHAD
刀锋锐利,易损伤到自身,凡人都不愿去审视刀锋,更何况去越过。能越过刀锋的人,是无我的人,是懂得了人生智慧的人。换而言之,想要得救,先得抛弃自我,放弃物质,然后才能深入到灵魂深处,才有望得救。
有没有人觉得这话顾做高深?
让我想起了最近那本《少有人走的路》。
初读扉页题词,一时间也难理解个通透,于是乎顿觉奥义无穷肃然起敬,刀锋掩卷,才发现这个故作深奥段子实际上是二次翻译+断章取义的综合效果。
转个靠谱的解释在此,对这句话字面含义有疑问的不妨都来看看:http://goo.gl/YoYgq
梳理一番扉页题词:追求至高无上者,往就真正的光明,圣者说那是一条狭窄危险的道路,正像锋利的刀刃上最难行走,通向自我的道路需要艰难跋涉。毛姆拟刀锋为书名在此意指拉里的人生轨迹正如《奥义书》中所说的那样——叩问生命行在刀锋。至于其中艰辛与否,我们不能主观妄断:在伊莎贝尔看来,拉里完全偏离了幸福的航线并渐行渐远,但在拉里自身看来,这也许是唯一能够获致心灵完满的道路。
谢谢楼上!
不客气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发现我转来的链接失效了,原作者不知何故把他的blog注销了,原链的文章页面也跟着消失了。还好我有保存参考文献习惯,这里再附上我当时转录的链接: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111/sh/5db75bbd-f904-443c-91ec-d366a799cabe/98d893b35aa2663d8f7ee6140a4122d5
链接打开可能比价慢,所有的原文是这样的:
《刀锋》(毛姆著)扉页题词周煦良翻译的是: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看得时候没太明白,有一点疑问,刀锋不容易越过和得救之道有什么关系?再者,如果用刀锋来比喻艰难的阻碍似乎有点牵强。这点在豆瓣上也有网友提出疑问,但也没个所以然,遂搜索了资料小小解释一下。
书上写着这句话是出自《迦陀 奥义书》(姊佩译为《迪托 奥义书》),但是这本奥义书的英文译为Katha-Upanishad(毛姆使用的是这个翻译,且常译为此),在中国则通常译为《羯陀奥义书》(或者《卡塔奥义书》,古印度)。两位刀锋的译者翻译为前者不知何故?或者是为了加大本书的悬疑,让读者找不到这本奥义书吧。
先来看看英文的翻译:
l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W. Somerset Maugham, Vintage, 2003)
l Arise, awake, and learn by approaching the exalted ones, for that path is sharp as a razor’s edge, impassable, and hard to go by, say the wise. (Katha Upanishad, Translated by Vidyavachaspati V. Panoli)
l Like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that path, so the wise say—hard to tread and difficult to cross. (百度网友提供)
再看看中文译版:
l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刀锋》,上海译文出版社,毛姆著,周煦良译,2007)
l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1.《刀锋》,湖南人民出版社,毛姆著,姊佩译 2.有人说这句话出自《韦陀真经》第九卷,而所谓“韦陀”指的正是古印度的智慧之书,并不存在有第九卷之说,可能是中国古代整理而成的吧。)
l 追求那只高无上者,往就真正的光明。圣者说那是一条狭窄而艰难的道路,狭窄危险,犹如刀锋。(《佛教文化》,2003年,第4期,p.26)
l 接近伟大和学习。就像走剃刀边缘之路,所以智者说-难以踩踏,难以逾越。(百度网络资料)
l 正像锋利的刀刃最难走过,通向自我的道路需要你艰难跋涉。(百度百科)
前两种中文翻译都出自小说《刀锋》的翻译,翻译相似,就是以越过刀锋之艰难来说得救之道的困难,而其他的翻译则用“刀锋”来指“得救之路”,因其锋利而说此路的艰难。显然这里面存在翻译的问题,而《刀锋》的翻译是直接翻译毛姆的小说,绕过梵文版奥义书的,所以问题可能就在这里。
毛姆使用的译文是Swami Prabhavananda 和 Frederick Manchester翻译的Katha-Upanishad(资料点此查看),这是节选,我认为因此误导了译者。“pass over”被翻译为“越过”,这样很难解释书的内容,并会出现我出现的疑问,而翻译为“通过”的话,就和其它的翻译意思所指的一样--刀锋喻为通往真知的路。
那么首页的题词,应翻译为:寻找真知、解救自我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像行走在锋利的刀锋上,所以智者说得道是困难的。这样对书中的的内容也能有个更好的理解。窃以为,毛姆以刀锋为书名正是为此---得救之道如刀锋般锋利难行,主人公拉里,经历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出世到入世,仍行走于“刀锋”之上,前进不停。
解脱之路狭窄如刀锋,难以通过。类似基督教说:富人进天堂,如骆驼穿过针眼一样难。
2010-06-15 23:09:02 neo (看书,看电影,领略人生)
刀锋锐利,易损伤到自身,凡人都不愿去审视刀锋,更何况去越过。能越过刀锋的人,是无我的人,是懂得了人生智慧的人。换而言之,想要得救,先得抛弃自我,放弃物质,然后才能深入到灵魂深处,才有望得救。
---
不错
我的理解可能有些不同。cross the edge of a razor可能指的是从刀片的一面越到另一面,如果刀片有引力的话,好比一个人从刀片的一面翻过刀刃走到另一面去。这是两个完全分割的界面,暗示着世俗世界和究竟世界、相对与绝对的对立。这是件难度极高的修行,如果刀锋是无限薄的话,理论上说是不可能从一面翻阅到另一面的,但一旦穿越,就可以享受绝对与永恒。可以说拉里就用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几十年来实现这次穿越,他最后已经接近刀锋。
有没有梵文原版的
楼上上的解释好玄妙。。。
我也觉得这句话故作高深,可就是被迷住了,没办法控制~
美女都脱光了反而无感,半遮半掩却让人欲罢不能,是不是这个道理?
同一句话,每个人领悟到的意思都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心境都不一样。不纠结。可能这只是很寻常的一句话。
有价值的讨论。
追求至高无上者,往就真正的光明,圣者说那是一条狭窄危险的道路,正像锋利的刀刃上最难行走,通向自我的道路需要艰难跋涉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度人稀
岸上的鱼:我的理解可能有些不同。cross the edge of a razor可能指的是从刀片的一面越到另一面,如果刀片有引力的话,好比一个人从刀片的一面翻过刀刃走到另一面去。这是两个完全分割的界面,暗示着世俗世界和究竟世界、相对与绝对的对立。这是件难度极高的修行,如果刀锋是无限薄的话,理论上说是不可能从一面翻阅到另一面的,但一旦穿越,就可以享受绝对与永恒。可以说拉里就用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几十年来实现这次穿越,他最后已经接近刀锋。
-游刃生活,修行超渡。想起中国形容人做的漂亮轻松叫游刃有余,中西方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简单易得自然得不到淬炼,没有经历就没有感触。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生活就给予你什么样的道。
世人往往认为生之苦难在于无法参透生死之间的界限,故而以死作为一切所有的完结,智者则了解到,生之苦难在于无穷无尽的虚无,在于精神自由所受到的束缚,要冲破这一苦难,唯有达至精神的顶点,参透真理的本质,而能到达此的人是寥寥无几的。
毛姆原话说:当你决定离开常轨生活时,这是一种赌博,许多人被点了名,但是,当选的寥寥无几。
各种理解都很到位...我的理解是跟这位差不多 却又有分别
2012-05-25 00:52:42 岸上的鱼
我的理解可能有些不同。cross the edge of a razor可能指的是从刀片的一面越到另一面,如果刀片有引力的话,好比一个人从刀片的一面翻过刀刃走到另一面去。这是两个完全分割的界面,暗示着世俗世界和究竟世界、相对与绝对的对立。这是件难度极高的修行,如果刀锋是无限薄的话,理论上说是不可能从一面翻阅到另一面的,但一旦穿越,就可以享受绝对与永恒。可以说拉里就用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几十年来实现这次穿越,他最后已经接近刀锋。
拉里追求是无我 绝对和真知 在这只有物欲的世界里的自我救赎
人生是平衡 有得便有失 追求无上奥义 便得割舍自我 没有多少人能够敢于割舍 故越过刀锋是困难的 救赎之路更是艰难...
我的理解比较肤浅
部分同意2012-05-25 00:52:42 岸上的鱼
“我的理解可能有些不同。cross the edge of a razor可能指的是从刀片的一面越到另一面,如果刀片有引力的话,好比一个人从刀片的一面翻过刀刃走到另一面去。这是两个完全分割的界面,暗示着世俗世界和究竟世界、相对与绝对的对立。这是件难度极高的修行,如果刀锋是无限薄的话,理论上说是不可能从一面翻阅到另一面的,但一旦穿越,就可以享受绝对与永恒。”
但是关于救赎的理解,我的看法是:刀锋的2面都是真实的存在(拉里、伊丽莎白、艾略特、苏珊、索菲),所谓的“刀锋”“救赎”并不是让人跨越或追求的,善或恶、贫穷或财富均是自然之道,只有这样的组成才能形成“刀锋”,即“刀锋”(寓意真义)是刀面(寓意真实世界)的结果,放弃真实的生活去追求虚无的“刀锋”“救赎”是永远没有结果的。
行走在刀锋应该是更贴切的翻译。不二论,并无刀锋的这一面与那一面之分。但对常人的自我来说,跨越这词更有吸引力。
http://www.srimatham.com/uploads/5/5/4/9/5549439/katha_upanishad.pdf
梵文原文和英文直译, 小节标题是the method of YOGA, 段落末尾有评注,可以作为参考:
utti̍ṣṭhata jāgrata prā̱pya varān nibodhata
kṣurasya dhārā niśitā duratyayā durgam pathas tat kavayo vadanti.
Arise, awake, having obtained your boons, realise (them). Sharp as the edge of a razor and hard to cross, difficult to tread is that path (so) sages declare.
This is the clarion call to all slumbering jivas in Samsara! In this verse while inviting potential aspirants to being the journey back to Godhead, Lord Yama also declares the fundamental truth that the spiritual path of self-transformation is as sharp as the edge of a razor. It is the razor sharp path which can lead to our own destruction if we do not maintain perpetual vigilance. The way of spiritual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is never easy and every novice must be disabused of any delusions regarding the comfort of spiritual life. The path to the summit is steep and hard and beset with danger, disappointments and
setbacks. Self-discipline is the first step in spiritual training and is only accomplished with the greatest determination and effort. The spiritual path is the path of the warrior.
非常感谢您将保存的参考文献分享给大家!
作者私心还是偏爱拉里啊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