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來關於王明珂先生學術的回憶與觀察
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那天下午,坐在北京魏公村某幢學生公寓裡的我,從成都的朋友王承軍那裏第一次知道了汶川地震的發生。接下來的十幾天中,因為正面臨畢業走人,沒有什麼事情,便在往復論壇與大家討論關於地震的種種,掛念在天水一朝、歷史的天空、青年史學聯盟等QQ群中蜀地學友的平安。5月14日,即讀到王明珂先生的《一個羌族研究者對汶川大地震的關懷》一文,於是整理之後發在了我自2007年以來主要轉載當下學人對於史學及學界的回憶與反思文章的百度博客“史學日誌”上。這是我第一次讀到王先生的文章。5月30日,在天水一朝群上認識的武大畢業後在北京從事媒體工作的文學姐問我在往復上出沒的lonestarstar如何聯繫,因為她想通過此人聯繫王明珂先生,就汶川地震對羌寨建築的影響進行採訪。不過,6月2日,沒等我聯繫lonestarstar,文學姐就已經找到王先生的聯繫方式了。沒想到不久之後,我卻有了一次親炙王先生學問的機會。
6月13日,往復上出現一則講座信息,16、17日要在五族共容書院的中慧樓第一會議室舉辦四場歷史人類學講座,其中兩場就是王明珂先生主講的。這對我貧乏單調的大學生活來說,不啻甘露降臨。於是16日那天早上,我第一個到那會議室,並讓教學樓的管理員把會議室的門給開了,進去早早佔座。王先生講的第一場題目是“記憶與社會、文本與情境——川西羌族的例子”,由王銘銘先生主持。根據當時的日記,我寫到:“王先生首先從集體記憶與社會群體的理論開始談起,舉了小學同學會的例子。我自己從中得到的啟發,主要是這種心理學方法可以用到歷史研究中去,……由於王先生的理論我沒有看過他的書,比較陌生,所以他講的內容也無法完整複述,不過他舉的例子挺有趣,比如‘虎姑婆’。”就當時的我而言,在完全不了解歷史人類學的理論的情況下,貿然地聽這麼一場講座,更重要的還是親歷一種學術氛圍。就像我2007年初去北大旁聽紀念鄧廣銘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那樣。所以,儘管半懂不懂,還是一直聽了下去。17日上午,我又去聽了,這次收穫比前一天大,王先生講的是“結構、符號與變遷——川西羌族的例子”。記得在講完兩場之後,我還在往復論壇貼了一些關於王先生講座時提到的學術信息,以便讓沒能到現場的網友能夠了解到講座的內容。而那時,我還沒讀過王先生的《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楚鄉悲歌:項羽傳》(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不久,王先生就在大陸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著作《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如果說《華夏邊緣》是本理論著作,涉及到東西南北各個方向上的邊緣人群,那麼《羌在漢藏之間》便是對西部地區羌族的一個個案研究,而且是王先生用力最多的區域,因為他曾經在那裏進行過很長時間的調查。到了2008年12月,王先生又出版了第三本書《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這是對歷史時期北方匈奴部族進行探討的個案,更接近於歷史研究。到了2009年,王先生又在中華書局先後出版了《尋羌:羌鄉田野雜記》、《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兩本著作。其中,前者是他當年在羌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的手記,後者可以說是改寫、增補了《華夏邊緣》一書後的普及本。
以上,我一共列舉了王先生在大陸出版過的六本書,很慚愧!因為自己的研究越來越偏重中古史的實證研究,所以即便每一本書的出版我都曾有所關注,或許曾在朋友處翻過,但都沒有買一本在手裡閱讀。直到如今承蒙鐵葫蘆圖書賜下的這第七部著作《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對手上這本書感興趣,是因為之前讀過王先生發表在《南方周末》(2010年6月3日)上的《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這篇同名文章。當時的我,正在西安以西北地區教師進修學校研究生的身份參與碑林博物館的館藏文獻整理工作,每天乘雙層600路公交車,穿梭在蒸鍋似的西安城中軸線上。那時候,我雖然還不時關注王明珂先生的著作和動態,但已經完全不去涉及歷史人類學了。2009年暑假,我去南開大學參加了一次社會史研究生暑期班,認識了幾位至今都有聯繫的活躍於華南學派及與此相似的學術圈子的年輕學子。2012年4月8日,我聽了青年史學聯盟裡有人群發的王明珂先生在四川大學做講座的錄音,題為“歷史學與人類學的邊緣微觀研究”。另外,數年來,我也一直向別人推薦王先生的學說。這些都是我僅能做出的關於歷史人類學有興趣的動作。
不過,出於對台灣本身的興趣,當這本書在豆瓣上有人點“想讀”的時候,我對這本書還是產生了好奇。跟很多人一樣,我以為這本新書會是作者對於他父親所進行的一個傳記式的敘述,或者是對眷村社會的一項歷史人類學研究。當看到目錄之後,才發現王先生並未偏離他本來的學術路線。
其實我想說的是,恕我無能為力,不管是華南學派關注的歷史人類學,還是五角場雙子星大學新興的與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歷史人類學,都不在我的學術能力範圍內。因此,把我對於王明珂先生及其著作的一個私人化的認識過程展現出來,也算是對歷史的一個交代吧。歷史既然是由人創造的,那麼每個人都有他的歷史,也有他的歷史人類學。
太史政
抱真軒
壬辰臘八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