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即使是中篇,张翎也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几条线索、众多人物刻画出来,故事读的叫人哀伤。
第一篇描写堆叠的太多。后面几篇手法都一样,插叙。第三者,离别,家庭破碎,童年悲剧,自杀,乱伦,猥亵等等。每一样都让人觉得黑暗无边,又觉得有些腻味。我觉得黑暗多是自身的,环境事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多了就稀释了,显得不够深刻。插叙插的有些凌乱,一样的手法重复太多次。 觉得每一篇都在写作者自己,都跟加拿大擦边,都跟作家擦边,都很第三者擦边。 我觉得这都不是黑暗,是生活的悲剧。
谁的人生不曾经历这样一个黑暗的夜晚?黑暗,总是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不期而至。然而,生活也许在别处,光亮却在心里。偶以为,一篇我喜欢的小说要符合三个特点:吸引——所观引人入胜、共鸣——所感如临其境、反思——所思震聋发聩。黑暗没有可比性。没有一种黑暗,可以替代另外一种黑暗。只是,什么样的黑暗都可以熬得过去——如果你想熬的话。——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读过这个才知道那时候被说抄袭对张翎有多大的影响和压力,她估计是旅行加写作才治愈了点吧。这篇和迟子建那篇同样有创伤治愈意味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有点异曲同工,好读、打动人都是一样的,但迟的通灵感更强,写的这个故事也更残酷,更本土。张的医学和学霸、国际背景,让她的文章更知性,也更书卷气一点。
多看几篇张翎的小说,会发现在人物和情节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或许是由于作家的经历,或许是作家的偏好使然。她关注个体的孤独与出路,也关注个体和他人的连结。 她告诉我们,“不一定要等别人来喜欢你,你可以先喜欢自己。不一定要等别人送你一朵花,你送别人也不错的。” 今天被同学告知,张翎出了一本新书《废墟曾经辉煌》,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里面有很多关于她小说创作的背景。大概只有阅读了这本散文才能找到更多的答案。
极具个人经历色彩的故事与语言,不妨一读
通篇见得最多的词汇就是“窸窸窣窣”,这个我在高中课本中接触到的用来形容微小动静的词汇。不知道作者为何如此偏爱它,但是它的意味却很多,偶尔藏着阴暗偶尔躲着无奈,透着似有似无的炎凉,若不是其他文字优美至极,我早就因为审美疲劳而心生厌恶进而错过了更多精彩绝伦的篇章。那是一个清冷的夜晚,正应了书名,一口气看完了半本。从《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到《空巢》,每次都先把你推到压抑至死的边缘,在用一双发光的手把你拉回来,这也许就是作者的魅力吧。“春也有实,秋也有花,虽非常态,是为奇也。”
一段给自己的心灵旅程,从那天断电开始的最黑暗的夜晚,红衫女不在是刻薄挑剔的女人,而是最让我可怜痛心的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句“黑暗没有可比性。没有一种黑暗可以取代另外一种黑暗。只是,什么样的黑暗都可以熬得过去———如果你想熬的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黑暗的一天”。红衣女、导游的故事,除了“伤疤”之外,更让人难受的是“被改变”。勤劳善良的姑娘怎样被改变为浮夸的贵妇,严谨腼腆的学者怎样磨出了厚脸皮。//作者是理科女学霸。用字稳重又有灵气。故事的画面感很强。
喜欢张翎。任何一本书。
很潸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凌晨4点读完第一篇落泪,但听到外面窸窸窣窣的扫地声,觉得心里很安心。声音突然没了,被雨点声代替,不知道有没有带雨伞,在哪躲避冬日冷雨。
先前读过《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一篇,催人泪下 但再读其他三篇发觉作家个人的重复还是挺多的,比如流不出泪的意象,夫随妻出国后感情无疾而终,乃至“一张白纸”的描述,似有情结
挺沉重的,一步步的揭开大家的伤疤,导游,红杉女子,徐老师,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痛苦的过去,历史如此,个人也如此。只不过读的让人难受,写的倒是不错的,顺便了解了一下历史。
> 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张翎小说自选集-世界华人文库(第二辑)
0 有用 H.Ash 2015-07-30 10:22:19
即使是中篇,张翎也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几条线索、众多人物刻画出来,故事读的叫人哀伤。
0 有用 鲜果红茶 2014-10-28 17:59:09
第一篇描写堆叠的太多。后面几篇手法都一样,插叙。第三者,离别,家庭破碎,童年悲剧,自杀,乱伦,猥亵等等。每一样都让人觉得黑暗无边,又觉得有些腻味。我觉得黑暗多是自身的,环境事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多了就稀释了,显得不够深刻。插叙插的有些凌乱,一样的手法重复太多次。 觉得每一篇都在写作者自己,都跟加拿大擦边,都跟作家擦边,都很第三者擦边。 我觉得这都不是黑暗,是生活的悲剧。
0 有用 雨哲 2013-05-20 20:52:57
谁的人生不曾经历这样一个黑暗的夜晚?黑暗,总是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不期而至。然而,生活也许在别处,光亮却在心里。偶以为,一篇我喜欢的小说要符合三个特点:吸引——所观引人入胜、共鸣——所感如临其境、反思——所思震聋发聩。黑暗没有可比性。没有一种黑暗,可以替代另外一种黑暗。只是,什么样的黑暗都可以熬得过去——如果你想熬的话。——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0 有用 gugatt 2016-03-15 16:36:19
读过这个才知道那时候被说抄袭对张翎有多大的影响和压力,她估计是旅行加写作才治愈了点吧。这篇和迟子建那篇同样有创伤治愈意味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有点异曲同工,好读、打动人都是一样的,但迟的通灵感更强,写的这个故事也更残酷,更本土。张的医学和学霸、国际背景,让她的文章更知性,也更书卷气一点。
0 有用 气氛杀手 2019-05-14 20:05:01
多看几篇张翎的小说,会发现在人物和情节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或许是由于作家的经历,或许是作家的偏好使然。她关注个体的孤独与出路,也关注个体和他人的连结。 她告诉我们,“不一定要等别人来喜欢你,你可以先喜欢自己。不一定要等别人送你一朵花,你送别人也不错的。” 今天被同学告知,张翎出了一本新书《废墟曾经辉煌》,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里面有很多关于她小说创作的背景。大概只有阅读了这本散文才能找到更多的答案。
0 有用 陈陈 2014-12-28 16:23:47
极具个人经历色彩的故事与语言,不妨一读
0 有用 多啦美❀ 2013-10-07 19:50:44
通篇见得最多的词汇就是“窸窸窣窣”,这个我在高中课本中接触到的用来形容微小动静的词汇。不知道作者为何如此偏爱它,但是它的意味却很多,偶尔藏着阴暗偶尔躲着无奈,透着似有似无的炎凉,若不是其他文字优美至极,我早就因为审美疲劳而心生厌恶进而错过了更多精彩绝伦的篇章。那是一个清冷的夜晚,正应了书名,一口气看完了半本。从《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到《空巢》,每次都先把你推到压抑至死的边缘,在用一双发光的手把你拉回来,这也许就是作者的魅力吧。“春也有实,秋也有花,虽非常态,是为奇也。”
0 有用 Nikki 2021-05-16 17:02:01
一段给自己的心灵旅程,从那天断电开始的最黑暗的夜晚,红衫女不在是刻薄挑剔的女人,而是最让我可怜痛心的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句“黑暗没有可比性。没有一种黑暗可以取代另外一种黑暗。只是,什么样的黑暗都可以熬得过去———如果你想熬的话”
2 有用 哆啦少女 2016-11-21 23:17:2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黑暗的一天”。红衣女、导游的故事,除了“伤疤”之外,更让人难受的是“被改变”。勤劳善良的姑娘怎样被改变为浮夸的贵妇,严谨腼腆的学者怎样磨出了厚脸皮。//作者是理科女学霸。用字稳重又有灵气。故事的画面感很强。
0 有用 鹿溪小葵 2016-09-27 14:44:20
喜欢张翎。任何一本书。
0 有用 雪落在红墙上 2017-12-28 03:59:13
很潸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凌晨4点读完第一篇落泪,但听到外面窸窸窣窣的扫地声,觉得心里很安心。声音突然没了,被雨点声代替,不知道有没有带雨伞,在哪躲避冬日冷雨。
0 有用 Yinanaa 2018-06-22 02:27:43
先前读过《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一篇,催人泪下 但再读其他三篇发觉作家个人的重复还是挺多的,比如流不出泪的意象,夫随妻出国后感情无疾而终,乃至“一张白纸”的描述,似有情结
0 有用 梨啊 2021-08-07 17:10:29
挺沉重的,一步步的揭开大家的伤疤,导游,红杉女子,徐老师,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痛苦的过去,历史如此,个人也如此。只不过读的让人难受,写的倒是不错的,顺便了解了一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