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223幅照片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 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223幅照片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 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的创作者
· · · · · ·
-
约翰·汤姆逊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37-1921)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纪实摄影领域的先驱,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录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汤姆逊出生于一个烟草商人家庭,1850年代初进入一家生产光学仪器的工厂做学徒,同时通过两年 夜校,他学习了一些自然哲学以及初级的数学和化学知识,并掌握了摄影技术。1862年,他成为皇家苏格兰艺术学会的会员。同年追随哥哥威廉到了新加坡,生产经营航海仪器,并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主拍人像。后又去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暹罗(今泰国)、柬埔寨、越南。1866年,他探访了刚被发现不久的吴哥窟,成为第一个为吴哥窟拍照的摄影师。回国后,他多次在演讲中使用在暹罗、柬埔寨拍摄的照片,引起极大反响,因此于1866年入选皇家人种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1867年10月移居香港,开始了他摄影生涯中至关...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37-1921)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纪实摄影领域的先驱,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录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汤姆逊出生于一个烟草商人家庭,1850年代初进入一家生产光学仪器的工厂做学徒,同时通过两年 夜校,他学习了一些自然哲学以及初级的数学和化学知识,并掌握了摄影技术。1862年,他成为皇家苏格兰艺术学会的会员。同年追随哥哥威廉到了新加坡,生产经营航海仪器,并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主拍人像。后又去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暹罗(今泰国)、柬埔寨、越南。1866年,他探访了刚被发现不久的吴哥窟,成为第一个为吴哥窟拍照的摄影师。回国后,他多次在演讲中使用在暹罗、柬埔寨拍摄的照片,引起极大反响,因此于1866年入选皇家人种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1867年10月移居香港,开始了他摄影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几年,“中国的汤姆逊”得以成名,“汤姆逊的中国”才得以呈现给读者诸君。1881年他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御用摄影师。1921年10月7日,汤姆逊突发心脏病去世。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是汤姆逊最重要的作品,也为他带来了巨大声誉。其他作品还有《镜头前的中国》(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福州与闽江》(Foochow and the River Min)、《伦敦的街头生活》(Street Life in London)、《柬埔寨的古迹》(The Antique of Cambodia)等。
译者徐家宁,长期从事中国老照片的研究和收藏,参与组织国内首个影像拍卖专场。编译有《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1904—1905,洋镜头里的日俄战争》、《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等书,并在《老照片》、《温故》、《中国摄影》、《摄影之友》、《收藏》、《紫禁城》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目录 · · · · · ·
译序:晚清中国的光与影
自 序
【第一部】
恭亲王
香港
香港的港口
香港的轿子
一个中国学童
一个中国女孩
一个香港画家
香港的钟楼
海傍
疍家女孩
疍家老妇和小孩
曲艺人
广州的帆船
观音庙的正门,香港
化缘的僧人
香港的街道
饭馆里的烟客
吞云吐雾
晚饭过后
立志功名
梳妆
劳动阶层的四张肖像
海口,新的条约口岸,海南岛
两广总督瑞麟
鞑靼士兵
一位广州仕女
女佣
新娘和新郎
广州
昔日商馆的所在,广州
英国领事衙门,广州
一家广州当铺
河南寺,广州
五百罗汉堂
住持
广州的拣茶工
广州的药房街
踩制香片和珠茶
出口茶叶的称重
一家茶厂,广州
一间品茶室,广州
广州的绅士
识银
缫丝
澳门
台湾岛内的山道
【第二部】
木栅的竹子
台湾的原住民
平埔番的民居
平埔番的范例
台湾府附近
汕头
中国南方的塔
潮州府的桥
男性的头像,中国人和蒙古人
中国女性的发式
中国的演员
鼓浪屿
厦门港
厦门妇女
中国女子的小脚
福州的兵工厂
福州租界
永福的隐寺
鼓山寺的住持和僧人
老式帆船
租界一隅,福州
梯田
牌坊
福州的苦力
马快
乞丐
轿子
犁地
蒙古马
中国的水果
茶树
延平(YENPING)的急流
小船
【第三部】
浙江 宁波
福建会馆
雪窦山
上海
上海外滩局部,1872年
上海的独轮车
纺纱机
中国的法庭和惩处方式
枷刑
站笼
普陀山
扬子江
银岛
金山寺
南京的兵工厂
南京
明孝陵
洋枪队
九江(租界区)
街头小贩,九江
九江码头
锯木工在工作
织带机
汉口
汉口(租界)
黄鹤楼
从汉口到巫峡
【第四部】
中国的政府机构
李鸿章
芝罘
天津
国子监 北京
观象台
观象台
中国的房屋
女性的发型
前门大街
钟楼,北京
鼓楼
北京的一家店铺
活人墓
中国的医生
街头娱乐和消遣,北京
古玩商
中国的青铜器
古瓷
满族女士和她们的婚姻
孔庙里的圣人牌位,北京
李善兰和他的学生们
北京的一座牌楼
满族葬礼,北京
班禅喇嘛的衣冠塔
圜丘和天坛,北京
满族士兵
蒙古人
朝鲜人
圆明园
铜亭,万寿山
石像生,明陵
长陵棱恩殿
守夜人,北京
北京的骆驼
南口峡谷
居庸关云台
长城
【附录】
约翰•汤姆逊与《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原书及翻译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究竟有多少勤劳的中国人游走在街头,以一种或许可以被描述为“游方商人”的方式谋求生计,我们不得而知。在每个大城市里都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人,虽然在我们的城市里我们将之归为补锅匠或者小推贩一类,但是在中国,他们的行列中还包括那些技艺精湛的手艺人,他们穷到根本不敢去奢望拥有个体面的店铺,只是在大路上找一块地方,或是走街串巷地做买卖。No。25最左边是我们可敬的朋友阿宏( Ahong),他的每天都在九江街头度过。他深知世道的艰难,能讲一些关于太平军的奇奇怪怪的故事,他们在那段时间搅得他生意都没法做。阿宏是一个卖汤的小贩,他继承父业,生于一个制汤之家,很小的时候就掌握了这门高深的技艺,挑着他那从不离身的小厨房,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与他的老主顾们会面。照片上他有一个顾客,空气中飘着肉汤的香味,蹲坐在地上的顾客正在评论汤的味道,表示出相当的满意。如果我们能引人一些这样的厨子,对于英国的穷人们会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们能用最简单的材料做出营养健康的食物,价格又十分低廉。在阿宏这里喝一碗最好的汤只要半个便士。 画面正中的那位先生是一个代写书信的人,正在听一位妇人的口述写一封信。但是如果他仅以代笔为生,是难以糊口的,因为多数人都能自己写信。所以在代笔之余他也替人算命、为人看病,他自称是一名秘传的眼科医生,能医治七十一种眼病。他的妙手据说就只限于眼睛这一个器官,在他的桌子上有一个长长的清单,列着他擅长医治的病症。这个单子时不时地会有点变更,他的专业范围也随之做一些变动。作为算命先生他通过顾客们写下的字来预测凶吉,算出来的结果可能是官司身,也可能有关婚姻或财运。他也为婚丧嫁娶择吉日,必要的时候他会打出天机不可泄露的幌子,以避免在那些没把握的事情上翻船。他是一个狡猾的老骗子,利用人们的轻信捞取钱财他的桌椅和用具都是便携式的,晩上收推的时候叠起来就拎走了。站在他身后的是一个乞丐。 在他...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街头小贩,九江 -
于是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将所有事情都进行到一个相对完美的状态之后,就停止不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带着恭顺的孝心,心满意足地沿袭父辈的方式。或许他们能从他们那种简单的方式中找到更多的幸福,那或许是我们这些身处19世纪繁盛的文明世界中的芸芸众生难以体会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8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8.7
-
- 壹玖壹壹 9.2
-
- 昨天的中国 8.2
-
- 内战结束的前夜 8.1
-
- 八十年代中学生 8.6
-
- 我见 8.8
-
-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 8.7
-
- 失落的优雅 8.3
-
- 麦客 8.8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 更多书评 22篇
论坛 · · · · · ·
像不像刚贷款买房的你? | 来自D | 2020-02-02 02:50:56 | |
如果书弄大点,用铜板纸就更好了 | 来自Knight_GH | 6 回应 | 2016-08-06 13:09:54 |
里边很多这些照片吧? | 来自伤逝 | 3 回应 | 2013-04-12 18:28:25 |
出精装吧 | 来自Punkid | 1 回应 | 2012-12-31 13:50:0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8.6分 626人读过
-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3)8.1分 18人读过
-
香港中和出版公司 (2016)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網路與書 (2020)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理想国 书香2012 (理想国)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2(下) (default:)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二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人类学读书目录 (他山之石)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伤逝 2012-11-25 13:16:42
低于期待,里边收的图还没我相册里的清晰。
11 有用 Tess tabibito 2020-05-31 22:43:54
说实话我觉得作者不太喜欢中国。言辞间充满着对中国的一些“恶疮”的嫌弃:好逸恶劳的乞丐、肮脏的生活习惯、封闭自大的不求上进………反而对韩国和日本大加赞赏。但毫无疑问他对中国文化又是充满求知欲,他在书中提到的文化和历史几乎没有一丝偏差。对了解100多年前的祖宗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好的辅助。毕竟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三代以上的祖宗是谁干了什么统统都不知道了
5 有用 Cubrick 2016-01-25 15:38:51
以前觉得晚清是一个浑身散发着腐朽气味的衰败帝国,可我却在书中发现,其实我们和100多年前的国人没有太多分别。你甚至可能发现,汤姆逊叙述中关于国人的性格、心理、行为的内容,放在今天依然适合。
0 有用 帷野久 2013-05-31 17:36:02
过于脸谱化了 没意思
0 有用 庄仔 2012-12-23 22:08:41
這是一本極美的“看圖說故事”的書籍...書中收羅的一個多世紀前的中國老照片,一方面如實的展現出了那個苦逼的年代外,也展現了中國人這個老靈魂的優美之處...謝謝廣西師範大學又出版了一本好東東啊...
0 有用 Eric 2023-07-13 21:37:04 黑龙江
将近一百五十年前的照片,现在看来依旧震撼!
0 有用 米西西比河 2023-07-09 17:38:42 广东
“佛山相当于中国的伯明翰”真的让我笑出声
0 有用 Yin 2023-07-08 14:08:24 内蒙古
有幸看到一百多年前的实际影像
0 有用 硕大的大蒙 2023-06-25 11:54:59 北京
该如何形容这样一本书呢?那时候摄影还没有脱离它诞生伊始的样子,器材需要2、3个人帮忙固定,遇到极端天气要用火烤化开结冰的设备。那时候的中国人是害怕摄影机“妖术”的,但是常常钱还是能解决问题。
0 有用 24格 2023-06-14 00:41:26 重庆
《前门大街》: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中国的政府机构》:目睹了宝鋆、文祥、沈桂芬这些名臣的风采;《李鸿章》:难得见到年轻时候的李鸿章……翻完这本书,就如同看了几部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