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城市的胜利》在我读来只讲了三件事,其他诸如教育、环保、民主等等都是基于这三件事推演出来:城市充满机会,城市更加高效,以及梭罗是傻逼。
文字不错,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卖出去,不过乍看很有道理,仔细一分析还是漏洞不少,而且数据的应用是有选择性的,归根到底还是为集约化大城市鼓吹,有意无意将城市集约的管理成本问题淡化了,还有资源供给的问题都几乎没有涉及,一味强调“人”的作用和创新精神是不可能解决大城市病的。
读不下去 。。。。我只看到了经济学家的狂妄和无知 很多观点很愚蠢 作者以为减少碳排放就是保护环境 城市有很多优势不容否认 大多数人也向往城市 但城市没有胜利 城市不汲取周边的能量 城市根本没法生存 如果末次太阳风暴将人类电力设施全部破坏掉 那么 城市瞬间就会变成地狱!另外 城市里的人对土地和自然缺乏认识 城市的绿地大多数只是点缀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生态功能 我更向往城乡结合的地方
作者是话唠吧?注水书
当一个科班经济学家写了本畅销书时,他总计350页的书中有96页的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
一分为二的讲:首先这本书很值得读,特别是手握千万人命运的城市管理者。如果当权者能从本书中学到哪怕一点点东西,都不会作出什么千年大计之类的决定。但是作者所述的毕竟只是一种观点,而美国与中国又有极大的差距。就户籍制度一点就能推翻书中的很多理论。不过对于了解美国的政经文化倒是一个很不错的角度,特别是几大城市的兴衰发展。缺点是略水,不够扎实严谨,观点也比较片面,更像是随堂讲义,颇有些茶余饭后的感觉。可能美国人自己读起来会有更多的乐趣,但这种写作风格其实并不匹配本书的主旨。压缩掉15%可能会更凝练。至于译者,我认为他并没有完全理解本书。风韵不提了,基本是没有照顾到语言差异的逐字逐翻,非常生硬,第一章还有很多病句,怀疑是学生代笔。后面基本通顺,但也没有任何文字魅力可言。
作者成功的说服了我,城市更便捷,城市更环保……但是我依然不愿意住在downtown。城市的胜利至少是目前还不是人的胜利。
2013/9/4 翻译很好,写作流畅,组织合理。 但大概是因为面对通俗写作,有些基本原理反反复复的重复,信息密度略低。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美式逻辑。
这本书最叹为观止的是340页的图书有100页是索引和尾注。作者为写这本书付出的严谨态度简直可以作为畅销社会类图书的典范。国内城市的生活环境可以作为本书的负面典范,不过我们依然因为城市提供的便捷和机会,坚强的生活在这里。
平坦的世界,高耸的城市。从能源和交流角度来写的城市,略浅。
用一堆缺乏推敲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因为部分城市胜利了,所以城市胜利了……想用“接近性”一招鲜来概括城市的优势,似乎弱了些。一些观点较新颖,总体来讲不值书价。
感觉作者太乐观了,连接性带来“学习”,不如说连接性带来“影响”,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底特律不就是个好例子么。所以城市是个放大器,是不是胜利还很难讲
内容很详实,但是学术性和历史性比较强,结构比较混乱,在读者亲切感和讲故事技术上不如《落脚城市》。翻译也没有弥补这个缺憾反而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给读者人为制造理解困难的问题,如果重要概念提供英文原文参考的话会好很多。
至今城市养活了地球一半以上人口,他促进知识碰撞人才聚集资源流通,使我们的生活更舒适节能,怨恨城市的人还是适合过上仰望星空咬番薯的浪漫生活。语言直白可读性高,陈述例子如同讲故事,略显啰嗦,有的是翻着读的。
这本书如果让Glaeser念一遍,那该多有气场啊!
这么好的书就这几个人读么
另一个角度吧。城市是为人而生的。其实更应该加上城市是为人快乐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生的吧。 要城市,但不要平面扩张的城市,要发展,但是要以人为本的发展~~换4年前的我看这本书肯定生气。另外的感受是,最近在村里呆得实在是闷得慌啊只能看书,我要到城市里去啊!
20130126开看。可结合《贸易打造的世界》看。20130120看完
给我的启发有两点: 1,燃烧效率更高的蒸汽机并不会导致更少的煤炭消耗,世界反而进入以煤炭为动力的工业时代,这就是杰文斯悖论。格莱泽以此推论,信息技术的进步会导致更多面对面的需求,因为视频会议难以模仿眼神的交流、嗅觉的提示等。其实,能不能模仿看性用品店里充气娃娃能否代替林志玲就可以了。哈哈。 2,时人感慨“五四”人才群体时说“为什么天才总是成群结队的来”?其中有个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城市的人口聚集,使得人才间交流成本降低、频度加大。莎士比亚的天才某种程度上建立在与同期伦敦剧作家马洛、琼森等人的交流和学习上。以此来看杨念群《儒学地域化》一书,也就有了一份同情。 是不错的书,但反对平面拓展的论据似乎不够,还是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所以只给4星。
> 城市的胜利
100 有用 老葱烧豆腐 2015-07-07 15:02:04
《城市的胜利》在我读来只讲了三件事,其他诸如教育、环保、民主等等都是基于这三件事推演出来:城市充满机会,城市更加高效,以及梭罗是傻逼。
50 有用 鼹间失格 2013-07-22 16:33:09
文字不错,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卖出去,不过乍看很有道理,仔细一分析还是漏洞不少,而且数据的应用是有选择性的,归根到底还是为集约化大城市鼓吹,有意无意将城市集约的管理成本问题淡化了,还有资源供给的问题都几乎没有涉及,一味强调“人”的作用和创新精神是不可能解决大城市病的。
42 有用 ___的云中鸟 2015-03-03 21:21:50
读不下去 。。。。我只看到了经济学家的狂妄和无知 很多观点很愚蠢 作者以为减少碳排放就是保护环境 城市有很多优势不容否认 大多数人也向往城市 但城市没有胜利 城市不汲取周边的能量 城市根本没法生存 如果末次太阳风暴将人类电力设施全部破坏掉 那么 城市瞬间就会变成地狱!另外 城市里的人对土地和自然缺乏认识 城市的绿地大多数只是点缀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生态功能 我更向往城乡结合的地方
25 有用 青年哪吒 2014-12-11 14:30:23
作者是话唠吧?注水书
16 有用 维特 2014-02-07 12:46:09
当一个科班经济学家写了本畅销书时,他总计350页的书中有96页的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
11 有用 郝院长 2018-11-11 21:25:41
一分为二的讲:首先这本书很值得读,特别是手握千万人命运的城市管理者。如果当权者能从本书中学到哪怕一点点东西,都不会作出什么千年大计之类的决定。但是作者所述的毕竟只是一种观点,而美国与中国又有极大的差距。就户籍制度一点就能推翻书中的很多理论。不过对于了解美国的政经文化倒是一个很不错的角度,特别是几大城市的兴衰发展。缺点是略水,不够扎实严谨,观点也比较片面,更像是随堂讲义,颇有些茶余饭后的感觉。可能美国人自己读起来会有更多的乐趣,但这种写作风格其实并不匹配本书的主旨。压缩掉15%可能会更凝练。至于译者,我认为他并没有完全理解本书。风韵不提了,基本是没有照顾到语言差异的逐字逐翻,非常生硬,第一章还有很多病句,怀疑是学生代笔。后面基本通顺,但也没有任何文字魅力可言。
7 有用 🍎是最好的水果 2013-07-08 23:21:20
作者成功的说服了我,城市更便捷,城市更环保……但是我依然不愿意住在downtown。城市的胜利至少是目前还不是人的胜利。
5 有用 Biomass 2013-09-04 23:44:44
2013/9/4 翻译很好,写作流畅,组织合理。 但大概是因为面对通俗写作,有些基本原理反反复复的重复,信息密度略低。
4 有用 西渚 2013-04-19 00:01:14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美式逻辑。
4 有用 Sky 2013-09-01 14:38:40
这本书最叹为观止的是340页的图书有100页是索引和尾注。作者为写这本书付出的严谨态度简直可以作为畅销社会类图书的典范。国内城市的生活环境可以作为本书的负面典范,不过我们依然因为城市提供的便捷和机会,坚强的生活在这里。
3 有用 冰糖花木鱼 2013-10-29 15:21:50
平坦的世界,高耸的城市。从能源和交流角度来写的城市,略浅。
4 有用 螟与蝗 2013-05-27 22:41:59
用一堆缺乏推敲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因为部分城市胜利了,所以城市胜利了……想用“接近性”一招鲜来概括城市的优势,似乎弱了些。一些观点较新颖,总体来讲不值书价。
3 有用 #Pekingcat# 2015-08-22 21:13:08
感觉作者太乐观了,连接性带来“学习”,不如说连接性带来“影响”,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底特律不就是个好例子么。所以城市是个放大器,是不是胜利还很难讲
3 有用 闻夕felicity 2016-05-11 15:13:33
内容很详实,但是学术性和历史性比较强,结构比较混乱,在读者亲切感和讲故事技术上不如《落脚城市》。翻译也没有弥补这个缺憾反而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给读者人为制造理解困难的问题,如果重要概念提供英文原文参考的话会好很多。
4 有用 约翰格利特 2013-01-26 22:38:16
至今城市养活了地球一半以上人口,他促进知识碰撞人才聚集资源流通,使我们的生活更舒适节能,怨恨城市的人还是适合过上仰望星空咬番薯的浪漫生活。语言直白可读性高,陈述例子如同讲故事,略显啰嗦,有的是翻着读的。
1 有用 Cooltree 2013-02-02 00:47:50
这本书如果让Glaeser念一遍,那该多有气场啊!
1 有用 炜明 2013-01-10 00:21:29
这么好的书就这几个人读么
1 有用 Monan 2014-05-07 04:16:46
另一个角度吧。城市是为人而生的。其实更应该加上城市是为人快乐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生的吧。 要城市,但不要平面扩张的城市,要发展,但是要以人为本的发展~~换4年前的我看这本书肯定生气。另外的感受是,最近在村里呆得实在是闷得慌啊只能看书,我要到城市里去啊!
1 有用 Pengker 2013-02-20 23:44:07
20130126开看。可结合《贸易打造的世界》看。20130120看完
1 有用 邝海炎 2013-02-04 23:58:13
给我的启发有两点: 1,燃烧效率更高的蒸汽机并不会导致更少的煤炭消耗,世界反而进入以煤炭为动力的工业时代,这就是杰文斯悖论。格莱泽以此推论,信息技术的进步会导致更多面对面的需求,因为视频会议难以模仿眼神的交流、嗅觉的提示等。其实,能不能模仿看性用品店里充气娃娃能否代替林志玲就可以了。哈哈。 2,时人感慨“五四”人才群体时说“为什么天才总是成群结队的来”?其中有个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城市的人口聚集,使得人才间交流成本降低、频度加大。莎士比亚的天才某种程度上建立在与同期伦敦剧作家马洛、琼森等人的交流和学习上。以此来看杨念群《儒学地域化》一书,也就有了一份同情。 是不错的书,但反对平面拓展的论据似乎不够,还是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所以只给4星。